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桂梅
摘 要:隨著美學理論和藝術實踐的不斷發展,審美在人的整個精神領域中的功能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在學校教育中,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對培養學生的審美素質,提高審美能力等,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主要是通過對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活動,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必要的審美知識,提高文學鑒賞能力,陶冶情操,逐步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和道德觀。對一個語文教師來說,把審美教育結合實踐教學,發揮本學科特點,充分挖掘學生的審美潛力,塑造美好心靈,已成為教學中一個重要內容。
關鍵詞:文學 作品 審美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11-0-01
文學作品是文學作者運用藝術的語言塑造生動的藝術形象,借以表達自己內心的體驗,闡述生活的哲理。語文教材本身就是集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為一體的。其中所包含的每一單元每一篇章,都可謂是形象美,情境美,思想美,語言美的各諧統一體,所以從符合藝術品特征角度講,一篇好的文學作品,就是一件藝術品。學習一篇課文,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從鑒賞藝術品的角度去欣賞。閱讀本身就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從作品整體入手,對文學語言和形象有完整清晰的感觀并留下鮮明的印象,進而更進一步展開聯想,品味其中內涵。在再創造和想象中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從而對文學作品意境有所感悟。這是一個由淺入深,由低到高,由感性到理性,逐層深入地去認識美,理解美,領悟美的過程。
一、觀——初步感知課文
觀是指作為美的接受者的學生,透過作品,在直觀層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作者所要表達的意象。這一階段可以初步在學生的主體意識中形成不完整或粗淺的意象。它主要作用于學生的感官,是通過語言、聲音、色彩、線條等直觀感知或表象來進行的。對于具體應用有教學上來說,首先可以通過默讀,朗讀來訓練學生語感。漢語言以其意義明確,邏輯嚴密面著稱一世,極富表現力。初步感知課文可把教學重點放在語言形式變幻,語音節奏強弱,遣詞造句風格等方面提高語感。
如《天上的街市》中“我想那飄渺的空中,定然有美麗的街市,街市上陳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沒有的珍奇”這一段內容,運用頂真句式,以“街市”上遞下接,表現出語言回環之美。從“縹緲的空中”到“美麗的街市,到“市上沒有的珍奇”層層遞進,令人遐想無限。在初讀階段,有一定經驗的教師往往能在語言的抑揚頓挫,高低強弱,舒緩緊湊等方面給學生以指導,使其充分感到文學語言之美。如講授《威尼斯商人》,可組織學生觀看錄像,從整體上粗略把握人物性格及命運,對話劇的美有了初步的感受。也可以由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使他們有一個直觀的戲劇性的感覺。另外,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及教學手段的改進,各種新型教育具應運而生。越來越多地被應用到現實中的課堂上。從簡單的圖畫,照片到電教化手段,盡可再現教材所表現的情景,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觀其人,如聞其聲, 真正產生了直觀的審美效果。
二、品——深入理解作品
品是對文學作品有了直觀了解后,必然將接受活動進一步展開與深化,才能使作者所創造的意象在接受者頭腦中得以實現、重建。在直觀審美階段,作為接受者的學生的主體意識尚未充分調動起來,還未完全進入審美狀態,因而對作品所蘊含的審美意義往往容易忽略。所以這一階段的鑒賞活動,是在對文學作品的美的形象感知的基礎上引起回憶,與學生頭腦中貯存的原有認識和體驗發生聯系,在再創造想象中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獲得情感理解。指導學生通過整體到部分地細讀范文,從分析作品的題材、情境、細節入手,沿著作者所創造的意境,達到物我,主客渾然一體的境界,從中獲得美感。
如元曲大家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以“秋”染“思”,又以“思”映“秋”,緊緊扣住“思”字,含蓄深摯地表達了“天涯淪落人”的凄寂、苦悶和無法解脫的“斷腸”之情,作者受心情所迫看不見秋天的豐收,只見到了秋天的凄涼,愈思愈涼。這景物創造的這種意境正是作者主觀的、帶有欲望的思想感情,也正是作者在創作時從內心發出的真感情,屬“有我之境”。
意境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是“無我之境”。這種境界是作者的一種無欲無求的境界,是作者及讀者的一種超然于物外的藝術審美境界。晉朝詩人陶淵明在《飲酒》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詩人這里所表達的心情及所描寫的自然景物正是一種無欲無求的“無我之境”的人生境界。詩人把那悠閑自得的心情,淡泊人生的隱居生活融入了沒有利害關系的大自然中去。詩人描寫了這樣的一幅畫面:采菊東邊籬笆底下,無意之中抬頭看見了南山。這種超然的心境自然而然地被表達了出來。這句詩能千古傳頌,正是由于作者創造了一種瀟灑自得,閑居自如、無欲無求的藝術境界,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物我渾為一體,哪里是我,哪里是物,讓讀者分不開,只感覺那是詩人在干農活時那怡得的心情和淡淡的田野景象構成一幅美好的圖畫。
三、悟-------把握作品內在意蕰
悟是學生對文學作品所表達的意象品鑒進入佳境后,終于升華為對意境的感悟。與前兩個階段相比,審美領悟是文學接受活動的最高境界,是接受者在直觀感知作品和深入理解作品基礎上的分析鑒別,以理解作品思想意蘊的一種審美心理活動。因此對作品內涵的領悟必須以學生對作品內涵的主動思考和深刻理解為前提。同時也必須通過形象思維的訓練,激發學生的想像,引導學生參與作者對形象和情況的創作過程,使藝術形象在接受者腦海中栩栩如生地活起來。需要注意的是,在研讀探討中應樹立學生為主的思想。對文學作品深刻的思想意義和精美的藝術形象的理解及辨別應是學生內心的體驗,而不能把教師的認知強加給學生。
如學《最后一課》,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暢談心得,或在日記中發現觀點等。以加深對主題的認識。通過思考和理解,才感悟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應當熱愛生活,珍惜生活、努力學好漢語的道理,從而逐步樹立正確的審美理想和道德觀念完成審美教育的任務。
總之,不論哪一階段哪一層次的教學,都是發現美,理解美,感悟美的過程,都是美的教學,不僅要認識美的外在表現,還要領悟美的內在神韻,不僅要激發學生在文學欣賞中的愉悅感,還要及時把它提升,從而達到提升教學品質, 追求美育課堂的目的。真正陶冶情操,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審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