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小學碎片時間微課程建構”的意義:讓生活隨時融入校和人,讓校園處處淌著奶和蜜,讓生命時時感受光和熱。“中小學碎片時間微課程建構”的實踐:“微課程”的設計、開發、實施和評價。
【關鍵詞】碎片時間;微課程;課程建構
【中圖分類號】G42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50-0040-03
【作者簡介】李建成,江蘇省洪澤中學(江蘇淮安,223100)常務副校長,高級教師,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
學生每天在校有很多像課間十分鐘之類的非教學時間,這些閑暇時間主要以“碎片狀態”存在。不住校學生一天的“碎片時間”累計超過1個多小時,住校學生一天的“碎片時間”累計有3個小時。從教育角度看,學校應該對這些“碎片時間”進行必要的管理,通過建構一些微課程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教育,補充他們生命成長的營養,促進其素質的全面提升。近年來,筆者對此進行一些理性思考和實踐探究。
一、“中小學碎片時間微課程建構”的意蘊
1.“中小學碎片時間”的界定。
“中小學碎片時間”指中小學生在學校的學習生活中,學校或教師組織實施教育教學活動以外的時間,具體指學生從進入校園開始到離開校園這一段沒有進行上課、考試或其他教學活動的時間,例如:進離校園走路時間、課間十分鐘、大課間半個小時、去回食堂時間、就餐時間、進入宿舍后并未學習或休息時間等。
2.“中小學碎片時間微課程建構”的內涵。
“中小學碎片時間微課程建構”是指中小學根據學校辦學使命、培養目標以及學生的成長需要,按照教育教學活動要求,針對教學以外時間和空間的特點,組織廣大師生參與課程設計、開發、實施和評價的過程。微課程開發的特點是:形態直觀、內容簡潔、呈現方式多樣、實施路徑多元、教學方式自由。例如:學校每天在屏幕上播放的內容、上下課鈴聲播放的內容、黑板報和宣傳欄張貼的內容、課間體育活動等。
二、“中小學碎片時間微課程建構”的實踐
(一)“微課程”的設計
1.從內容上看,應根據學生“成長需要”設計。
課程是學生生命成長的重要要素。“中小學碎片時間微課程”設計的根本宗旨應是“滿足學生成長需要”。因此,學校在“微課程”設計時,應從學生的成長需要出發選擇項目,學生生命成長需要哪些“養分”,微課程就應設計相應的課程。例如:學生成長需要音樂陶冶,“微課程”可以設計每周一歌;學生成長需要學會交往,“微課程”可以設計課間交流活動;學生成長需要科學教育,“微課程”可以設計每日觀察;學生成長需要體育鍛煉,“微課程”可以設計課間體育游戲活動課程。
2.從空間上看,應根據學生“生活場所”設計。
課程實施是在校園某一特定場所進行的。“中小學碎片時間微課程”設計應考慮學生“生活空間”。因此,學校在“微課程”設計時,應從學生實際需要出發設計項目,學生在校園哪些空間活動,“微課程”便應根據空間實際設計相應的課程。例如:學生一天要去三次食堂,可以在食堂設計媒體新聞課程;學生午休和晚睡都要在宿舍,可以在宿舍設計睡前十分鐘輕音樂欣賞課程;學生更多時間是在教室,可以在教室板報欄設計日積月累課程;學生要進出大門,可以在門口設計每日一句屏幕英語課程。
3.從方式上看,應根據學生“活動特點”設計。
課程實施的載體是學生的學習生活活動。“中小學碎片時間微課程”設計應考慮學生“活動特點”。因此,學校在“微課程”設計時,應從學生活動特點出發設計項目,學生喜歡什么樣的學習和生活方式,“微課程”盡可能按照他們的活動方式設計相應課程。例如:學生喜歡交流,“微課程”可以設計閱讀聊吧;學生喜歡眺望,“微課程”可以設計大千世界;學生喜歡瀏覽,“微課程”可以設計每日讀報;學生喜歡運動,“微課程”可以設計長廊體育游戲。
(二)“微課程”的開發
1.從開發主體上看,注重開發主體的多元化。
“微課程”的開發不只是校長的事,也不只是專家學者的事。開發主體應該強調多元化,尤其要引導學生自主或參與開發。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參與課程開發的過程就是課程實施的過程。基于此,學校“微課程”可以讓學生或教師自主開發,可以讓師生共同開發,也可以請專家參與開發。例如:課間游戲活動課程,可以讓學生獨立開發;古詩鈴聲課程,可以讓師生共同開發;課間電子閱讀課程,可以請教師和專家共同開發;媒介教學的體育技能課程,可以請專家幫助開發。應該說,開發主體的多元化,既突出微課程的“生本性”,又促進學生經驗融入課程,實現課程開發和課程實施的有機統一。
2.從開發內容上看,注重開發內容的系統化。
“微課程”的開發不只是對學校環境的點綴,也不只是對社會新聞的傳播。開發的內容應該系統化,尤其要按照學生生命發展的需求進行科學選擇。從某種意義上說,“微課程”的內容是對學生生命成長需要營養的補充。基于此,微課程科目應根據學校培養目標和學生成長需要設計,內容應圍繞拓展學科教材、融入學生經驗和挖掘現代生活等進行系統開發。例如:高中開發“中國古代文學”的“墻壁課程”,可以根據中國古代文學發展的軌跡從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代、遼金元、明代、清代七個歷史時段的具有代表性的經典詩歌、散文、戲曲、小說的作者介紹、內容簡介或代表作品,每一個內容都是一顆璀璨的珍珠,將這些內容“融為一體”便構成燦爛的古代文學史。應該說,開發內容的系統化,既體現課程的價值追求,又能促進學生生命發展。
