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長安++李慧娟
【摘要】教學目標是教學的起點,問題是思維的起點,問題的設置必須要圍繞教學目標而定.課堂提問,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的、學情等設計問題進行教學問答的一種教學形式;是師生互動的重要形式;是教師、學生和教材三者的紐帶.人們認為它是課堂教學的“常規武器”,課堂提問適用于教學的各個環節.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巧妙地設計一些問題,讓有效提問之花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綻放,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有效提問;小學數學;提高;課堂;效率
《數學課程標準》提到:“數學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數學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由此可見,在課堂上的問題一定要達到能激發學生興趣、激起學生好奇心、增強學生求知欲的目的,讓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意識,讓學生擁有探索、創新的精神,讓學生想學習、要學習、會學習,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素養,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自然課堂效率也就提升了.
一、以問啟知,以問引問,用問題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首要任務是啟發學生,誘導學生,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興趣,讓學生從“想我學”轉變為“我想學”,因此,教師應精心設計課堂所要提問的內容,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增強學生的求知欲,以問啟知,以問引問.提問不僅僅是教師對學生提問,學生在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后也可以反問教師,讓教師來解答學生存在的疑惑.例如,一道應用題:某市圖書館新到了一批教育類書籍,一共有360本,先將這批書分別放在一個有三層的書架上,要求上層書籍的25%是中間層書籍的20%,是下層書籍的16,問下層書架上應放多少本書籍?這道題目對于小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對于這個問題教師可以適當提示一下:同學們可以想一想每一層書架分別有多少份?這個問題相對簡單,學生很容易回答,接著教師可以進一步提示:份數我們知道了,那么每一份的書籍數量是否相同呢?根據份數是否可以求得每層書架的書籍數量呢?這個問題是解決整個題目的關鍵,學生的答案也有了異同,但是難免會有學生回答到關鍵的東西,也有些學生會因見解的不同產生疑問反過來問教師.提示到這里很多學生就會有自己的正確的解題思路了,最終的答案也就很容易求得了.經過教師提問學生思考解答、學生疑惑反問教師這一過程,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欲,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在課堂上注重問題的組織安排,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問題的設計需要技術,而提問則是一種藝術.課堂上,問題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提問的對象一定要有針對性,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不同的問題;問題的考查內容要明確;教師提問的語言一定要準確、精煉;提問的時機要靈活,要預想到學生的問題,以防學生以問引問耽誤了整個教學進程;提問要留白,要給學生一定的時間思考,留白的時間可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反應來確定.例如,對一些基本概念和概念的基本運用的考查可以提問一些學困生,對于學優生,教師可以提問一些重點疑難知識以及運用.再如,在教學新內容“年、月、日”時,可以首先設計一個問題:“小紅的爸爸今年30多歲了,小紅八歲,然而小紅的爸爸和小紅過的生日一樣多,請問小紅的爸爸現在到底有多少歲呢?”提出這個問題后,給學生們幾分鐘時間相互探討,激發興趣,然后引出本節課的內容“年、月、日”,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新知識、探索新領域,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課堂效率的有效方式.
三、科學合理地設計提問的內容,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課堂提問的內容應源于教材,且回歸于教材.提問的內容應圍繞教材的重、難點進行設計,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例如,在圓的面積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展示一個簡單的圖形的面積推導過程(如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用割補法將平行四邊形割分為一個矩形和兩個直角三角形,讓后補成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面積就是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從而推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然后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割補法去探究圓的面積計算方法(將圓分割成無數個全等的扇形,讓后試著將這些扇形拼成一個近似長方形).在此過程中教學的重點、難點是圓的各部分與近似長方形的關系.那么,教師在這一重、難點上要加以引導,努力做到讓學生自己一步一步地去發現其中的奧妙,得出最后的答案.
四、舊知識引出新知識的提問設計法
小學數學知識的連貫性很強,新知識的產生大多都是建立在舊知識的基礎之上的.例如,在乘法教學時,教師可先出示1+1=?2+2+2=?3+3+3+3=?4+4+4+4+4=?5+5+5+5+5+5=?讓學生用以前的方法分別計算出結果,然后再讓學生們去尋找這幾個算式的規律,教師適當地引導,讓學生們自己探索出更加簡便的計算方法,從而引出乘法的概念.
五、通過學生的致盲點來設計問題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特別注意學生易犯錯的知識點,也許在理論知識教學中提到過,但是學生并沒有引起重視或者是不清楚該知識點會以什么形式出現,因此,教師可通過課堂提問的方法來彌補這一缺陷.例如,在四則混合運算教學時,故意設計一個“陷阱”,如題目:6-6÷2=?相信很多學生都有可能會計算為6-6÷2=0÷2=0,但還是有一部分學生會計算為6-6÷2=6-3=3,先不急著公布答案,順著問題引入新課,最后再來揭曉答案.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問題的設置是需要教師精心思考的,切記不可“填鴨式”問答,應遵循提問四原則——啟發性原則、邏輯性原則、合作性原則、探究性原則進行提問,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