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暉
摘 要:教育教學活動其實是師生雙向互動的過程,班主任的班級管理也是如此,班主任只有與學生進行平等的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的需求,方能站在學生的角度對其進行合理管理。班主任與學生的溝通包括口頭交流和心理溝通這兩類,其實口頭交流正是心理溝通的外在表現。所以,主要論述了如何與學生進行心理溝通。
關鍵詞:班主任管理;學生;心理溝通
所謂的心理溝通主要是教師和學生能從心理出發,在內心深處相互容納、理解、接受,在互相尊重中進行互動交流。那么,我們要如何與學生進行心理溝通呢?
一、了解學生是與學生心理溝通的基礎
教書育人是教師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最終目的,我認為班主任工作育人高于教書。所以,班主任需要將自己的工作職能重點放在育人上。育人的前提是了解人,班主任只有充分地了解了學生,才能對其進行科學教育。了解學生的方法多種多樣,我一般采取以下兩種:
1.多問
班主任要想了解學生,可以從問入手,在與學生的問答中尋找蛛絲馬跡,探尋最真實的學生。比如,學生入學之初與班主任是陌生關系,此時,班主任就可以抓住這個機會多問學生,問他們在新的學期有什么打算,問他們在班級適應的過程中出現了哪些問題,問他們在學習上是否能跟得上,在哪里覺得吃力,問他們有什么興趣愛好,問他們對班級建設有什么意見等。除此之外,與學生接觸最多的當屬家長,此時,班主任需要與家長多聯系,向家長問一問學生在家里的表現,問一問學生的學習習慣,問一問學生是否樂于與家長溝通等。如此,班主任才能從學生、家長的口中并結合自己的日常觀察了解學生各方面的情況,掌握學生的思想發展情況和現階段所存在的問題,以此對其進行指導,并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與其互動,從而拉近師生關系。
2.巧問
問答是一門藝術,班主任在詢問學生的時候不能不分時間、場合,不同問題直接向學生提問,而是要在合適的時機提出適宜的問題,如此才能保證學生樂于回答班主任的問題,實現問的目的。班主任與學生的談話可以在正式的場合,像課堂、辦公室等,也可以在非正式場合,如操場、路上等,不管是哪種場合,班主任都要有充分的準備,而不是不假思考地問一些毫無價值的問題,如今天吃的飯如何,今天有沒有和朋友吵架等,與此同時,班主任與學生的交流要做到適可而止,切不可詢問過于私密的問題,反之會使學生反感。我在與學生進行交談的時候一般都是從生活入手,從學生熟悉的話題入手,如此可以降低他們的防備心理,使他們能夠暢所欲言。
二、愛學生是與學生心理溝通的橋梁
尊師重道自古都是我國教育教學活動開展的理念,教師要使學生尊重自己,能學到有價值的知識,常常會扮演嚴師這一角色,對學生嚴格要求,一旦學生出現任何細微的錯誤,教師就會對其嚴厲批評甚至是責罰,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早已在心中建起一堵墻,隔斷了與教師溝通的通道。事實上,嚴師是以愛生為基礎的,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關愛,才能以其自身獨特的人格魅力來征服學生,如此愛中自然會有嚴。與此同時,教師的愛與家長的愛不同,是一種理性和心靈的交融,班主任只有給予學生充分的關愛,才能打開學生心扉,在與學生溝通的過程中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提高溝通效果。在這里需要注意一點,教師愛學生是愛所有學生,不分優差地對每一個學生,給予公平的關愛,盡管在某一階段學困生與優等生相比具有一定的差異,但是學生是發展中的人,學困生隨著年齡、學習經歷的積累其學習能力會不斷提升。班主任要將學困生與優等生放在平等的地位,如此才能使學困生感覺到老師是關心自己的,他們自然而然會產生達到老師要求的心愿,努力奮進。
三、獎懲分明是與學生心理溝通的渠道
盡管班主任對學生給予真誠的關愛,但是愛不是萬能的,在愛的基礎上班主任還要對學生嚴格地要求,如此才能在愛與嚴中拉近與學生的關系。這里所說的嚴并不是上文所提到的一味地對學生進行懲罰,而是以制度的形式規范學生的言行舉止。由于學生在班級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承擔著不同的責任,此時班主任在制定制度的時候需要從學生的實際角色出發,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約束,并實現賞罰分明。以班干部為例,班干部是溝通班主任與學生的橋梁,班主任要想與學生進行溝通,首先要從班干部入手,嚴格要求班干部的一言一行,如此才能保證其所傳遞的信息的可靠性,一旦發現班干部出現某些違紀行為,需要對其進行嚴厲的批評。如此,在班干部的以身作則下,其他學生才能感到班級環境是公平的,從而樂于與班主任交流。
總之,班主任進行班級管理的基礎是與學生進行溝通,班主任要實現這一點,需要從問學生、愛學生、獎懲分明等方面入手,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和諧的班級氛圍,以此使其以開放的心理與班主任暢所欲言,搭建起溝通的橋梁。
參考文獻:
[1]應美芳.走進學生的心靈:班主任工作的法寶[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0.
[2]李春暉.論中小學班主任工作的有效溝通[D].蘇州大學,2010.
編輯 謝尾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