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摘 要:陜西民間布藝作品種類繁多,它凝結了勤勞陜西人民對生活的美好向往和智慧,具有鮮明的藝術特點。生活在陜西的幼兒通過各種感官體驗布藝文化的精髓,對幼兒的后繼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陜西布藝文化;幼兒區域活動;運用
陜西布藝以其獨特的造型特點和實用價值深得人們喜愛,它從古至今都有著歷史文化的傳承,對現代人有著深遠的影響。讓幼兒在生活中不經意地體會到它的絢爛與精湛的文化是我們作為幼兒教育者的一份使命。
一、創設并建構有陜西布藝文化特點的區域活動場所
陜西的布藝文化歷史悠久,內容包羅萬象,搜集適合幼兒特點,適于幼兒感知、體驗的內容,從以下幾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對陜西布藝文化進行分類整理,篩選出最適合幼兒理解和賞析的內容。陜西以布藝為代表的寶雞千陽縣民間工藝品,以變形、夸張的手法和精細、別致的刺繡技法再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她是華夏各民族文化的凝聚,是炎黃五千年歷史的影集。
2.利用多種形式的呈現方式來搭建幼兒感知、感受的平臺,從而體會陜西布藝文化的美好,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3.利用視頻剪輯、圖片的搜集了解布的制作過程,創建深入了解的機會。在環境的創設中,把原始布的制作過程進行了呈現,幼兒在觀察的過程中,在模擬的實物操作中,體會原始織布與現代織布機的天壤之別,發現科技的發展、人類社會的進步都離不開人類的智慧!
二、區域材料投放豐富多彩,呈現材料的可操作性和循序漸進性
(一)以陜西布藝文化為前提,由淺入深、從易到難層層推進,經過多次實踐、修改,將分為三個板塊的內容進行了細化形成了以下游戲操作體系
1.運用布的特性設計出有趣的科學操作內容。引導幼兒了解起初的布吸水性強,表面較為粗糙等特性,到隨著時代的發展為了適應社會與環境的變化研究出了不同質地和特殊環境下的布。
2.設計多種操作形式的美術內容,激發幼兒創造的靈感。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中強調:“引導幼兒喜歡欣賞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和作品”。以布為基礎,顏料為輔創意出有特點的繪畫作品。
3.用陜西布藝的制作過程為基點,創設了編織、刺繡、剪貼的區域操作內容,讓幼兒在掌握簡單的技能的基礎上深入體會布藝作品的別致與精細。
(二)區域材料投放的層次性與調整策略
由于幼兒的手部靈活性不同,在投放材料上必須按照幼兒的需求進行。比如,在幼兒扎染的過程中提供的材料為:a:白布的大小不同。能力強的幼兒可以選擇大塊布進行扎染,能力弱一些的幼兒可以選擇小的,打結次數不同。b:打結的用具不同(麻繩、直徑不同的橡皮筋)。能力強的幼兒用麻繩打結染出的花樣更多;用直徑長的皮筋捆綁的次數更多;而直徑短的皮筋幼兒只需套一次就可以,對手的要求較低。c:多種顏料供幼兒選擇。能力強的幼兒利用多種顏料擠染的形式,使其作品更加絢麗多彩;能力弱的幼兒可以用單一顏色浸泡來完成作品,再用遮掩的方法晾干,同樣作品為上乘之作。
三、以參與陜西布藝活動為契機,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品質
布藝特色活動,以幼兒“看看說說、剪剪玩玩、想想做做、評評議議”為活動的宗旨,使布藝活動更加靈活多樣,有趣。在布藝課程的研發中,我們發現幼兒對活動的內容十分感興趣,運用循序漸進的活動策略,在幼兒耐心、細致、專注下逐步完成了許多作品,每件作品的誕生都有效提升了其學習品質,并且對幼兒的動手能力、色彩敏銳度、手部精細動作、社會性的發展等都起到了促進的作用。在短短幾個月的實施過程中,幼兒的優勢日漸增強,越來越呈現出布藝活動對幼兒綜合素質的提升具有深遠意義。
四、陜西布藝區域活動的開展助推親子活動有效提升
在每一個家庭中隨處可見布的廣泛應用,因而孩子對布了解最多的是在家里,爭取得到家長支持是最為關鍵的。利用家園宣傳欄的形式告知家長,將近期取得的進步和進展情況展示給家長,讓他們看到孩子的點滴進步,為進一步配合幼兒的操作提供可能。另外,原始材料的獲得都來自于家長的支持,如:利用親子活動向家長宣傳了幼兒對布藝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在大班的扎染展示節目“創意絲巾”中備受家長的關注,孩子的勞動得到了家長高度的認可,進一步激發了幼兒積極參與的熱情。
陜西布藝是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給幼兒以真的啟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在參與其制作與創作中,培養了幼兒耐心、細致的良好學習品質,拓展了幼兒的視野,發散了其思維創造性,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形成家園合作的共同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