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縱橫
摘 要:所謂問題意識即思維的問題性心理,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可以使學生在遇到不理解的問題和現象時產生疑問和探求的心理狀態,進而促進學生發展和進步。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工作進行分析,對現狀問題以及相應的培養策略進行闡述,以期為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工作的開展及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提供一定的啟發和參考。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學生;問題意識;培養
問題意識的培養工作對人才培養及發展而言較為重要,能夠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工作產生較大幫助,因此需要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工作足夠重視,將其滲透至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等各方面工作中,使學生能夠對知識產生更多真正意義上的理解,并且可以將其更好地應用至今后的學習生活及工作生活中,滿足如今社會對人才的需要。
一、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現狀
部分教師對學生進行閱讀教學時,發現學生僅能按照自己的思路,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很少積極主動地提出問題,并且存在膽怯的心理,害怕提問遭到教師的批評和同學們的嘲笑。此外,教學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問題同樣對閱讀教學工作產生了一定影響,通過機械僵硬的方式進行教學時,學生難以產生提問和學習興趣,進而導致學生問題意識薄弱等問題出現。
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策略
為了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及創新能力的提升,實現素質教育目標,教師需要對問題意識的培養工作更多地重視,使學生能夠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促進學生未來發展。下面對問題意識的培養策略進行具體分析:
(一)對教學方式進行調整和優化,鼓勵學生進行質疑和提問
為了更好地啟迪學生,使學生能夠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發現、認識和收獲,教師需要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方式進行調整,設計一些有價值的高質量問題,為閱讀教學工作的開展及問題意識培養目標的實現奠定堅實的基礎,促進學生發散思維能力、學習能力等方面的提升。在此過程中教師能夠對學生自身主體作用進行充分發揮。此外,教師還需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使學生根據自己困惑不解的內容進行大膽主動的提問,同時教師也應避免對學生問題進行直接解答,可以通過鼓勵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討論等方式得到問題的答案,延長學生分析、思考問題的過程和時間。以《背影》一課的閱讀教學工作為例進行分析:教師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講解時,首先需要鼓勵學生進行更多的提問和思考,對死記硬背的方式及習慣進行摒棄,進而對學生閱讀能力、理解能力等進行更好的鍛煉,逐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其次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和鉆研,進而對事物本質進行了解。例如,教師提出問題:“大家覺得兒子是否理解了父親的愛?原因是什么?”引導學生進行深入閱讀和思考,同時教師可以借助小組合作學習、探究等方式對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問題探究意識等進行鍛煉,鼓勵學生從更多的角度對問題進行討論分析,對學生發散思維能力進行培養,最終為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及閱讀教學工作的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強化思維訓練
為了促進閱讀教學工作的開展及學生問題意識的提升,教師需要培養學生多層次、廣泛地進行閱讀的習慣,使學生的知識面及視野更加開闊。以《月亮上的足跡》一課的教學工作來分析:教師將學生分成6組,提出問題并要求各組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和閱讀對問題進行討論和解決,各組學生結合自己的喜好、特長優勢等進行角色定位,分別負責完成更多閱讀資料的搜集、與月亮相關詩詞的搜集、PPT的制作和最終匯報演講等工作;期間教師鼓勵學生對更多課文書籍和讀物進行閱讀了解,擴充學生的知識面,學生按照教師的要求對《中秋月》《水調歌頭》《嫦娥》一類的中秋詩詞進行搜集、整理和匯總,各小組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教師:“課文將登月分成幾個階段?分別是什么?請大家談一談自己知道的有關月亮的故事”等,學生進行閱讀、思考和討論,之后得到結論:登月準備、飛向月球、登上月球、飛離月球等;此后教師對學生繼續進行引導,使學生對“登月”相關的科技問題、歷史事跡等產生更大的興趣,能夠根據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進行提問,最終為學生發散意識及問題意識的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營造適宜問題意識培養的閱讀教學環境氛圍
以《皇帝的新裝》一課的閱讀教學工作為例進行分析:教師通過情景教學法對學生進行教學,要求學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對課文內容進行改編和表演;教師將本班學生分成5組,各組學生結合實際情況安排角色,分別扮演老大臣、騎士、大臣以及百姓的角色;在適當改編和調整后,學生的表演和語文閱讀教學工作均變得更加新穎有趣,教學環境氛圍較好,此時學生能夠敢于與教師和其他學生進行交流,提出“大臣們真的看到皇帝穿衣服了嗎?”“為什么大家不說實話呢?”一類的問題;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避免對學生的提問進行批評和打擊,以鼓勵為主,最終為問題意識培養工作提供更多支持。
(四)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傳統機械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及模式早已無法更好地應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工作,為了提升閱讀教學工作水平,教師需要從學生的角度對問題進行分析和思考,對學生的主體作用及主觀能動性進行充分發揮,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以《羚羊木雕》一課的閱讀教學工作為例進行分析:教師為學生布置自主學習任務,要求學生自行對大段的對話進行閱讀,對主人公與其朋友萬芳之間的故事進行了解,體會其中的情感。教師在課前制作這一段對話的動畫視頻,將其上傳至校園網,學生便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需要進行下載和觀看,進而為自主閱讀、學習等提供更多支持。課堂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將學生分成5組,各組學生進行討論和小組合作學習,互相之間取長補短,同時能夠從更多角度思考問題。教師將動畫中主人公不敢看萬芳、流淚等場景定格,要求學生講出此時主人公的心理活動,進而使學生能夠對文章產生更多自己的見解和思考。上述方法的應用能夠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主體作用,同時能夠避免“拿來主義”式的聽學,降低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減少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最終為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及閱讀教學工作的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五)增加學生的知識積累,對學生提問能力進行培養
以《陳太丘與友期》一課的教學工作為例進行分析:教師在正式授課前為學生提供一些與友情、誠實守信、禮貌等主題相關的閱讀材料,要求學生進行閱讀積累,能夠對閱讀文章產生更多自己的感悟和見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之后,教師將本班學生分成5組,要求每組學生根據文章進行適當的改編創作,在全班師生面前進行情景表演,學生分別扮演導演、陳太丘、友人以及元芳的角色,將課文中描述的情景表現出來,使學生對課文產生更多深刻的理解,期間各組學生也進行了適當的擴充和改編,使故事更加豐富;各組學生表演結束后,教師鼓勵學生對其他小組表演的故事進行評價和提問,對敢于主動提問的學生予以更多表揚和贊許,此時其他學生也能夠受到鼓勵,能夠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積極踴躍地幫助其他學生解答問題等,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對問題的答案進行不斷完善,同時教師能夠對學生的問題意識、競爭意識等進行充分激發,使學生在日常閱讀及學習過程中進行更多的思考,能夠提出更多有價值的問題,最終實現問題意識的培養
目標。
總之,新時期背景下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產生了更多需求,為了滿足信息、知識大爆炸時代中社會對人才的需要,應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工作重視起來,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工作中也需要將問題意識的培養滲透其中,對學生進行更多的思維訓練,對學生的質疑能力進行培養,進而為問題意識的培養工作奠定堅實基礎,促進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工作實效性的提升。
參考文獻:
俞毅.學生問題意識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5(33):81.
編輯 謝尾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