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金蓮
(青海省民和縣人民醫院,青海 民和 810800)
用亞麻醉劑量的氯胺酮與芬太尼對進行手術的患兒實施區域阻滯麻醉的效果研究
馬金蓮
(青海省民和縣人民醫院,青海 民和 810800)
目的:研究用亞麻醉劑量(低于正常麻醉的劑量)的氯胺酮與芬太尼對進行手術的患兒實施區域阻滯麻醉的效果。方法:將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間在青海省民和縣人民醫院進行手術治療的64例患兒作為本文的研究對象。隨機將這64例患兒分為對照組(n=32)和觀察組(n=32)。術中,采用常規劑量的 氯胺酮對對照組患兒進行全身麻醉,采用亞麻醉劑量的氯胺酮與芬太尼對觀察組患兒進行區域阻滯麻醉,然后比較兩組患兒術中的心率、平均動脈壓、呼吸頻率、術后麻醉蘇醒的時間、氯胺酮的使用劑量及其麻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結果:兩組患兒術中的心率、平均動脈壓及呼吸頻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術后麻醉蘇醒的時間短于對照組患兒,其氯胺酮的使用劑量少于對照組患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麻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用亞麻醉劑量的氯胺酮與芬太尼對進行手術的患兒實施區域阻滯麻醉的效果顯著,能有效地縮短其術后麻醉蘇醒的時間,降低其麻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亞麻醉劑量;氯胺酮;芬太尼;手術;區域阻滯麻醉
過去,臨床上在對小兒進行手術時,多采用氯胺酮對其進行全身麻醉。臨床研究表明,雖然用氯胺酮對患兒進行全身麻醉的效果較好,但易導致其出現多種麻醉不良反應,從而影響其術后恢復[1]。近年來,如何有效地減少進行手術患兒麻醉藥物的使用劑量、縮短其術后蘇醒的時間及降低其麻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已經成為醫學界研究的重點。在本研究中,筆者主要探討用亞麻醉劑量的氯胺酮與芬太尼對進行手術的患兒實施區域阻滯麻醉的效果。
本研究的對象是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間在青海省民和縣人民醫院進行手術治療的64例患兒。其中,排除對麻醉藥物過敏、合并有內分泌系統疾病或血液系統疾病的患兒,排除存在嚴重的心、肝、腎等器官功能障礙及患有嚴重感染性疾病的患兒,排除美國麻醉醫師協會麻醉分級(ASA分級)>Ⅱ級的患兒。隨機將這64例患兒分為對照組(n=32)和觀察組(n=32)。在對照組患兒中,有男性患兒20例,女性患兒12例;其年齡為1~10歲,平均年齡為(5.36±2.11)歲;其中,有進行下肢骨折手術的患兒10例,進行腹部手術的患兒22例。在觀察組患兒中,有男性患兒19例,女性患兒13例;其年齡為2~9歲,平均年齡為(5.41±2.241)歲;其中,有進行下肢骨折手術的患兒12例,進行腹部手術的患兒20例。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患兒均進行手術治療。術中,采用常規劑量的氯胺酮對對照組患兒進行全身麻醉,具體的麻醉方法是:術前30 min,為患兒肌內注射0.02 mg/kg的阿托品與3 mg/kg的苯巴比妥鈉。進入手術室后,為患兒肌內注射2 mg/kg的氯胺酮進行基礎麻醉。為患兒建立靜脈通道,對其進行淺靜脈置管。術中根據患兒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和手術的需要經淺靜脈導管為其注射氯胺酮進行麻醉維持,氯胺酮的用量為首次用量(2 mg/kg)的1/2或1/3,手術結束后停止注射氯胺酮。采用亞麻醉劑量的氯胺酮與芬太尼對觀察組患兒進行區域阻滯麻醉,具體的麻醉方法是:術前30 min,為患兒肌內注射0.02 mg/kg的阿托品與3 mg/kg的苯巴比妥鈉。進入手術室后,用0.25 mg/kg的氯胺酮與1 μg/kg的芬太尼對患兒進行椎管阻滯麻醉。待椎管穿刺成功且回抽無腦脊液和血液流出后,為患兒注入3 ml濃度為1.5%的利多卡因。術中用0.25 mg/kg的氯胺酮對患兒進行麻醉維持。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兒術中的心率、平均動脈壓、呼吸頻率及其術后麻醉蘇醒的時間。統計并比較兩組患兒氯胺酮的使用劑量及麻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用SPSS17.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兒術中的心率、平均動脈壓及呼吸頻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術后麻醉蘇醒的時間短于對照組患兒,其氯胺酮的使用劑量少于對照組患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觀察組患兒麻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1 兩組患兒術中各項指標的比較(±s)

表1 兩組患兒術中各項指標的比較(±s)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
指標 對照組(n=32) 觀察組(n=32)心率(次/min) 104.74±10.32 96.47±8.31*平均動脈壓(mmHg) 96.37±6.4 93.17±5.13*呼吸頻率(次/min) 19.37±6.27 23.17±5.24*術后麻醉蘇醒的時間(min) 33.47±10.43 12.84±4.24#氯胺酮的使用劑量(mg) 151.48±30.52 58.37±15.67#

表2 兩組患兒麻醉不良反應發生率的比較
近年來,臨床上在對小兒進行手術麻醉時,為了減輕麻醉藥物對其生長發育造成的不良影響,術中多對其進行區域阻滯麻醉。區域阻滯麻醉是指將麻醉藥物注射到外周神經干(叢)處或其周圍組織中,從而暫時性、可逆性阻滯該部位神經的區域傳導功能,使該神經所支配的區域出現暫時性的麻痹,從而達到鎮痛的效果[2-3]。相較于進行局部麻醉而言,進行區域阻滯麻醉的麻醉范圍更大。近年來,臨床上用亞麻醉劑量的氯胺酮與芬太尼對進行手術的患兒實施區域阻滯麻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用該方案對進行手術的患兒實施區域阻滯麻醉時,這兩種麻醉藥物可起到協同增效的作用,且能減少各自的用藥量,從而可降低患兒麻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本研究的結果證實,用亞麻醉劑量的氯胺酮與芬太尼對進行手術的患兒實施區域阻滯麻醉的效果顯著,能有效地縮短其術后麻醉蘇醒的時間,降低其麻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1]杜云飛.亞麻醉劑量氯胺酮-芬太尼輔助小兒區域麻醉的效果[J].江西醫藥,2013,48(6):546-548.
[2]甘敏,張飛文,鄧成華,等.亞麻醉劑量氯胺酮-芬太尼輔助兒童區域麻醉效果觀察[J].河北醫學,2012,18(5):592-595.
[3]潘海波.亞麻醉劑量氯胺酮-芬太尼輔助小兒區域麻醉臨床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11,49(33):61-62.
[4]田金波.亞麻醉劑量氯胺酮-芬太尼輔助小兒區域麻醉臨床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1,5(15):57.
R614
]B
]2095-7629-(2017)21-00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