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萬虎
摘 要 在我國小學教學中,歷史是一門極其重要的學科,它不僅能夠幫助學生了解我國流血的歷史文化,還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經過多年的實踐表明,歷史課堂是小學生增進小學生愛國情感的主要渠道,教材上豐富的歷史內容和歷史人物就是激發學生愛國情感的良好素材。但由于傳統教學的局限性,很多教師都無法充分把握這一優勢,加強對學生的愛國教育,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國歷史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本文從傳統小學歷史教學的局限性出發,并結合當代在歷史教學中融入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在歷史學科的優勢基礎上促進兩者融合的相關途徑。
關鍵詞 小學歷史 愛國主義 作用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1傳統小學歷史教學的局限性
1.1歷史學科地位較低
歷史從古代就倍受人們重視,在戰爭年代,學習前人歷史可以吸取教訓,總結前人經驗,并運用到現實中。而當今社會的發展,自然科學成為促進人類生活,促進國家繁榮昌盛發展的重要部分。而歷史學習,并不能立刻運用到生活中,或許在未來也很難用上。于是歷史這門學科,像退出歷史舞臺一樣,逐漸的不被大眾所重視。而由于枯燥的教學內容,使得大多數學生對歷史并不感興趣。大多數的小學生對歷史內容不了解不關注,看過一則關于學生的隨機采訪新聞,很多學生不知道新中國是什么時候成立,不知道孫中山是誰;抗日戰爭打了幾年;鴉片戰爭什么時候爆發等問題。這種一問三不知的現象已經很普遍。就以自身的經歷來說,我也是上了高中才知道新中國的成立時間。因為高中時期,歷史也是計入總分的一項學科,因此它的地位才變得稍顯重要。
1.2內容枯燥
在大多數的學生學習經驗中,任何精彩的內容,到了老師的口中,就變得索然無味。而歷史又是一個大框架,單單中國就有五千多年的歷史,而封建帝國統治社會時期就有兩千年。期間發生的任何一件大事都不是兩三句能夠講清楚的,而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的學生,自然不能輕易的理解。歷史作為一個客觀事件,老師們幾乎都是按部就班的把書本上的內容講解給學生,枯燥的內容和講解方式,學生自然沒有學習的興趣。因此,如何在小學教學中提高歷史學科的地位,增強學生們對歷史的興趣,很大的原因還在于老師的本身,在于老師們對理論水平和知識點的把握,并不斷的鉆研新的教學方式,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1.3缺少愛國責任感
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國家的歷史都不了解,那么,他是不可能有真正的愛國情感的,也就更談不上有什么高尚的品格。如何培養學生們對歷史學科的興趣,如何增強學生們的歷史責任感,加如何強學生們的人文修養,在當今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歷史學科該如何進行教學、如何提高學生們對歷史的興趣,這是我們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2小學歷史教學中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意義
2.1有利于實現小學歷史教學中的真正價值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教育有了新的面貌,新課改也順勢對歷史教學課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以來,由于我國的教育方式一直是應試性為主的,所以在小學期間,大家對歷史教學的關注度較小。而在素質教育的影響下,分值不再是衡量學科重要性的標尺,歷史教學開始受到廣泛的重視。在歷史教育中,教師可以通過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還可以通過古代文物的發明,激勵學生產生民族自信心;除此之外,各種可歌可泣的歷史人物與事件更是激發學生愛國情操的主要源泉。愛國主義通過歷史教學漸漸滲透到學生的思想觀念中,歷史教學的真正價值也因此得到了發揮。
2.2幫助學生養成養成良好的思想品質
小學階段的是學生思想成長期的重要階段,合理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引導學生培養積極向上的的思想品質。處于小學階段的大部分學生思想都還未成熟,看待事物比較片面和偏激,而且學生心理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極有可能導致學生形成錯誤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這與我國的教育目標是背道而馳的。在小學歷史課堂中,結合教材與現實,能夠有效的幫助學生在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熏陶之下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恰當的融入愛國主義教育,對于健全學生思想也起著極大的幫助。不僅如此,還間接幫助學生潛意識的樹立了正確的政治立場。
3如何運用學科優勢促進愛國主義教育
3.1以情感打動學生,產生共鳴
在現代社會,很多小學生對于事物已經有了一定的感知,能夠大概判斷自己的內心情感,尤其是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們。教師要學會抓住學生的感性心理,挖掘教材中能夠感動學生的相關素材,并且能夠將這份情感恰當的傳遞給學生,用情感作為學生學習的催化劑。教師可以通過抑揚頓挫的語調來感染學生,也可以通過影視作品,來辦班級講座等形式來將教師與學生的情感緊緊的聯系在一起,取得與學生情感的共鳴。寓教于情能夠使得學生更加具有學習的動力與樂趣,同時也能夠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樹立正確的情感觀。
3.2以情景帶動學生,進行教育
興趣是學習的最大動力,只有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能夠有效的促進歷史教學,而傳統課堂一味的口頭講解確實將歷史課堂變得索然無味。情景教學法是新課改以來新興的一種教學方式,但其應用卻十分有效。在歷史教學中,我們同樣可以為學生創立相關的景象,將課堂生動化。可以分配學生分角色朗讀,也可以在課堂上播放相關歌曲,甚至可以讓學生根據自身感受演繹出當時的景象。通過模仿,學生似乎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在教師精心創設的情景中,越學生們感受到先人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耳濡目染之下自然也就加強了自身的民族意識和國家意識。
4總結
總而言之,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我國思想教育的重要核心之一,不斷的受到重視。而歷史教材作為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載體之一,應當充分發揮其在愛國主義教育的優勢,向社會培養具有綜合能力的人才。這還要求歷史教師敢于摒棄傳統的不良教學法,革新自我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將課堂生動化,趣味化。教師通過對歷史人物的成敗進行分析,對學生進行啟迪和教育,并為學生實施品德和情感教育,真正實現教書和育人的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 王海.愛國主義在小學歷史教學中的作用[M].環球人文地理,2015(24).
[2] 張淑賢.談小學歷史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1994(01):92-95.
[3] 肖永林.如何小小學歷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J].新課程:小學,2014(01):161-16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