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歌謠來自民間,是歷史的真實寫照,它真實形象,作為語言“文物”,是教學的積極素材。歌謠也是培養學生興趣的手段之一。內容從四個方面談歌謠的作用,利用歌謠導言、利用歌謠穩定學生情緒、利用歌謠承上啟下、利用歌謠開辟第二課堂。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歌謠為學生創造輕松的學習環境,順利完成一堂課;課堂難以預計的突變,可以用歌謠穩定學生情緒;真正的歷史應該是有趣的,鼓勵學生收集歌謠,不僅能增長知識,還能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歷史;歌謠;興趣
興趣是學習內動力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是獲得知識的重要動力?!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就是這個道理。真正的歷史應該是有趣的,學生也應該是喜歡的。但由于種種原因,中學歷史教學常常處于尷尬的境地。作為歷史教師除了利用本學科特點對學生進行教育外,還有一個責任就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以興趣為動力,變被動為主動,積極去學習。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方法多種多樣,歌謠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歌謠也是一種直觀的教學手段。它不是圖畫,又勝似圖畫,真實形象。
一、利用歌謠導入,可達到“課伊始,趣亦生的效果”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一個好的開頭能帶出一節好的歷史課。導言是通向新課的橋梁,成功的導言就像磁石一樣,牢牢地吸引學生,使學生很快進入學習的狀態。學生的情緒一旦被調動起來,則他們的興趣也被調動起來,教師便可以順利講授新課。如,在講《探索社會主義道路》一課時,用歌謠“只要我們一動手,泰山扔到海里頭,只要我們一動手,天河拉到地跟頭,只要我們一動手,山神送來金磚頭,只要我們一動手,土地敬出大饅頭”做導入,學生聽到歌謠開始感到很可笑,這就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輕松學習的情景。教師接著引導學生“這是一個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反映了群眾的一種心理,那是什么時期,反映了群眾的什么心理呢?”在趣味橫生的教學場景中,讓學生置于歷史情境中觀察、分析和發現問題。教師引導學生認識這些歌謠,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勞動熱情高漲,但夸大了主觀意志和主觀努力的作用,沒有考慮客觀實際。此外,盡管“人定勝天”,但必須按照自然界的客觀規律辦事,否則,后果將不堪設想。
二、利用歌謠穩定學生情緒,把學生帶入歷史意境,使課堂“有干擾,趣仍濃”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技巧不在于能預見到課堂的所有細節,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課堂上的進程有時很難預計,因為學生是活生生的個體,他們不可能按部就班地照教師備課計劃中預期的設計呈現他們的反映,由于主觀或客觀的原因,都會讓教師在課堂中面對許多意外,學生有意無意地干擾教學秩序,違反課堂紀律的行為表現。如我在講《難忘“九一八”》一課時,當講到“東北一百多萬平方千米的錦繡河山,全部淪于敵手”時,課堂頓時亂了,這時如果為加強紀律沒頭沒腦地訓斥學生,很難收到預期效果。我出示一首歌謠引導學生閱讀。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課本中來了,不但穩定了學生情緒,還分析了問題,順利完成了教學任務。
一堂好的歷史課,不但有個好的開頭,還應該有個好的結尾,使一節課如評書所說“預知后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留下懸念,為下一節課創造條件。如在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時,結尾說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勢,敵人想撲滅,那是妄想。教師留下歌謠 讓學生分析,為下一節課做鋪墊。
三、運用歌謠開辟第二課堂,達到“下了課,趣不終”
歷史歌謠是歷史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的補充,“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這些發自人民肺腑的聲音勝過千言萬語。歌謠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學生不僅會傾聽講解,而且爭相傳抄,朗讀吟誦。
鼓勵學生開歷史歌謠會,收集歷史歌謠,課堂展示,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會大大提高,這樣的活動,不但使學生增長了知識,而且也提高了教學效果。
歷史歌謠產生于民間,是歷史的真實寫照,是具體歷史畫面活生生的再現,把歌謠用于歷史教學,不但能活躍氣氛,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還可以啟發學生的想象力,促進其形象思維的強化。繪聲繪色的歌謠使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飛到當年歷史事件發生的氛圍中,由此便不難理解許多歷史現象和歷史大事發生的前因后果的必然性,培養學生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進行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歌謠作為語言“文物”,教學中可信手拈來,操作還簡單。
歌謠在歷史課堂中,對提高學生興趣、加深學生印象、鞏固學習效果能起到積極的作用,但也應注意,興趣是學習歷史的基本要求,在學生對歷史有興趣之后,應抓住學生自覺學習的責任心,樹立高層次的目標,去創造更好的成績。
作者簡介:馬興霞,1973年出生,畢業于山東師范大學,現從事初中歷史教學。
編輯 魯翠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