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林紅
摘 要 職業生涯規劃在大學生成長過程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可以有效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確定明確的職業發展道路,使求職更有目標性和針對性,減少成長困境。本文通過對成都學院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分年級分層次的實施辦法和舉措開展討論,以進一步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 職業規劃 分年級 分層次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隨著高校招生人數連續十五年擴招,2017年高校畢業生數量再創新高,預計達795萬人,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加之學生自我認知不清晰,就業越來越成為社會關注的問題。針對這種情況,教育部愈加重視大學生職業生涯指導,要求各高校根據學生年級做好職業生涯指導,將其納入人才培養方案中,不少高校開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就業創業課》等,通過課程設置將職業發展和就業創業意識培育到學生心中。但學生的個體差異大,單一的課程輔導很難保證學生確立明確目標,并為之奮斗。
1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定義
所謂職業生涯規劃,又叫職業生涯設計,是指個人與組織相結合,在對一個人職業生涯的主客觀條件進行測定、分析、總結的基礎上,對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點進行綜合分析與權衡,結合時代特點,根據自己的職業傾向,確定其最佳的職業奮斗目標,并為實現這一目標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在職業路徑中要做到“四定”——定向、定點、定位、定心,盡早確定職業目標,選擇發展范圍,把握職業定位,保持平和的心態,按照目標和理想有條不紊、循序漸進地努力。
2職業生涯規劃路徑淺析
從大學生就業調查數據顯示:大學生的職業規劃意識較為淡薄,多數處于模糊狀態,走一步看一步,沒有長期規劃,現狀不容樂觀。在大學相當松散的環境下,容易缺乏主動性和自覺性,遺失自我,找不到方向;畢業季面對巨大的就業壓力,出現焦慮、迷茫情緒,自我評價減值,落差大等,造成強大的心理困擾,出現抑郁、自我怨恨的情況,自我定位再次錯位,就業機會再次流失。因而,圍繞大學生開展分年級分階段的職業生涯規劃相當必要。
2.1圍繞職業規劃理念,完善職業規劃思維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是成都學院最大學院,以理工科學科為主,現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與計算科學、軟件工程、物聯網工程、網絡工程、數字媒體技術、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10個本科專業。學院針對上述情況,結合理工科學生特點和學院教育方式等,以“全員參與、積極指導、做好服務”為工作方針,采取“搭平臺、建基地、教師團隊帶學生團隊”的辦法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開展分層級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著力培養學生職業規劃能力。
首先,以培養“會做人,精技能、善發展”為目標,堅持“全員育人”,以“學生創新工作室”、“創業孵化室”、“卓越工程師”為基地,以“春蕾立項”為載體,全面實施“以科技創新引領學生全面發展和素質提升”工程,開展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學科競賽和項目實踐。其次,通過“學長課堂、項目培訓、創新項目、科研項目、學科競賽、創業項目、創業團隊”等形式,形成分層次多類別個性化實踐育人體系,強調突出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角色定位,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解決課程內容、考核形式單調、缺乏吸引力的問題。同時,為進一步提升學生人文素養,開展“向日葵工程”,借助各種校園文化活動滲透到職業生涯輔導,開展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工作坊輔導、職業生涯模擬、案例分析、專業測評等活動,豐富職業規劃教學內容。通過幾個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自我規劃力,目標清晰、定位恰當,縮短成才道路,減少前進阻力。
2.2健全機制、落實行動
2.2.1抓住學生思想特點,制定動態系統
學生思想是一個動態系統,不同年級學生特點不同,面臨的問題也不同,對其思想形成和發展有不同層面的影響,抓住學生的思想變化,有針對性和差異性地開展職業生涯規劃很有必要。大一學生處于過渡、適應階段,對大學生活充滿期待,可塑性和可變性強,同時也面臨學習、生活、人際關系的不適應,出現焦慮、消沉等情緒;大二學生基本適應大學生活,自主獨立意識增強,人際關系變得復雜、戀愛觀尚未成熟,出現層次分化;大三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基本定型,但差異增大,分化明顯,出現考研、出國、就業等幾大群體;大四學生臨近畢業,更關注個人的去向和前途,情緒較為矛盾、不穩定,集體主義觀念淡薄,傾向于單獨活動。針對不同階段學生的思想情況,抓住思想動態曲線,可以讓大學生明白大學各階段應該做什么、應該怎么做,將專業知識和就業實踐結合起來,在大學期間更清晰更好成長。
