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燁
【摘 要】 開放發展是當今中國發展理念的重要部分。中國正在深度參與全球化、日益開放發展,承擔起世界振興的大國責任。在此過程中,必然面臨著多領域、多層次的壓力和挑戰,也就是各種各樣的風險。
【關鍵詞】 中國 開放發展 國際法 風險
1 疏離國際法開放發展的風險與評估
1.1疏離國際法開放發展的風險表現。一國以疏離國際法的方式推進自身的開放發展,遇到的風險總體上可歸結為認同風險和聲譽風險。
1.1.1偏離國際法發展導致身份認同的風險。身份認同風險是國家自身和其他國際行為體對于本國在國際社會中的行為方式和身份的認同。偏離了作為國際交往基礎設施的國際法,也就脫離了大多數國家人認可的軌道,國家同時遇到了一系列的此類風險。
1.1.2偏離國際法發展導致聲譽降低的風險。對于國家而言,發展是一條長期而緩慢的路程,可能并不僅僅在于其一時一刻、一事一處的成敗。正如一國可以贏得很多戰斗、戰役,卻會輸掉整個的戰爭。所以,不能僅僅考慮眼前的利益獲得,而更應當考慮能否長期的保證和認可它的利益。而這種長期的利益實際上是基于該國的國際形象,此種形象往往與文化緊密相關,文化的構成、形象的確立,更多是來自于該國的法律表達,也就是文化外交、公共外交的具體策略。
1.2認同風險與聲譽風險的不可克服性。在已經發現習慣于疏離國際法而進行開放發展的思路中潛在的問題、了解此種路徑依賴所可能帶來的國家發展路途上的風險,就有必要進一步對于此種風險的嚴重性及其后果進行評估。
1.2.1 國際法的制度彈性與觀念力量。分析此種后果,必然先從國際法在國際關系中的存在開始。國際法雖然在形式上主要體現條約、習慣,但是背后還有一種觀念的力量。這種力量在學理上被稱為自然法,在國際法的具體表現形式(淵源)上被稱為“一般法律原則”,在一般生活中被稱為公理和正義。
1.2.2 認同風險和聲譽風險具有系統性。國家采取疏離國際法的方式去尋求開放發展的道路,其面臨的風險主要是外部的身份認同 和聲譽評價。進而言之,當一個國家遇到爭端、其他國家在采取法律的手段解決問題之時,這一國家采取了疏離甚至拒斥的態度,更傾向于采用硬實力的手段,也就是經濟和政治實力的對比、甚至是軍事力量的顯示來試圖解決問題,或者,將問題訴諸外交斡旋來解決,那么就很難認為這個國家對國際法存在親和性。
1.2.3認同風險和聲譽風險后果的嚴重性與不可逆性。延續前述的推理,如果一國選擇采用國際法之外的方式來確立它的外交政策框架、表達其在國際事務中的意志與要求,解決與其有關的利益問題,則其所面臨的名譽、認同等風險都可能轉換為發展道路上的阻礙。
2 借助國際法開放發展的風險及應對
借助國際法進行開放發展的策略選擇將會面臨觀念風險和能力風險。當一國能夠更多地采用國際法的手段確立本國的發展戰略之時,則基于各國對于法律這一概念的廣泛接受,對于法治這一理念的深刻認同,該國家的立場和行為方式就會受到更多國家和民眾的接受與認可,如果國家的行為按照規則行事,工作模式公開透明,則其形象和聲譽都會改善,國內支持度和國際支持度也會相應提升,在國際社會上的阻力就會減少,動力就會增加。不過,情況也不全然是一派樂觀的景象。
2.1借助國際法開放發展的風險表現.如果一國采取借助和融入國際法的方式推進自身的發展,所可能遇到的風險主要包含觀念風險和能力風險兩個大的方面。
2.1.1長期疏離于國際法而存在的觀念風險。中國長期屬于國際法文化圈的邊緣,所以在借助國際法的規范與體系開放發展為世界大國的進程中,必須直面觀念認同上的風險,也就是國內主要的理論研究機構、智庫和實踐部門對于國際法應用的功能及適用可能上的懷疑聲音甚至反對態度。
2.1.2陌生于國際法運行而呈現的能力風險。如果中國利用國際法來輔助或促動開放發展,那么它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作為近半個世紀以來采用不多的行為方式,我們理論界的積累和實踐界的準備明顯不足。人們在缺乏路徑依賴的情況下,在心理上會進入不舒適區,會有各種各樣的擔心。其所以憂慮的是在國際法的話語體系之內所提出的主張不為其他國家所接受,或者,在國際法的體系之內,中國的相關利益不能得到有效的認可和保護。
2.2觀念風險與能力風險的應對策略。國際法是開放發展的中國減小上行壓力、克服開放發展之路上的困難、消除發展進程中的阻礙的重要工具。它不僅為中國參與和引領全球治理提供了制度介質,而且為維護中國利益提供了重要的規則基礎。尤為重要的是,作為一種國家立場與傾向的話語表達,國際法對塑造中國的文明大國形象,提升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聲譽,鞏固中國在各國政府及民眾中的認可、信任與支持程度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2.2.1借助國際法發展的觀念風險跨越。采用國際法的方式助推中國的開放與發展,從知識和能力的建設角度固然是面臨著一切困難,也就是說存在的技術風險;但是,這種風險并不是系統性的、難于解決的。真正難于解決的卻是一種觀念上的傾向,也就是說,中國到底是不是有必要、有可能采用國際法的方式來發展自己,是不是在發展的路途上應當更多地借助于國際法這個體系和進程。只有對觀念風險有著清晰而明確的認知并且由此而跨越,才有可能進一步考慮如何應對技術風險。
2.2.2借助國際法發展的能力風險抵御。前文已述,如果中國借助國際法開放發展,面臨的主要是技術風險。這種風險,比起其所帶來的潛在利益而言,是非系統性的,是可以抵御的。那么,如何防御和應對此種風險呢? 最好的方式是對國際法在當代世界的功能有較為明確的認知。
結 語
綜上所述,中國需要盡力地支持、認識、了解和把握國際法,用國際法的語言來表達自身的立場和愿望,用國際法的方式來解決其存在的矛盾和問題,以法治國家的形象去獲得其他國家的認可,從而促進中國發展的積極因素,阻滯中國發展的消極因素,以國際法治的引領者和維護者的形象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參考文獻】
[1] [美]湯姆·R.泰勒:《人們為什么遵守法律》,黃永譯,中國法制出版社 2015 年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