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摘 要】提高初中生生物趣味學習對于教師和學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有利于改變生物學科的地位和提高教學質量,生物教師要加強引導,引起學生對生物學科的重要性的認識,通過提升自己的教學藝術,采用創(chuàng)設情境、使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能力。
【關鍵詞】初中生物;興趣;情境;創(chuàng)新
當前初中教學課程建設中,對于初中生物的教學越來越重視。但是由于傳統(tǒng)課程的體系定勢思維的影響,很多教師、家長和學生還是認為生物屬于副科,僅僅參加會考。所以教師教學也有應付之嫌,教學不認真,僅僅是上課劃劃重點,檢查背誦,學生的學習興趣較低,教學效益十分低下,生物學科素養(yǎng)的落實也無從談起。在當前落實學科素養(yǎng)的新課改理念下如何增強學生學習生物學科的興趣,提高生物學科素養(yǎng),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服務,筆者認為提高初中生生物趣味學習是一個捷徑。
一、教師加強引導,引起學生對生物學科的重要性的認識
以徐州為例,生物會考成績很快將不再以ABC檔為標準,而是取會考具體成績按百分比計入總分;進入高中如果選修生物,生物則會作為高考重要科目之一。通過這些引起同學們對生物學習的重視。學習是一個苦樂交織的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的認識到學習的苦與樂關系,興趣與努力相統(tǒng)一。初中生物中的每一個生物學現象、生物概念、規(guī)律、理論的形成都有一個艱苦卓絕的探索研究過程,這些都要在生物教學中有所體現。
廣大生物學科教師要通過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和教學藝術,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化枯燥為趣味,將知識形象系統(tǒng)地展現給學生。恰當的、活潑的、生動的教學情境,可以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學生們學習輕松愉快,帶著興趣去探究,有效地化解了生物學科的枯燥與單調。老師創(chuàng)造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如在學《人體的免疫防線》時,可通過小品的形式,用角色扮演的方式突破這一難點,即模仿小品《五官爭功》的方式,通過不同的學生扮演“三道防線”中皮膚、消化道、呼吸道、病原體、人體的免疫系統(tǒng),通過自我介紹的方式讓學生明白每一個器官的功能。通過“三道防線”之間的爭功讓學生知道“三道防線”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正是因為他們的相互合作,共同構成人體的免疫系統(tǒng),才維護著每一個人的身體健康!
二、通過現代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可知,只有濃厚的興趣,才能產生很強的注意力,才能調動學生的自學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教學的過程,要讓學生充分“活動”,要以學生的學習活動代替教師的單項灌輸,變讀書答問的單調形式為課堂上豐富多彩的生物學習活動:討論、辯論、展示、實驗、評價等。現代教育技術的發(fā)展為生物教學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和可能性:我們可以通過PPT創(chuàng)設情境;用視頻多次重復演示復雜實驗;通過智能手機將學生自己或小組合作實驗過程錄制,如在教八年級下第22章第一節(jié)《生物的遺傳》時,可以先播放小品《超生游擊隊》,學生們在哈哈大笑之余,老師便拋出問題:到底決定生男生女的因素是什么?引導學生們學習基因的傳遞過程,分析基因由親代傳給子代的示意圖。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
教師要按照要求開足各組演示實驗和分組實
(下轉第97頁)(上接第86頁)
驗,還要利用身邊的物品和學習資源創(chuàng)造性地創(chuàng)造實驗。每次興趣小組活動教師應給予明確的活動主題,這個主題是學生學過的、熟悉的,而且有很大思維空間的,這樣利于學生探討、發(fā)揮、研究、創(chuàng)新。在講解《探究食物中的營養(yǎng)組成成分》時,筆者選擇與生活常識進行預設教學。如媽媽總是將青菜切好了再洗,這樣好不好?切好的馬鈴薯放在空氣中為什么變干還會變色?這些常識中蘊含著大量的生物知識,也是同學們感興趣并期待破解的。
教學過程中,如果采用單一的教學模式學生的有效注意時間就會減少,學生就會產生疲勞,從而厭學。我們可以通過游戲、知識點的搶答以及模仿生物的進化等方法來提高學生的興趣。
四、互動生成,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核心素養(yǎng)要求現代生物課堂應該是互動生成的課堂,師生在教與學的互動中落實知識建構,生成新的資源。這個互動應該是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如教師的問與學生的回答亦可以學生質疑教師解答;生生互動,包括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討論、實驗等;亦可以通過教材為載體,教師、學生、文本之間互動。離開或缺少了這樣的互動生成,就談不上有效教學。這樣的互動生成促進了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了學生的認知感悟,有利于促進和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在講解《人的生殖》時,筆者用家庭生活中的形式來預設教學過程,通過在“日常對話”中加入家長平時的教育,多方互動,教學趣意盎然,通過對話厘清了錯誤認識,有效生成新知識。
教學中,我們向學生們介紹了虎克、達爾文、孟德爾等生物學家,他們以為了培養(yǎng)自己攻克生物學中的難關為樂趣,并且善于思考,勤于鉆研,勇于創(chuàng)新。在平時的生活和學習中,中學生甚至小學生都可以進行創(chuàng)新。2017年8月17日,三位小學四年級學生胡丁丹、袁禎陽、王睿她們的作品《紫花魚燈草粗提取物對三種常見蔬菜害蟲的殺滅性探究》就獲得了32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一等獎,這啟示我們初中生同樣可以創(chuàng)新。為了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第一,我們提倡學生在平時學習過程中應多問幾個“為什么”“怎么樣”,敢于提出自己的疑惑,大膽表達自己的猜想;第二,通過網絡搜索和圖書館收集相關的信息,學習設計實驗方案;第三,通過自己的動手實驗驗證相關設想,得出相關的結論。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質疑,善于質疑,呵護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活動。
(中國礦業(yè)大學附屬中學,江蘇 徐州 2211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