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江南
摘要:基于2017年一季度20家深交所和上交所上市的“互聯網+”企業的八項財務指標,論文采用N-P分析法與多元回歸法,構建盈利能力評價模型和多元回歸方程,分析公司盈利能力以及各指標對盈利能力的影響程度,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盈利能力;因子分析;回歸分析
一、前言
網絡和科技的不斷發展使得傳統經濟逐漸步入互聯網經濟,互聯網經濟創造的新的經濟形態和模式,打開了電子商務的新時代大門。如今,百度、阿里巴巴、新浪等“互聯網+”企業發展如火如荼,相互競爭也日益激烈。
在企業相互競爭的過程中,盈利能力是衡量其競爭力的重要要素之一。企業的盈利能力即獲取利潤的能力,它不僅僅是企業管理層關注的重點,也是各利益相關者時刻關心的問題。從管理實踐可知,企業的盈利能力分析十分重要。同時,在理論研究方面,Gallo研究通過商業銀行的財務數據,得出該類企業可通過從事共同基本業務提升公司盈利能力;Smith Bmrry D利用改進的杜邦分析法對保險行業進行分析,構建專門適用保險業的杜邦分析體系;湯青分析了719家上市公司的財務指標,得出提高公司盈利能力的主要途徑之一是降低資產負債率的結論;彭曉潔等運用因子分析法對我國農業發展進行績效評估。互聯網+作為一個新興業態發展迅速,但目前在該領域的研究尚不完善,基于此,論文選取20家中國“互聯網+”上市公司,定量分析其財務指標,構建企業盈利能力評價模型。
二、指標設定與研究方法
中國“互聯網+”上市公司基本可分為六類產業,信息服務類、網絡游戲產業、娛樂產業、在線電子商務、新興傳媒產業。從各類產業中各選取2到4家公司,共計20家企業,比較分析其2017年一季度的財務報表,計算得到所需的財務指標。
傳統的盈利能力分析主要從兩個角度著手,一是收入與成本的比例,二是利潤與資產的比例。所參考的指標主要有六個,分別是資產收益率、權益凈利率、成本費用利潤率、營業利潤率、總資本回報率、凈利潤率。論文將結合上市公司特點在,此基礎上進行增減,考慮公司資本結構、成長水平、償債能力,構建更全面的盈利能力評價模型。最終確定總資產凈利率(X1)、權益凈利率(X2)、盈余現金保障倍數(X3)、資產負債率(X4)、營業收入增長率(X5)、每股收益(X6)、銷售凈利率(X7)和營業利潤率(X8)八項財務指標。
論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和多元回歸法,使用spss22.0進行統計分析。首先,使用因子分析法,對變量X1-X8進行因子分析,主要步驟是先分析變量是否合適,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出公因子,進而得到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數F,建立盈利能力評價模型,用于評價公司的盈利能力;其次,對所得的盈利能力指數F與可能影響公司盈利能力的財務指標進行多元回歸分析,研究各指標對公司盈利能力影響程度。此處選擇的財務指標有營業利潤率(m1)、每股收益(m2)、營業收入增長率(m3)、資產負債率(m4)、盈余現金保障倍數(m5)、每股凈資產(m6)。
三、模型構建
(一)因子分析
通過因子分析建立盈利能力的判定模型。
首先對數據進行KMO與Bartlett檢驗,判定是否適合做因子分析。分析可知,KMO的值為0.653,較接近1,比較適合做因子分析。此外,巴特利特球度檢驗的顯著性概率為0,小于0.05,說明拒絕原假設相關系數矩陣為單位矩陣,即變量問存在相關關系,也說明了適合做因子分析。因此,本次研究是比較適合做因子分析的。
通過數據檢驗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公因子提取的方法是按照特征值大于1,累計貢獻率達到60%則相對可靠,而實踐中要求達到85%以上。由分析結果可知,前四個因子的特征值分別為3.422、1.458、1.209、1.021,累計可解釋88.881%的變異量。+1.021s4,可利用該公式對論文所研究的20家上市公司進行盈利能力衡量,計算所得的F值越大,則表明該企業的盈利能力越強。對20家公司的F值進行計算并從大到小排序,可知,阿里巴巴、百度、騰訊控股的盈利能力排名前三,而人民網、海虹控股、搜狐的盈利能力為負數,搜狐排名最末。詳見下圖:(紅色代表負數)
