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曉玲
閱讀教學是高中英語教學的重中之重,然而筆者對高中英語課堂和學生反應仔細觀察和研究后發現,教學效果并不理想。主要是存在教學模式僵化,教師講解語言點脫離課文語境,讀后活動缺乏學生寫作活動等問題,這些都不利于學生語言學習和思維能力的發展。
為了使學生通過課文學習獲得語言知識、語篇知識、文化信息、語用能力、思維能力和積極的情感態度等多方面的發展,筆者提出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開展“以寫促讀”的活動。讀后語言知識教學的有效途徑在于回歸文本,即引導學生在課文中感知和探求相關詞匯、短語和句型的意義、功能與用法,并嘗試依托或借助課文內容練習使用所學的語言知識。南師大教授張伊娜(2013)提出將讀寫結合作為我國中學英語閱讀教學的落腳點。從某種程度看,閱讀與寫作密不可分,讀可悟寫,寫亦可促讀。寫作是閱讀的鞏固和延伸,是將閱讀過程中所獲得的語言知識調動起來,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一、“以寫促讀”活動的設計原則
在“讀后寫”任務設計上,需要遵循以下原則:
1.目的性原則
目的性原則是指寫作目的明確,原文結構清晰的課文可以指導學生進行仿寫練習,原文語言豐富的可以指導學生進行摘抄,寫讀后感等。
2.關聯性原則
關聯性原則指寫作任務在體裁、內容、語言方面與文本密切相關,要鼓勵學生圍繞課文主題或內容進行有意義、完整、連貫的表達。
3.思維性原則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教育部,2003)(以下簡稱《課標》)指出: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有效的讀后寫作活動應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挖掘好提煉文本所蘊含的思想、情感、文化等方面內涵。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在設計“讀后寫”任務時必須啟發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現象到本質、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復雜的思維能力。
4.主動性原則
在教學中,教師的每個教學活動都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激發和培養學生濃厚的英語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思考,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實踐。教師在設計“讀后寫”時應考慮寫作的主體是學生,教師要引導學生領悟,感悟,思考,寫作,讓學生成為活動的主要參與者,促進學生語言知識的內化整合和能力的發展。
5.靈活性原則
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堅持以學生為本,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個體差異,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效率,為學生繼續學習奠定基礎。由此可見,靈活性原則應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寫作的成果類型靈活多樣,二是寫作的要求靈活。教師需要考慮以下幾方面因素:課文的體裁、題材、內容、語言難度、學生的認知水平、對話題的熟悉度、英語水平等。
二、“以寫促讀”活動的設計形式
筆者探索出五種“以寫促讀”活動形式,接下來以牛津譯林版高中英語教材舉例介紹。
1.課文改寫
課文改寫,即保留原文思想內容,改變其體裁、人稱等寫作形式。課文改寫難度適中,學生可以熟悉文本內容,還能提高語言表達能力。課文改寫可以進行全文改寫,也可以只改部分內容。
牛津高中英語(譯林版)模塊八第二單元一篇對于歌劇《圖蘭朵》的評論。在閱讀文本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課文中關于圖蘭朵的故事情節轉換成對話,寫成話劇劇本,并進行表演。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既能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能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想象力。
2.課文仿寫
課文仿寫指模仿原文的篇章結構或其語言表達進行創新的寫作形式。對于課文結構清晰,語言豐富的文章,教師可設計仿寫活動。
牛津高中英語(譯林版)模塊七第三單元“The effects of the Internet on our lives”,文章結構清晰,為典型的議論文,文中有大量高級詞匯和復雜句式,話題涉及網絡對我們生活的影響,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啟發學生對網絡有積極健康的態度。在讀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仿寫一篇有關網絡利弊的文章,先根據課文內容陳述其利弊兩方面,再形成自己的態度和觀點,既能幫助學生熟悉文本,又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3.課文縮寫
課文縮寫,就是在不改變原文意思的基礎上用完整連貫的表達形成短小精悍的語篇。學生需要能根據所讀文章進行轉述或寫摘要。江蘇省高考英語書面表達有根據短文縮寫的題型,要求學生在閱讀一段語篇后用30個左右的詞概括原文。開展讀后縮寫任務,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文章內容,品味語言。
課文縮寫對學生要求較高,能夠培養學生的語篇理解能力、語言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課文縮寫活動適用于所有閱讀文本,對于記敘文縮寫,要交代清楚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六要素;對于議論文縮寫,要寫清楚總論點、分論點和論據;對于說明文或描寫文縮寫,需要說明清楚是什么事物及主要特點是什么等。
牛津高中英語(譯林版)模塊三第一單元“Fog”是一篇故事,描寫作者在一次倫敦大霧中迷路并由一位盲人帶路走出大霧,情節緊張,人物形象飽滿生動。教師在“讀后寫”階段可以布置學生對故事進行縮寫,提煉出故事梗概,既幫助學生加強對文章的理解,又符合高考書面表達的寫作要求,訓練了學生概括總結的
能力。
4.課文讀后感
課文讀后感是指先對閱讀文本概括再發表感想的寫作訓練。語言教學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雙重特征,在幫助學生獲得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發展的同時,語言教學還需培養學生優秀的思維品質。思維品質一般包括邏輯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邏輯性思維是語言分析與理解所必需的思維活動,批判性思維在語言意義的評判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創造性思維是語言分析、理解和運用中創新思維的產品。高中階段,學生在閱讀文本后,對文本內容進行評判,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可以在學習語言知識的同時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課文讀后感適用于議論文、記敘文等。
高中英語(譯林版)模塊六第二單元“The search for happiness”是一篇電視采訪,主要內容為我國前體操冠軍桑蘭自幼到成名以及發生意外事故受傷后仍不斷追求幸福的故事,非常感人勵志,充滿正能量。在讀后階段,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寫寫自己對桑蘭事跡的感受,思考一下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如何去追求幸福,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
5.課文續寫
課文續寫指給沒有直接給出明確故事結局的文章加個合乎情理的結尾。讀后續寫既能釋放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又能使學生融入讀物提供的語境學習語言,順著語篇續寫,學習連貫表達。課文續寫要求學生在熟悉原文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合理的想象力,精心創作出合乎邏輯的文章,對學生的語言能力要求較高。
牛津高中英語(譯林版)模塊一第二單元“Home alone”是有關親子關系的課本劇,重點設計孩子和父母的一次沖突,但劇本結尾沒有提及沖突如何解決。在讀后環節教師設計續寫任務,要求學生依據人物性格和劇情走向,續寫出最后他們是如何解決沖突的劇本,引導學生思考親子關系,反復琢磨人物性格,促進他們思維能力的培養。
“寫”既是“讀”的成果,更是理解和重塑“讀”的過程。“以寫促讀”是提高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筆者提出了五條“以寫促讀”的基本原則,總結了五種“讀后寫”活動形式,以期提高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實現課程目標。
參考文獻:
[1]張伊娜.讀寫結合應成為我國中學英語教學的落腳點[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13(2).
[2]武艷云.例談高中英語“以寫促讀”的教學設計[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4(8).
[3]季仲平.“以寫促讀”寫作任務的設計原則與形式[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5(12).
編輯 孫玲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