3.從開發方式上看,注重開發方式的多樣化。
“微課程”的開發不只是對文獻資料的梳理,也不只是對社會生活的“拍攝”。開發的方式應該多樣化,尤其要重視現代社會生活的調研和挖掘。從某種意義上說,“微課程”的開發方式也就是師生學習的探究方式。基于此,學校微課程開發方式可以由開發者通過文獻查詢方式進行開發,可以由開發者通過調查走訪方式進行開發,也可以由開發者通過個體經驗挖掘或創造方式進行開發。例如:經典古詩誦讀的鈴聲課程,可以讓師生從古代優秀詩、詞、賦、散文中精選;家鄉歷史文化課程,可以讓師生到博物館、檔案館、“老革命”中調研走訪;家鄉巨變課程,可以讓師生到工廠、農村、學校、景點拍攝影視片和照片;體育游戲課程,可以讓學生自己在課間自由創造。應該說,開發方式的多樣化,既拓寬課程開發的渠道,又培養學生多元的學習方式。
4.從開發成果上看,注重開發成果的生活化。
“微課程”的開發成果不只是教材,也不只是創建網絡學習平臺。開發的成果應該生活化,尤其要重視融入學生的學習生活方式。從某種意義上說,“微課程”的開發成果也應是師生學習生活經驗的結晶。基于此,學校微課程開發成果可以是教材,可以是板報,可以是學生的手工作品,可以是網絡學習資源,也可以是學生的活動過程和活動經驗。例如:學校每周把上下課鈴聲換成上課播放一首詩,下課播放一首詩,這樣學生每年在校時間40周,在潛移默化中會背誦的80首詩便是微課程的成果;學生課間參與某種體育活動或自由創造體育活動項目,這個活動過程或創造出的體育活動項目也是“微課程”的成果。應該說,開發成果的生活化,既豐富學校課程資源,又便于微課程的更好實施。
(三)“微課程”的實施
1.學生個體自主實施。
“微課程”的實施由于受時間和地點等限制,很多項目無法組織“集體實施”,更多只能激發學生個體自主實施。通常情況下,學生自主實施是讓他們在每一場所主動學習已開發的“微課程”,對所學內容由原來的無意注意轉變為有意學習,由原來的自由活動轉變為自覺創造。例如:學生走到大屏幕前,讓他們主動閱讀屏幕上顯示的英語佳句;學生來到食堂就餐,讓他們自覺觀看新聞聯播;上下課時,讓學生認真傾聽和背誦課間廣播所誦讀的古詩詞;有在線學習要求的,自主預習后,讓他們自覺參與網絡在線學習。墻報、校園廣播……都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
2.同學之間共同實施。
“微課程”的實施由于受內容和要求等限制,很多項目個體無法實施,也不需要集體統一教學,參與的同學之間相互交流即可。例如:“交際課程”,不是個體實施課程,也不是群體教學課程,他是同學之間交流課程;“‘新聞聊吧課程”,不是新聞發布會,也不是新聞觀察,她是幾個學生對所見所聞的觀點交流;“項目創造課程”,絕大多數不是一人獨創,也不是全班集體共同創造,他是幾個志同道合者共同創編的課程……從上可以看出,這些課程的實施是個體之間的交流活動,是學生在交流中對項目內容進行開發創造。
3.教師引導學生實施。
“微課程”的實施由于受教學要求或學習需要等限制,有些項目不是學生自己能夠實施的,也不是隨時可以實施的,常需要在教師引導下實施。例如:學習新課前的“自學輔導”,需要教師針對教學需要設計微視頻進行引導;某一教學重難點的解決,需要教師針對學生的學習需要設計微視頻進行指導;學生個體不懂的問題,需要通過網絡進行“對話交流”;學生學習成果的展示,需要教師運用網絡進行線上批改和統計……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指導下的微課程實施就是師生共同建構課程。
(四)“微課程”的評價
1.“微課程”設計的評價。
要想全面了解微課程設計情況,必須引導師生對“微課程”設計進行評價。通常情況下,“微課程”設計的評價需要評價微課程科目設計、空間設計、方式設計是否能夠益于學生學習需要和滿足學生成長需求;需要總結課程設計中取得的經驗,找到課程設計存在的問題,尤其要分析這些問題形成的原因,并能針對問題和原因改革設計策略。從某種意義上說,“微課程”設計的評價過程也是微課程的建構過程。
2.“微課程”開發的評價。
要想全面了解微課程開發情況,必須引導師生對“微課程”開發進行評價。通常情況下,“微課程”開發的評價需要評價微課程是否讓學生自主開發或充分參與,評價微課程的內容是否滿足學生學習和成長需要,評價微課程的開發方式是否符合學生身心特點;需要總結課程開發中取得的經驗,找到課程開發存在的問題,尤其要分析這些問題形成的原因,并能針對問題和原因改革開發策略。從某種意義上說,“微課程”開發的評價過程也是微課程的建構過程。
3.“微課程”實施的評價。
要想全面了解微課程實施情況,必須引導師生對“微課程”實施進行評價。通常情況下,“微課程”實施的評價需要評價微課程實施是否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學習認知特點選擇與之匹配的自主實施、學生之間共同實施或教師引導實施的方式;需要總結課程實施中取得的經驗,找到課程實施存在的問題,尤其要分析這些問題形成的原因,并能針對問題和原因改革實施策略。從某種意義上說,“微課程”實施的評價過程也是微課程的建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