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師
【摘 要】 食品安全事件的頻發,使食品安全問題再次成為我國經濟生活及社會發展所面臨的重大難題之一。著名法學家霍布斯說:“人的安全乃是至高無上的法律。”刑法作為維護社會秩序的最后一道防線,在保護食品安全方面有著獨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此,文章就針對食品安全刑法保護的立法完善這一問題進行了研究,僅供相關人員參考。
【關鍵詞】 食品安全 刑法保護 立法完善
引 言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是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民眾對食品最重要、最根本的要求就是安全。然而,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事件頻發,不斷地沖擊著民眾緊繃的神經、挑戰著民眾的底線,促使風險恐懼支配下的社會輿論不斷推進,從公共政策一直推進到作為最后保障法的刑法領域。因此,如何完善食品安全刑法保護的立法是值得人們思考的問題。
1 擴大罪狀表述范圍
首先,從犯罪行為的角度出發,現行刑法只對生產、銷售這兩個環節的行為進行規制,使得因包裝、貯藏、運輸等環節的行為導致的食品安全問題在法律適用上存在障礙。因此,針對當前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問題,國家應當擴大食品安全犯罪的處罰環節、范圍,將“生產、銷售”改為“生產、經營,更好地與《食品安全法》相呼應。這樣既能保障農產品種植、養殖等環節的安全,也可以更有效地規范運輸、貯藏等環節,通過對各個環節的刑法規制,懲治危害民眾健康的行為,達到預防犯罪的目的。其次,從犯罪主體的角度出發,相關部門應適當擴大其外延。參照《食品安全法》的相關規定,增加對包裝者、貯藏者、運輸者等人員的刑罰適用,在食品安全鏈的任何一個環節中,上述人員犯罪的行為都可以以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罪或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論處。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對食品安全各環節的有效監督管理,有利于更有效地打擊犯罪。最后,立法中還應該增設過失型犯罪。現代企業的食品生產過程比較復雜,需要對食品的生產者和經營者設定更高的注意義務。我國《食品安全法》第27條對食品生產者、經營者在生產、經營的每個環節都規定了具體要求,由其承擔注意義務,預防食品安全風險的發生。如果因怠于履行這些義務而導致食品安全問題的,就要承擔過失責任。為此有必要在刑法中增設過失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條款,以造成嚴重食物中毒或者其他嚴重食源性疾病等結果為入罪標準,比照故意犯罪從輕或者減輕處罰,以懲治未盡注意義務的行為人,保障食品安全。
2 增設資格刑
在我國,食品犯罪資格刑適用率極低,究其原因主要是無匹配的資格刑,因此,刑法中應當有針對性地增設新的資格刑。首先是針對單位犯罪增設新的資格刑。我國現行刑法對單位犯罪的刑罰僅規定為罰金刑,沒有不同的刑罰方法可供選擇。單位作為一定的業務或經營主體往往是利用其一定的權利或資格從事犯罪活動的。對此,有針對性地增設資格刑,以與罰金刑之間實現并科或者選科,是一個簡單而有效的方法。單位犯罪的資格刑,可根據單位犯罪的性質、情節嚴重程度,配置以下幾種處罰措施:限制從事業務活動、停業整頓、強制撤銷;其次是增設剝奪從事特定職業的資格。這里所說的職業,是指一個人在社會中所從事的作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工作,它既包括在某個機構中所從事的某種專業工作,也包括個人所從事的某項營業活動。所謂“剝奪從事特定職業”是指有期或無期地禁止某個犯罪人從事某專業或某項活動。具體的做法是:刑法總則關于資格刑的規定中,增設禁止或限制從事特定職業或活動為內容的資格刑。在分則中,在食品等經濟犯罪的具體條款中,增設附加適用禁止從事特定職業或活動的內容;最后是創立資格刑分立制。各國在懲罰食品安全犯罪時都很重視從外部條件上剝奪、限制犯罪人再犯的能力,即對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或者在從事職務活動過程中實施犯罪的人,判處剝奪擔任特定職務的資格。但是,由于我國《刑法》規定的剝奪政治權利這一資格刑中包含剝奪擔任國家機關職務的權利,擔任國有公司、企事業單位、人民團體領導的權利的規定,如果再單獨設立類似資格刑會造成立法資源的浪費。所以,有必要創制資格刑的可分制。在我國,剝奪政治權利一經判處就意味著完全剝奪刑法第五十四條所列舉的四項權利,這既可能導致刑罰過剩,又使資格刑的適用缺乏針對性。如果實行資格刑分立制,將資格刑所要剝奪的各項權利分別規定、單獨適用,且對不同的資格刑規定不同的適用條件,這樣,法官可以根據犯罪人的不同情況,靈活選用,剝奪罪犯的一項或多項資格或權利。
3 調整罰金刑
首先立法中應確定食品犯罪罰金刑的基準。《刑法修正案八》規定食品安全犯罪必須并處罰金,但這一具有宣示意義的條文在具體適用中沒有基準。對此,立法機關或司法機關應當根據不同食品種類,不同區域消費水平,不同生產、銷售金額,以及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制定不同的罰金標準,以保證刑罰適用的可操作性。另外,和其他犯罪相比,高起點地設定食品犯罪罰金的最低標準,以保證罰金數額不能低于《食品安全法》規定的行政罰款額度,以保證刑罰和行政處罰的位階層次;其次,立法刑法立法中應加重單位犯罪罰金刑的力度。在我國,對于一般單位犯罪實行雙罰制,將法人的罰金刑和從業者的刑事責任加以連動,導致罰金刑對于法人的懲罰力度較輕。如果借鑒西方國家對于食品質量安全事件的重罰制,即對那些蓄意破壞食品安全,后果嚴重的單位,應立即停業待查、支付高額罰金,直至破產,那么,我國的單位食品安全在高壓下,必由開始的被迫服從慢慢轉變為習慣性遵守。
結束語
總而言之,食品安全是關系民生的重大事項之一,刑法應當與其他部門法共同構筑防范食品安全犯罪的法律堤壩,作為這一堤壩的最后一道防線,刑法立法中必須設置適當且嚴密的相關標準,只有這樣才能對相關單位和責任人員進行合理懲戒,在遵循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同時,達到懲治和預防食品安全犯罪、保障民眾食品安全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劉彩虹,趙曉恩.食品安全刑法規制的缺陷及完善[J].法制與社會,2017,(06):291-292.
[2] 李曉君,李紅星.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立法完善若干問題再探[J].中國市場,2015,(23):213-2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