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藝萍
摘要:高校師范生是國家知識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對師范生的職業素質教育一貫重視,也做了大量細致扎實的工作。但是隨著國家經濟和社會的高速多元化發展,不僅對未來人才的學科知識背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是對職業的綜合素養有了更多的期待。未來職業發展前景良好的人才一定是學識廣闊,敢于創新,與周遭環境和諧度高的人。師范院校不僅在學科建設中承擔重要的任務,對于提升師范生的職業素養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高校師范生;職業素質;培養模式;探索
國家教育委員會在《面向二十一世紀深化職業教育改革的原則意見》中也明確指出:“職業教育要培養與二十一世紀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的,具有綜合能力和全面素質的,直接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應用型人才。”所以,加強師范生的職業素質教育對于拓寬他們的就業渠道,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養是大有裨益的。
一、專業教學計劃的設置注重職業素質教育的體現
高校師范生的培養目標是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掌握必須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且具有較強實踐知識和能力的應用型人才。根據國內外對職業素質培養體系的調研得知,培養師范生較好地掌握職業技能是大學生踏入社會的根本點。不僅要有豐富厚重的專業背景,更要有自我拓展,隨社會的發展變化不斷豐富自我的學習能力。師范專業的學生畢業后有很大一批人是要加入教育行列的,因此培養的人才既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同時也要求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以及堅定的職業道德觀。
為此,師范高校在制定專業教學計劃時盡量做到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落到實處,有規可依,有法可操,使學生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質、深厚的文化修養、高尚的職業道德和強健的體魄,同時具有較強的職業工作能力和創新精神。在教學計劃的設計上要堅持科學的教學模式與本專業學生將來的職業性質及職業能力的統一。堅持專業能力的培養與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相統一的思想,以專業知識為重點,培養學生將來的職業能力為中心。在課程的設置上,一方面要堅持專業知識的系統教學,同時要注重系統專業知識與學生的職業訓練的聯系,實現理論與實踐、教學與應用、教育與職業的深化和結合。在構筑傳統的系統知識平臺的基礎之上,要依據現代教育發展的事實,不斷與時俱進,調整教學結構與方法,發展學生相應的技能,以適應社會發展與進步而產生的新的要求。在課程內容和時間的分配上注意加強對學生道德教育,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建立與理論基礎相適應的教學方式。在專業課的設置上,打破以往的慣例,力求突出其實踐性的特點。開設與師范教育專業相適應的應用型課程,體現本專業實踐方面的特點。在完成基本知識結構教學的同時,增大選修課的比例,使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方向有意識地發展,注重學生個性化的培養。與此同時,探索更加緊密的“學、用”結合的人才培養途徑。使學生掌握基礎理論的同時也掌握相應的計算機、英語、普通話口語表達等技能。
二、教學計劃的執行注重職業素質教育在過程中的體現
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副所長崔允說:“要求每一個師范生不僅要系統掌握所教學科的基礎理論和知識結構,而且要能夠熟練應用各種教育教學方法,這樣才能更好地向一個優秀的人民教師發展。”具體來講,主要包括教學技能的培養提高及以后所教學科知識的學習。我國高校師范專業當下教師教育課程設置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師范生專業過于強調學科專業課程,教育專業課程在學科結構中比重偏低;二是作為培養教師職業能力的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法老三門,充斥著基本概念、原理等抽象詞語。由此帶來的結果不難看到,一方面造成了教師教育能力低下;另一方面,教育類課程成了學理研究,從而影響了師范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對于這些問題,學校、教育部改變師范生教育教學科目分配的同時,更要督促學生在學習中努力提升自我的教學能力。
一方面,關于教學技能,主要包括課堂教學技能和課外教學技能。對于課堂教學技能,師范生應重點培養發展自身的導入技能、語言技能、講解技能、提問技能、演示技能、板書技能、變化技能、強化技能、課堂控制技能、結束技能。因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就要進行知識的導入、知識的講解、課堂的互動、知識的板書、知識的靈活應變、課堂時間和知識的合理分配以及課程的結束等。那么,以何種方式導入所要學的知識,如何講解知識才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學習,課堂互動中提什么問題能夠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如何靈活應對教學中學生提出的問題,如何控制好課堂時間和知識的分配,怎樣板書才能有利于學生理解知識以及如何結束這一堂課?這些都是師范生必須掌握的基本教師課堂技能。與此同時也要掌握好組織各種課外教學和活動的能力,因為課外活動也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一部分。
有了科學合理的專業計劃,就要按照本專業的培養目標制定不打折扣地執行教學計劃,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基礎理論與運用的綜合素質,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和操作技能,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開拓能力。創造條件讓學生更多地參加教學實踐,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思維、動手和創造的時間和機會,奠定從事專業教育工作的基礎。
三、職業素質教育改革應注重創新措施的力度
職業素質教育的改革創新是以實現專業教學的培養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的,改革舊的教育思想和觀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建立起與高等師范教育應用型人才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相適應的理論和實踐教學體系。
以師范院校為例,就是以培養教育第一線需要的高等專業人才為目標,針對職業崗位的需求,設置專門化方向,專業培養目標和畢業生的職業定位基本一致。制定了專業主干課程教學大綱,按照精選、更新、充實、提高的原則,改革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以提高能力為目標,按模塊的訓練為依據,由公共基礎模塊、專業理論模塊和專業技能模塊組成本專業的課程體系。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手段,嘗試運用網絡現代化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入“微課”大力改動傳統課堂的結構程序,以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加強實踐性教學改革,系統設計實踐性教學環節的體系,增加專業性,應用性和研究性的綜合性訓練。增加實踐教學的內容,更新教學內容,使學生既能牢固掌握本專業的基本知識,又要探索有效的學用結合機制,充分發揮專業實習的作用,為學生接觸學科前沿知識、先進方法和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提供條件,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增強崗位適應性。
四、開展一系列有益學生心理建設的注重學生心理建設的開展情況
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素質是職業教育的重要方面,高校應充分認識到“沒有打好心理素質教育基礎的人才是有缺陷的人才,沒有心理健康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不僅要開設有關心理教育的選修課程,設專職心理教育指導教師,更要由校心理咨詢室承擔,建立心理咨詢機構,舉辦各種心理教育和咨詢活動,使學生獲得健康的心理體驗,培養師范生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增強身心健康和適應各種環境的能力。
這其中應充分發揮黨團組織、學生會、思想教育工作者、學生輔導員的力量,通過直接了解學生的學習、思想、生活狀況,針對學生面臨的思想問題進行引導、教育、開展心理咨詢活動,及時處理學生心理上存在的問題,排除心理干擾,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使學生有計劃地安排學習、生活和娛樂,提高心理承受力。
【參考文獻】
[1]陸媛.當代大學生職業精神的培養與塑造[J].繼續教育研究,2016(12).
[2]田華.論師范生教師職業意識的培養[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