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稀
【摘要】產業結構向高端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壓力,迫使當前職業教育在中國受到高度重視。在塑造學生職業精神時,強化其工匠精神的培養,將極大提高其人力資本的附加值。這也使中職語文教學,有了明確清晰的發展方向,必須要與時俱進,將“工匠精神”融會貫通于中職語文課堂。
【關鍵詞】中職語文 工匠精神 與時俱進 融合
“中國制造”正處于一個“轉型升級”的重要歷史階段。實現“轉型升級”,既要不斷尋求科技進步,也要培養一支高素質的技工隊伍——一支用“工匠精神”全副武裝的技工隊伍。重視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傳承是國際制造業強國成功的重要因素。順應歷史需要,“工匠精神”已成為當代中國的主旋律。
產業結構向高端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壓力,迫使當前職業教育在中國受到高度重視。在塑造學生職業精神時,強化其工匠精神的培養,將極大地提高其人力資本的附加值,促進中職學生的就業和未來職業的發展。這也使得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處境“尷尬”的中職語文教學,有了明確清晰的發展方向:必須要與時俱進,將“工匠精神”融會貫通于中職語文課堂。
與時俱進的中職語文教學特點是:將夯實語文基礎知識與學生專業發展相結合;重視人文性,將人文精神的滲透與工匠精神培養相結合。在以人才為第一要素,技術創發展的今日,培養優秀的復合型高素質人才,顯得尤為重要。人文精神的滲透與工匠精神的培養,在中職語文課程中也越發顯示了它的歷史重要性。
將一種精神融入一個人的靈魂,需要長時間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循序漸進的領悟。如何將“工匠精神”融會貫通于中職語文課堂,筆者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了探索思考。
一、中職語文教材的選擇
中職院校是以培養高素質復合技能型人才為目標,因此語文教材的選擇有它的特殊性。需要綜合考慮兩個方面的因素:(1)中職語文在培養學生人文素質方面的要求已經高于普通高中,在內容的選擇上更趨于引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精神。傳統文學大師的作品雖經典,但與當代學生思想有代溝,很難引起學生的共鳴。所以中職語文課本應該增加具有當代氣息的新文章,比如優秀的網絡文學、電影電視的經典橋段等。這些內容貼近生活,符合年輕人的省美觀,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之老師的正確引導,整個課堂會比傳統模式的課堂更生機勃勃。讓學生樂學,這才能為下一步讓他們主動去消化知識,做好鋪墊。(2)中職的語文課本中必須滲透職業意識,說的專業一點就是“工匠精神”的滲透。這是一個由膚淺趨于深刻、由幻想趨于現實的發展過程。目前大部分中職學生并不是主動選擇中職學校學習,入校選擇專業時也沒有清晰的觀點。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根本不了解,頭腦中就沒有“職業”這個概念。此刻,語文課本中人文精神的滲透與工匠精神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應該適當增加描寫大國工匠、“工匠精神”與個人前途,民族命運相聯的內容,教師可以通過對這些文本的分析激發學生的職業意識,潛移默化的培養學生對職業的熱愛與忠誠。
二、中職語文教學重心的歸屬
中職語文教學突出的職業特色是將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與職業能力的培養相結合。雖然有針對性地結合了專業特點進行教學,但并不是將語文教學作為職業教學的附屬品。有職業特色的中職語文教學是綜合考慮了就業適應能力培養的近景和遠景目標。現在的中職學生語文基礎能力普遍低下,所以語文知識,語文能力的學習不能丟,這些能力是學生職業生涯中繼續學習的良好助力。在此基礎上,通過對文本的深度挖掘,將人文素養、工匠精神提煉出來,與技能鍛煉良好結合,文化知識積累為專業學習服務。實現中職語文教學的與時俱進性和可持續發展性。
三、將語文能力訓練與工匠“精髓”相融合
1.在語文閱讀中培養工匠“精髓”之執著專注。
要讓學生學好語文,閱讀起著決定性作用。我認為培養學生閱讀專注力能有效提高學生閱讀效率。荀子在《勸學篇》所說的“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的精神,就是一種執著專注的精神。在閱讀教學實踐中,我有一次在課堂上讓學生一邊讀課文《忘不了吃》,一邊思考課文中心思想。讀完后讓學生回答,結果大多數都答不上來,就連平時表現很好的答得都差強人意。接下來我又讓學生專心讀課文,讀完后再提問,發現提問答得好多了。前者有5%左右的學生能把二件事做好,后者幾乎90%的學生能把一件事做好。所以,一次只做一件事是培養學生專注力,提高其做事效率的重要舉措。
語文是一切學科的基礎,閱讀是基礎的基礎,培養學生專心致志,執著的完成自己的閱讀任務,也是一種優秀精神的培養。執著專注是優秀工匠的必備品質。執著就是長久的、甚至用一生來從事自己所認定的事業;專注就是把精力全部凝聚到自己認定的目標上,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在語文閱讀中讓學生去體會工匠“精髓”之執著專注,這勝過于千言萬語的理論說教。
2.在語文寫作中培養工匠“精髓”之精益求精
語文老師都知道給學生改作文是徒勞無功的。學生寫的作文讓老師改,學生永遠都處于被動地位。好作文是從作者的心流出的心血,教師能改的只是對學生作文中似明非明處地點撥與引導,但作文修改的優先權還是屬于作文的本人。要寫好作文,光靠天賦和靈性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靠作者的耐性和毅力去追求精益求精。《紅樓夢》可謂是經典中的經典,但它卻是曹雪芹“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的結晶,這可謂無人不曉。這說明好文章是改出來的,而不是寫出來。學生在平時寫作文時要勤于修改,樂于修改,要把修改作文看得和寫作文一樣重要,甚至比寫作文還要重要才對。養成了精益求精的寫作習慣,才能寫出精妙絕倫的好文章來。
精益求精也是優秀工匠們共同具有的思想特質和從業準則。他們追求極致,力求讓手中所出的每一件作品都是精品乃至極品,并融入自己的獨特技藝和精神氣質。語文學習中對作文精益求精的反復修改,其實就是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品質。
3.在語文口語能力訓練中培養工匠“精髓”之創新進取。
眼下學生上課回答問題時,或低頭不語;或語無倫次,究其原因就是在語文學習中沒有注重口語交際能力的訓練。口語表達能力是一個人智慧、知識、能力、素質的綜合體現。常言道:“一言可以興邦,一言亦可以誤國。”不是所有學生都能成為演講家,但成為一個能自然流利的表達自己情感的人,這是語文教育必達的目的。
杰出的工匠不會滿足自己已有的技藝,他們善于在工作實踐中不斷學習、探索,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識和技能水平;他們敢于質疑現狀、嘗試新知、突破自己,在競爭中為自己贏得更大、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一個學生從不敢說到愿意說;從愿意說到說的清楚;從說的清楚到說的深入人心;從說的深入人心到說的妙語連珠。這就是在口語能力訓練中培養學生從積極進取到銳意創新。
四、期末考核的方式、方法
中職語文課程教學中,必須對傳統考核方式進行轉變,應該將過程性評價強化,更加注重評價的多元性。讀懂一本好書,用心完成一篇好文章,勇敢的參加一次辯論賽或者演講,這都可以成為中職語文考核的依據,促進學生的提升就是評價的目的。中職院校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不斷進步,職業道德修養也隨之提高,最終“工匠精神”必將融入每個學生的靈魂中。
參考文獻:
[1]宦平.工匠精神讀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16.7.
[2]張永新,林潔.高職學生職業精神培養探析Ⅱ.新疆職業大學學報,2013,(02).
[3]潘燕.實用大學語文.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