(二)回歸分析
通過回歸分析建立模型,反映所選擇的財務指標(m1-m6)對盈利能力的影響程度。
從回歸分析可得,該模型的復相關系數、決定系數和矯正決定系數的值均大于0.9,擬合度好,表明此刻進行多元回歸是合理的。同時,其顯著性概率為0,小于0.05,說明回歸模型整體解釋變異量達到顯著水平。總體而言,研究所選樣本適合進行多元回歸分析。
表2為回歸模型的回歸系數和回歸系數的顯著性檢驗。標準化回歸系數的絕對值越大,表明該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程度越大,從表中可以看到,每股收益與營業收入增長率對盈利能力的影響較大,資產負債率和盈余現金保障倍數對盈利能力的影響相對較小。表中六個自變量的p值均小于0.05,VIF值均小于10,說明達到顯著水平且不存在共線關系。可建立如下標準化回歸方程:
從該模型可知,六項財務指標對盈利能力的影響程度從大到小排序為:每股收益>營業收入增長率>營業利潤率>每股凈資產>資產負債率>盈余現金保障倍數,且都與盈利能力成正相關。
四、對策與建議
基于實證研究所構建的模型,論文從三個方面提出相應的建議,企業可參考以下三個方面,作為提升盈利能力的對策。
(一)保持合理的資產負債率
一般而言,企業的資產負債率保持在40%到65%相對合理。資產負債率較低,說明企業的風險小,但是企業的發展速度相對就慢;從回歸方程中可見,資產負債率與盈利能力成正相關,但影響程度較小。因此資產負債率高,盈利能力越高,企業的發展更快。但由于同時風險也會增加,盈利能力的提高便會受到抑制。但隨著資產負債率的增高,財務風險隨之增加,此時將影響財務杠桿就發揮了效率,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公司的盈利能力。因此,資產負債率不在于高或低,而在于保持在合理范圍。
(二)合理避稅,增加每股收益
由標準化回歸方程可知,每股收益對企業盈利能力的影響最大。每股收益即稅后利潤與股本總數的比率。每股收益越大,意味著企業的獲利能力越強,而提高每股收益的有效途徑之一就是進行稅務籌劃,提高凈利潤。例如,企業可以根據市場情況選擇不同的存貨計價方法。當市場價格偏低時,可采用先進先出法進行計價,這樣可以增加當期銷售成本,減少當期應納稅所得額,提高稅后利潤。此外,對于稅法允許扣除的費用,應根據其是全額扣除、部分扣除或價計扣除,控制支出的規模,減輕稅務負擔。
(三)加強創新,提高營業收入增長率
營業收入增長率與盈利能力成正相關,對產品生命周期的衡量起著重要作用。當營業收入增長率較高時,企業處于成長期,發展比較迅速,當該指標變低時,說明產品已趨于穩定,最終面臨衰退。由于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轉型到“互聯網+”企業,“互聯網+”行業日漸趨于飽和,產品的相似性和普遍性越來越高。愈來愈激烈的企業競爭導致許多中小型“互聯網+”企業難以長久占據市場。因此,“互聯網+”企業必須加強創新,在企業的理念、產品、技術以及管理方面進行創新,開發新的市場,保障企業穩定高效地發展。
五、結語
通過上述研究,最終得到評價“互聯網+”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基本模型,為企業評價自身獲利水平提供參考。盈利能力F指數反映,中國“互聯網+”上市公司的盈利情況比較樂觀,但企業之間的差距十分明顯,巨頭“互聯網+”企業處于壟斷地位,占據主要資源和利潤。其次,對企業盈利能力的影響程度上,每股收益、營業收入增長率和營業利潤率對其影響較大,企業可通過提高此三項財務指標提升盈利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資產負債率雖然與盈利能力成正相關,但過高的資產負債率會帶來較大的風險,影響獲利水平。但論文仍存在缺陷。第一樣本容量較小,造成一定的誤差;第二忽視了非財務因素,過度依賴財務指標分析企業業績,勢必導致對企業某些信息、危機的忽視。因此,針對“互聯網+”領域的盈利能力研究仍需不斷深入,增大研究范圍,結合非財務因素,構建更為完善盈利能力評價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