楊振旺
摘 要:所謂突破口,指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通過挖掘教材的深刻內涵,發揮教育的潛在因素,找準教材與教學實踐的結合點,激發學生興趣,從而實現教學目的。選擇最佳的教學突破口,就是教者致力于使自己的教學設計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識規律,從激發學生心理傾向出發,以巧妙的角度、切入的新異,呈現出新穎不俗的教學設計,給學生創設一種急于求知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如何選擇閱讀教學的突破口,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效率呢?從“利用教材”這個角度來談一些看法。
關鍵詞:語文教學;以寫促讀;教法研究
語文課文類型很多,不同類型的課文都有著自己的特色,怎么從教材中尋找突破口,引導學生用語文,需要教師有這種用語文的意識和實踐的熱情,有心去尋找,就會發現課文中的字、詞、句、段、篇都可能會是引導學生用語文的突破口。
突破口一:詞語聯結,詞語增刪改換,選找教學突破口
有些課文的新詞很特別,一旦找準,這些新詞就是你引導學生用語文的突破口。如《田忌賽馬》一文要求學習的新詞:掃興、垂頭喪氣、胸有成竹、轉敗為勝、目瞪口呆。我們就可以讓學生把這些詞語結合課文連起來說話,這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這不僅學習了這幾個詞,還訓練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對詞語的理解與應用,教師們通常采用詞語增刪改換法。如《飛奪瀘定橋》中“大渡河水流湍急,兩岸都是高山峻嶺,只有一座鐵索橋可以通過”刪除副詞“都、只”讓學生比較,就能領悟出這兩個詞的重要作用。《詹天佑》中“從北京到張家口的鐵路長二百公里,是聯結華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我們在教學時可以試著把“聯結”改成“連接”讓學生比較。“聯結”是聯系結合,而“連接”是相接,學生通過讀課文就會發現京張鐵路是聯結“華北和西北”兩個面,而不是兩個點,所以不用“連接”而用“聯結”。
突破口二:句子的多種表達形式,選找教學突破口
學生學習課文,學習了不少的句子,可在表達時,卻很少能用學過的句子來表達自己的意思,更多的是平常怎么說就怎么說,可見課文對學生的影響不大,這也說明我們的語文教學,在對學生的表達上引導得不夠。如教學《李時珍》第二課時,我出示圖像和詞語的方式,即給學生“湖北蘄春、本草綱目、藥物學家、醫學家”四個詞語,讓學生用一句話介紹李時珍是怎樣的人,結果學生組織了不同的句子:
1.偉大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李時珍,在他的老家湖北蘄春編寫了一本著名的藥物書《本草綱目》。
2.《本草綱目》是偉大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李時珍,在他的老家湖北蘄春編寫的。
3.李時珍在他的老家湖北蘄春編寫了《本草綱目》,真是偉大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
4.在湖北蘄春,偉大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李時珍,編寫了《本草綱目》。
教學到“李時珍一面行醫,一面研究藥物”時,我又提出訓練要求:這一句話還可以有其他說法嗎?有幾種?學生立刻動腦筋想出了:(1)李時珍既行醫又研究藥物。(2)李時珍不僅行醫還研究藥物。(3)李時珍除了行醫還研究藥物。(4)李時珍在行醫的同時還研究藥物。這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對學生的句式表達進行了訓練,積累了語言材料,對學生用語文起到很好的作用。
突破口三:圈點畫批注,選找教學突破口
不動筆墨不讀書,圈點畫批注是引導學生用語文的重要突破口,有些課文很適合用批注法學習。因為批注的本身就是用語文。如教學《尊嚴》一文,我讓學生找出哈默的“例外”之處并批注:
“先生,吃您這么多東西,您有什么活兒需要我做嗎?”
“不,我現有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兒,我再吃這些東西!”
(做人的立場——自立)
“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東西,我不能不勞動,就得到這些食物!”(意志堅定——自控)
“說著就蹲在這個年輕人跟前。年輕人也蹲下來,輕輕地給杰克遜大叔捶背。”(認真盡心盡力——自力)
“年輕人留了下來,很快成了杰克遜大叔莊園里的一把好手。”(努力工作——自強)
這樣一個過程就是在語文學習中用語文的過程。
突破口四:課文補白,選找教學突破口
許多課文在字里行間都有留白,引導學生補白無疑是用語文學語文的一個突破口。如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中,有一段:“人們還是面向靈車開去的方向,靜靜地站著、站著,好像在等待總理的回來。”我先讓學生思考“靜靜地站著、站著”的含義,然后讓學生思索人們靜靜地站著在想什么?請用“我們不會忘記……”的句子說一說,把學生帶進想象中,補出了以前學習過的課文,例如學生說“人們在想《關懷》《溫暖》《一個降落傘包》中周總理怎樣平易近人,怎樣關心別人,替別人想得多的品質。”這就是用原有的知識積累去學習新內容的方式,也是用語文的過程。
突破口五:質疑想象,選找教學突破口
這個突破口是教師們應用最多也是最離不開的,但并不是教師們所有的問題都能起到引導學生用語文的效果,所以,質疑就有質量區別。如果只是把課文的知識點或是下一步的內容通過問而讓學生讀出來,那就沒質量了。質疑要能引發學生思索,要能讓學生調用平日所積累的知識來解決新的問題才有效。如教學詩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詩人與朋友告別,為什么不寫李白與孟浩然呢?而寫與黃鶴樓告別呢?孤帆上的人和立在岸上的人會想些什么?這是非常有想象空間的,學生要用到平日里的所學來思維,這就是引導學生用語文了。
作為基礎工具的語文教學,要學習理解,要學習做人,但更要學習運用語言文字。引導學生根據課文的特點加強語文實踐,引導學生學習用語文。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是要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抓住這些課文的特點,作為教學的側重點和突破口,引領學生感悟、積累、實踐、運用。
參考文獻:
[1]張伊.中學語文教材節選文研究[D].蘇州大學,2016.
[2]郭琦.我國中學語文教材的流變與前瞻[D].湖南師范大學,2004.
[3]黃世舉.優化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環境探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