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華
【關鍵詞】校本課程;主題德育;家校合作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50-0016-02
江蘇前瞻性地提出發展“適合的教育”,這是江蘇教育在新時期的再出發,也是謀劃未來發展的新定義。
作為一位基層學校的校長,我以為,適合的教育就是讓學校和學生長成自己期許的樣子,成為自己才是合適。合適的才是最好的,最好的不一定是合適的。每一所學校都是珍貴的存在,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唯一。大樹實現參天入云的夢想,小草了卻貼地行走的心愿。合適的教育,就是要從教育“不同”走向教育的“大同”,和而不同,教育大同,從而實現教育生態的多樣化存在,實現人的成長多元化存在。
第一,從實際出發,我們需要承認“不同”。我們就是來自一個非常“不同”的學校。南京市蓮花實驗學校于2013年9月由地處城郊結合部的三所薄弱學校整合而成,是南京河西新城區第一所九年一貫制公辦學校。現有在校學生1900人,其中外來務工子女占80%,來自全國19個省市。相對于城市學生而言,自信缺乏、見識缺少、家教缺失和閱讀弱、英語弱、數學弱的“三缺三弱”成了這些流動花朵的明顯短板。流動性較大、文化素質偏低、家庭結構松散和城市融入艱難又成為他們獲得良好家庭教育的制約瓶頸。
第二,從政策層面,我們期待厚愛“不同”。好的學校都是相似的,不好的學校各有各的不同。薄弱學校是有歷史欠賬,是為城市化進程做出犧牲和貢獻的。本屆政府報告提出辦好公平優質的教育,這是從頂層設計發出一個重要的信號,先公平后優質。所以說,適合的教育首要是公平的教育,或者說公平的教育才是適合的教育,對弱勢群體的強勢關注,是公平正義的體現。以悲憫的情懷珍視每一個難得的相遇。應該說,我們學校是因為“不同”而被厚愛著,是江蘇省首批初中課程基地學校,我們在包容的政策環境中沐浴著“合適的教育”春風細雨。
第三,我們努力實踐“不同”。不管什么樣的學校,成為自己是關鍵。為此,我們采取了一系列“適合”的實踐:
建構學校文化,把校園變成“故事與溫度”的成長磁場。從文化出發,立足“故事和溫度”的視角,再造學校文化,聚焦師生認同。提煉出“做有故事的教育,辦有溫度的學校”的核心辦學理念,“無痕、有品、致信”的校訓和“教師如蓮、學生如花”的辦學愿景。以辦學理念為指導,圍繞“蓮花”這一文化符號,精心建構寧靜、優美、詩意的校園環境和“有故事、有溫度”的學校文化場,讓學校成為他們最溫暖的地方。
開發校本課程,讓學生原本的短板長了起來。作為江蘇省首批課程基地學校,嘗試構建適切學生特點的夢想課程基地。依托“閱讀夢工場”,給學生能夠自由閱讀的空間;依托“藝術夢工場”,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和能力;依托“科技夢工場”,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探究實踐能力;依托“旅行夢工場”課程,拓寬學生的見識和視野。除此之外,還開發了包括南京文化、武術、高爾夫球、攀巖等在內的25門校本選修課程,強化學生校園生活的存在感和幸福感。用科學精神讓學科“立”起來,用人文精神讓學生“站”起來。
把主題德育活動作為辦學的突破口,讓學生在校園生活中有更多儀式感。5月7日的青春儀式、6月6日的畢業典禮、8月31日的開學典禮、10月25日的運動會、12月31日的新年晚會,三年中時間雷打不動,內容豐富多彩,形式新穎別致,具有很強烈的儀式感,創造一種教育的“場”來“磁化”學生,把“高大上”的德育要求變成學生對“真善美”的內在需求,這不僅滋潤著學生,也催生了學校的內涵發展。
創新家校合作,積極構建“有溫度”的新型家校關系。我們始終堅持“兩個100%”,即100%教師參與、訪遍100%家庭。帶著一本書去家訪,這一最傳統的方式實現“眼睛與眼睛”的重逢,“心與心”的抵達。當我們的教師利用休息時間走進學生家庭,看到了學生背后的不易,他們心更近了,教師不再抱怨學生。我們設立了“相約8:30”的校長電話,表揚進步學生,感謝家長教育。“相約8:30”約的不是時間,相約的是美的發現與傳遞,是愛的表達和交流。學生有了進步,教師有了發現,校長有了熱線,教育有了故事,家長有了溫度。此外,每月一次的家長沙龍,每月一封的致家長信,讓家長感受到學校的“呼吸和心跳”。學校的開學典禮、青春儀式、畢業典禮等大型活動都把家長作為VIP請進來,讓他們親身參與。
主動對外交流,培養師生“睜開眼睛看世界”的國際視野。我們緊緊抓住青奧會的良機,主動對接,在智利結對了國際友好學校,實現了師生參加智利獨立日慶祝活動的歷史突破;實現教師訪問智利、巴西的跨文化的教育交流;實現了與韓國、新加坡、日本等國家學校的常態交流;實現了蓮花這所處在城鄉結合部的普通學校邁向國際化的第一步,把青春、熱情、友愛、陽光等青奧品質和視野、胸懷、自信、夢想的種子播撒在了學生心里。
每一條路都通向燦爛的明天,從“不同”走向“大同”,我們以與眾不同的姿態行走著、站立著。
(作者系南京市蓮花實驗學校校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