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
【摘 要】“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重點之一在于大學英語師資隊伍的建設。本文以“互聯網+教育”為背景,為解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所面臨的師資力量、教學理念、信息能力、師資培訓、管理機制等方面的問題,提出了加強大學英語教師師資隊伍建設的五點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教育;大學英語;師資隊伍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4-0182-01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互聯網+”成為了社會各界的一個熱門詞匯。互聯網的發展在促進信息全球化的同時,也使教育逐漸開放化,形成全球共享的知識庫。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實行,很多高校越來越重視大學英語的改革與發展。在促進高校英語教學發展的過程中,師資隊伍建設成為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重要保障。
由于目前各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普遍存在師資力量短缺、教學理念陳舊、信息能力較差、師資培訓和評價體制不完善等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加強大學英語師資隊伍建設。
一、加強教育教學團隊建設和合作教學
為了解決師資力量短缺的問題,高校可通過較完善的在崗培訓制度,著重對教師進行外語教學方法的培訓。學校亦可鼓勵教師參加國內外進修,使其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英語教學水平的較大提升。
但是,僅依靠各院校內部的在崗培訓并不能迅速解決師資力量不足所帶來的問題。在“互聯網+教育”時代,各高校可以利用網絡形成大學英語教學團隊,進行合作教學,如在不同的高校之間創建資源共享的網絡平臺,這對緩解教師課堂教學壓力、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更新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法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在傳統教育模式下,知識的傳授、學習中的困難和問題的解決都由教師來完成。在“互聯網+教育”時代,網絡資源極大豐富,因此,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學生們學習的向導和好幫手。高校英語教師應提高自身對新知識、新技術的理解能力和應用能力,并引導學生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知識的補充學習和學習資源的檢索,加深學生對該學科知識的認知和理解。
三、培養教師的信息知識運用能力
教師的教學和科研都離不開信息技術,無論是日常教學中的教學資源搜索、PPT課件和微課等教學資源的制作、教學管理,還是科研工作中的相關資料的搜索與整理、數據采集與統計分析、論文等研究成果的撰寫都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更加注重教學活動的實踐性和實用性。提高教師的信息知識運用能力對教師自身發展和學科發展都有著深遠影響。因此, 在“互聯網+教育”的背景下,可通過專題培訓、學術研討、學科競賽等多種方式,深化大學英語教師的信息意識,提高教師的信息知識運用能力。
四、利用信息手段改善師資隊伍的創新能力
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對大學英語學科發展的促進作用不容小視。以往那種單一的講解式教學模式既無法滿足現代社會對復合型英語人才的需求,也讓學生對該門課程興趣索然。在積極倡導信息化與高等教育融合的今天,大學英語教師必須結合授課內容和授課對象的實際情況,在教學方式上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此外,教師還應在必要的教學環節上采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模式。可通過團隊研討、團隊合作、資源共享等方式促進自身教學模式的改革,提高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教師自身的創新能力,是促進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
五、完善教師培訓體系和教學評價系統
在“互聯網+教育”模式下,各高校應改進并不斷完善教師培訓體系和教學評價系統。在師資培訓方面,可創建資源共享機制,完善培養大學教師信息素養的培訓機構,這些都需要各院校領導對師資信息素養重要性的深刻認識和高度重視。此外,應定期組織教師參加培訓,并通過定期考核的方式使信息知識的學習落到實處。
在考核機制方面,應形成多層面的考核方式。如各院校可將信息素養與評職、評崗相聯系,作為教師教學技能評定的一個方面,列入到考核范疇。此外,在“互聯網+教育”模式下,可采用網絡調查問卷形式,通過學生評教、教師互評等方式考核教師的信息素養。
六、結語
“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大學英語師資隊伍建設,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將是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重點之一。本文以大學英語教師為例,探討培養教師信息素養對師資建設的意義,并對“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加強大學英語教師師資隊伍建設提出了建議。
參考文獻:
[1]張一春.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構——信息化教學環境下的教師專業發展[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包訓成,彭飛.信息化環境中高校教師信息素養的培養模式探討[J].現代教育技術,2007(10):39-42.
[3]王衛軍.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策略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2(5):103-109.
[4]徐子連.論教育信息化環境下的高校師資隊伍建設[J].中國成人教育, 2008(12):55-56.
[5]張巖. “互聯網+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6(2): 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