2.2.2分年級分層次開展職業規劃教育
縱觀所知,就業競爭不再局限于學業成績,更是綜合素質的競爭,用人單位會進行多方面測評,如:團隊合作、進取精神、社交能力、文化素質、管理能力等,只有了解這些,才能進行合理規劃,提升就業競爭力,實現就業目標。高校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不能只局限于書本的說教,而應當落實到具體的實踐教育環節,同時,職業生涯規劃不是一蹴而就,應貫穿于大學4年的學習生涯,才能讓學生更清晰的認識到職業生涯的重要性。針對這種情況,學院積極探索機制,開展分年級分層次的職業規劃教育。從大一到大四制定相應的職業生涯規劃,一年級重點抓適應性教育,二年級將專業學習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三四年級重點抓職業道德教育。
(1)大一階段抓適應性教育
新生入學后,應開展入學教育,即:學校依據培養目標和大學教育的特點,針對學生在思想、學習、生活、心理方面的變化和要求開展的一系列工作,是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進入大學,沒有高中的學習壓力和老師的嚴格約束,加之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容易呈放松狀態,迷失發展方向和前進目標,出現沒壓力、沒方向、沒目標,如不有效引導和教育,易墮落、荒廢。針對這種情況,在學生中開展職業生涯規劃導航計劃,做好學生的興趣探索、性格探索、價值觀探索,根據學生目標確立第二課堂培養計劃。一方面提倡學生融入社團、學生會等,擴大社交圈子,拓展人脈關系,提升交際溝通能力、鍛煉組織能力、策劃能力、領導能力以及執行力,提高責任心和創新性,進一步完善人格氣質和發展興趣,形成熟悉的人際圈,讓心靈有歸屬。同時,按照學科方向特點,開展專業教育即“第二課”,課程方向多達11門,涉及 C/C++、JAVA、安卓、平面設計、信息安全、數據挖掘、Web前端、Web后端等,樹立專業興趣和信心,選拔教授學長28名,并建立相應的課程考核制度;根據教學計劃,分批次完成了流水燈、單片機核心板、數碼管的制作,C/C++、java、安卓、平面設計、信息安全、數據挖掘、Web前端、Web后端課程,累計開課100余節?!暗诙n”的開展引導大一新生樹立專業興趣、明確專業方向,對所學專業有一定了解,穩定專業思想。通過專業的方式引導學生提高自我認知和合理定位,對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提升發展規劃相當必要。endprint
(2)大二做好專業定向教育
在對專業有充分認識的基礎上,結合學院特色,開展形式多樣的職業規劃路徑,較大程度地提高學生的自我規劃力。根據薩珀的職業生涯發展理論,大學生處于職業生涯探索階段,且正好跨越了該階段的過度期(18—22歲)和試驗承諾期(22—24歲)的兩個時期。在這兩個時期,大學生的個體能力迅速提高,職業興趣趨于穩定,逐步形成了對未來職業生涯的預期。集中開展職業素養和人文素養教育課程,職業素養方面以線上線下的對口指導,成立專業方向QQ群15個,將優秀校友邀請擔任兼職講師,進行線上指導和引領;推薦優秀學生進工作室,目前我院有學生工作室17個,可吸納400余人,開展“校友會”、“校友講壇”,進行線下職業規劃指導及企業招聘會等工作,全員參與“創新性實驗計劃”;建立專業性協會,數學建模協會、電子創意協會、信息安全協會等團體先后開展PCB大賽、電子創意大賽、“IT來襲”、趣味數學大賽等校內學科比賽,極大的提高了學生的專業學習意識和興趣,學院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學生人數達1500余人次,科技創新氛圍濃厚,營造了良好的專業學習氛圍。人文素養上以“向日葵工程”為主導,開設形式多樣、喜聞樂見的職業素養課堂、人文素養知識,以學院“向日葵工程”為依托,開設有職場禮儀、當代金融、音樂欣賞、中日文化比較、辦公軟件應用、新聞寫作、大學生心理溝通技巧、書法藝術賞析等專題課程,讓學生根據實際需求,選擇至少兩個專題學習,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綜合能力。
(3)大三大四強調職前學習和準備
大學生需要就對自己的未來職業生涯做出關鍵性的決策,在大三大四階段更應注重專業方向的選擇和職業學習及準備,為順利走上就業崗位開啟職業生涯奠定基礎?!吨泄仓醒雵鴦赵宏P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要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進一步建立健全大學生就業指導機構和就業信息服務系統,提供高效優質的就業、創業服務。學院積極落實精神,強調擇業觀教育、職業道德教育、能力素質培養、以及就業指導等,將職業引導落實到位。為進一步提高就業指導的針對性,開展問卷調查,通過量表數據展現出學生對指導的方向性和需求性,讓大學生在職業探索和發展中少走彎路,不少同學對提高就業能力,包括語言表達、應聘禮儀、簡歷制作等課程需求較大。因而專門開設就業指導課程,設置上盡量多樣化和個性化,參與小組討論、情景表演、案例討論等方式,更好地提高學生參與性和積極性,充分展現課程效果。借助“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這個載體,讓學生走進模擬職業場景,更清晰地認識自我,確定自我職業生涯,避免學習的盲目性和被動性,使職業目標和實施策略能了然于心中,便于從宏觀上予以調整和掌控,節省時間和精力。
3結語
職業生涯規劃對自我成長起著重要作用,尤其是大學生時期,內在激勵作用可以帶動學習激情、實踐動力,為實現各階段目標和終極目標而奮進。
參考文獻
[1] 林學軍,鄭慧娟.當代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管理[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4.
[2] 楊振斌,馮剛.高等學校輔導員培訓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