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品德課堂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陣地之一。教師可以在品德課堂中構建來源于兒童生活、與兒童的真實生活相呼應的學習場景,在場景中引發兒童的認知沖突、行為沖突、經驗沖突、需求沖突,在沖突中促進兒童探究、質疑、反思,最終讓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得以發展。
【關鍵詞】場景;沖突;批判性思維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49-0016-02
【作者簡介】王萍,南京市三牌樓小學(南京,210003)教師,一級教師,南京市優秀青年教師。
品德課堂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陣地之一。批判性思維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主體的批判意識;二是批判性人格,主要表現為獨立思考、敢于質疑、追求客觀的精神品質;三是批判性思維或問題解決的技巧。對低年級學生而言,批判性思維培養的重要內容為主體的探究、質疑與反思。人的批判性思維很大一部分是由認識上的沖突而引發的。當學生為了認知,與周圍事物進行交互作用而出現問題時,心中便會生成強烈的矛盾沖突。在沖突中,學生自然會進行反思與批判,以解決自己應該信什么的問題。為此,教師可以在品德課堂中構建來源于兒童生活、與兒童的真實生活相呼應的學習場景,并在場景中引發兒童的認知沖突、習慣沖突、經驗沖突、需求沖突,在沖突中促進兒童探究、質疑、反思,最終發展其批判性思維。
一、借助場景引發認知沖突
積極地探究身邊的世界,對世界充滿好奇心并積極尋求理解,這是批判意識形成、批判性思維發展的基礎。為了讓學生學會探究,教師可在教學中,構建學習場景,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
如:蘇教版《品德與生活》一下《喝水的學問》一課,在討論“喝什么水”的環節中,學生一般都會說少喝飲料,可為什么要少喝飲料呢?此時,教師可以構建學習場景,帶領學生檢測飲料中的糖到底有多少。當自己的經驗與眼前的結論產生沖突時,學生會進一步地思考飲料中到底是些什么。通過思考、探究,學生發現可以通過飲料瓶身上的“配料表”來幫助自己尋找答案。在蘋果味飲料的配料表中找一找蘋果在哪里,學生發現原來飲料中蘋果的味道并不是因為真正放了蘋果,而是因為加了食品添加劑,綠色的飲料是因為加了藍黃兩種色素。
在這樣的學習場景中,由舊知到新知,學生產生思維沖突,現在學的知識與過去學的知識產生沖突,現在學的知識與自我已有的經驗產生沖突。在這樣的認知沖突中,自然有探究的發生,學生自然會批判地認識身邊的世界。
二、借助場景引發行為沖突
批判性思維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獨立性,能夠不為外界左右,能大膽質疑問難,不迷信權威,不人云亦云,有自主的思考。質疑能力,不是無根之水、無本之木,需要在與學生密切相關的學習場景中,在思維的矛盾與沖突中發展。品德課程的一個重要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如此,教師便可以在學生的已有習慣與有待形成的科學習慣的沖突中,引導其思考自己或他人的某些行為是否正確,從而促使學生質疑。
如:蘇教版《品德與生活》二下《我會安排一天的生活》一課,主要的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學會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如果教師認真梳理、仔細研究學生生活的話,就會發現,一天中學生真正能自己安排的時間少得可憐,也就是每節課課間的那十分鐘而已,此時,教學便可由此展開。先讓學生說一說課間十分鐘自己會做些什么,教師可以以卡片的形式將學生課間做的事張貼在黑板上,再引導學生思考,這些事情,哪件事情先做、哪件事情后做會比較好。學生根據自己的習慣,做出的安排不盡相同,有人覺得下課得先上廁所,有人覺得先做好課前準備比較妥當,也有人覺得時間寶貴當然是應該先出去玩,學生各有理由,不一而足。在反駁他人安排,調整黑板上卡片張貼順序的同時,學生的質疑自然產生,別人的安排是否真的不好,自己的想法是否真的就對呢。最終,學生體會到所謂的安排,就是“重要的事情先做”。
在來源于生活的場景中,不同學習個體,由于思維的差異引發了對立,在個人行為與他人行為、個人行為與科學行為的沖突中,學生的質疑能力得到了發展。
三、借助場景引發經驗沖突
批判性思維作為一個技能的概念可追溯到杜威的“反省性思維”:“能動、持續和細致地思考任何信念或被假定的知識形式,洞悉支持它的理由以及它所進一步指向的結論?!迸行运季S的過程是主體創造性地運用反思的方法,解決自己應該相信什么的過程。而在同一主體不同思維觀念的對立與差異、現在學的知識與已有經驗發生的沖突中,可以讓學生對已有知識與經驗進行反思。
如:蘇教版《道德與法治》一下《不玩火 防觸電》一課有一個重要內容,即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火災逃生技能。在實際生活中,從幼兒園到小學,學校里每年都會組織消防逃生演習,相信不少學生記憶猶新,是有一定經驗的,所以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回憶自己以往經驗的基礎上,在課堂中組織一次這樣的消防逃生演習。隨著警報聲的響起,課堂中自然形成了一個學習場景。在這個場景中,學生是主體,他們結合自己平時的知識與經驗指導自己的行為。此時,再讓學生作為親身經歷者來點評一下剛剛經歷的逃生過程,學生就會自然地進行反思,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否合適,哪里需要改進。在經驗的碰撞與反思中,學生總結產生新的經驗,并指導自己的行為。
在這一場景中,學生自己的經驗與他人經驗的沖突、自我已有經驗與現在所學的知識的沖突,無一不指向反思。學生在反思中認識自我、提升自我,在思維的對立、干擾、碰撞中,批判性思維得以發展。
四、借助場景引發需求沖突
思維沖突,一般來說,是以內隱的形式存在的,是潛在的、隱性的,一般不易被他人察覺。但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思維沖突又可以通過諸如語言、表情、行為等方式明顯地表現出來。學生在生活中最明顯與直接的沖突便是需求的沖突,如自我需求與他人需求的沖突、個人需求與群體需求的沖突、個人需求與師長需求的沖突等。為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建構學習場景,引發學生的需求沖突。在沖突中,學生進行探究、質疑、反思,并在此基礎上學會觀察與判斷,學會推理與辨析,讓批判性思維得到發展。
如:蘇教版《道德與法治》一上《紅綠燈在站崗》一課,學生在認識了基本的交通標志之后,教師可以出示一幅模擬交通圖,引導學生觀察從一小區門口到學校大門可以怎么走,學生發現了兩條路線:一條要走地下通道,另一條則不需要,此時教師可以追問,你選擇哪一條路線呢?如果你從小區出來時發現上學快要遲到了,你還愿意繞遠路走嗎?此時學生個體的需求——早點到學校,與師長的需求——安全,產生了沖突。在這樣的沖突中,不需要教師啟發,學生自己就會爭論起來。繞遠路安全了,但是一定會遲到;走近路不會遲到,但卻不安全,面對這樣的沖突,學生自發地開始觀察、判斷、選擇與自我調節,不論最終討論的結果如何,學生都經歷了批判性思維發展的過程。
品德課堂中,借助學習場景,引發學生的思維沖突,在沖突中學生的思維會更加活躍,在探究、質疑、反思中,批判性思維會得到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