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可
摘要:如今,惡性校園侵權事件受到越來越多社會公眾的關注。此類事件中所涉及到的一系列法律問題,例如:校園侵權事件的法律界定,責任承擔主體等,是解決此類惡性事件的關鍵所在。文章以校園侵權中出現的法律現象及問題為基礎,分析該現象及問題出現的原因,并淺論對此的解決措施,希望能對有效解決此類問題提供一些可行之法。
關鍵詞:校園侵權 法律問題 解決措施
近年來,有關校園侵權事件的新聞屢見不鮮,各大媒體也對此類事件給予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公眾在對于校園侵權事件中所涉及法律問題了解不足的情況下,通常只能看到侵權事件的表象,而且受輿論影響,往往很難對此類事件做出客觀理性的認識。而校園侵權事件中所涉及到的法律問題卻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解決措施的實施效果。所以對于這一方面問題的正確認識尤為重要。
文章對此類事件中的責任主體及校園侵權類型等問題進行討論,并由此分析在解決校園侵權事件過程中,各主體所應當承擔的責任及有效解決此類問題所能實施的措施。
一、校園侵權事件中涉及的常見法律問題
現如今,大量校園侵權事件層出不窮,并逐漸成為社會焦點問題。此類事件中所涉及的法律問題也備受關注與爭議。學校的和諧環境是對青少年成長發展最重要的保障,社會各界都應當正確認識校園侵權事件中所涉及的法律問題以便有效解決校園侵權事件。以下為幾個在校園侵權事件中常見的法律問題。
(一)校園侵權事件的法律界定
長期以來,學術界對校園侵權事件的界定一直存在著爭議。尤其是對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導致的校園侵權行為,大眾很難對此有一個清晰明確的認識,也因此容易受錯誤輿論引導。綜合著名學者楊立新、曹詩權、褚宏啟等的法律分析, “校園侵權事件實際上就是指那些發生在校園內或者是發生在由學校出面組織的校外活動中的學生受到損害的事件。”①
(二)各主體歸責問題
各主體歸責問題作為校園侵權中涉及到的最重要的法律問題之一,是所有法律問題中的重中之重,也是直接影響相關侵權事件解決的問題之一。此外,施暴者家長被要求盡監管責任。事件折射出的問題在于,針對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導致的校園侵權事件,校方與監護人以及施暴者應當承擔何種責任?
1.校方作為主體應當承擔的責任
根據我國《侵權責任法》有關規定,校方在此類由校內學生導致的校園侵權事件中,未盡到管理職責的,應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即在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的同時,保證受害者得到應有補償。在此事件中,由于學校宿舍管理不嚴,造成在校學生在校園宿舍內侵犯舍友權利,校方理應對此次校園侵權事件負有補充責任,對施暴學生進行相應教育與記過處分,并在打人學生符某及其家長未能進行相應賠償的情況下承擔補充責任。
2.監護人作為主體應當承擔的責任
不光是學校需要對此事負責,施暴一方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也應承擔一定的責任。我國《侵權責任法》中第四章第三十二條有關監護人責任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侵權責任……”例如對于施暴者的監護人來說,該監護人在對施暴者的教育方面存在疏忽與失職,導致侵權事件的爆發,是施暴者的監護人未盡到相應的監護責任。并且,施暴者的監護人有責任對受害者黃某損失進行賠償。
3.施暴方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作為主體應當承擔的責任
在此類案件中,若施暴者為未滿18周歲的在校學生,屬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應在接受校方,公安部門,監護人的教育后,向受害者道歉,并接受學校處分,避免此類惡性校園侵權事件的再度上演。
(三)導致校園侵權事件的因素復雜
從不同的角度來看,造成校園侵權事件的原因多種多樣,其中既包括當事者自身性格,也包括一部分外界影響。大多數案件侵權者的青少年大多因父母繁忙,缺少關心與應有的教育,而導致一定程度性格方面的缺陷。同時,除監護人因素外,校方也坦白未盡到應有監管責任,在學生管理上存在漏洞和盲區。加之未成年人心性尚未成熟等影響,導致校園侵權事件產生的原因多樣,復雜。必須要求處理此類校園侵權事件的有關部門具體問題具體解決。
(四)關于部分施暴視頻上傳者的處理方式
通常情況下,大眾一般是通過網絡流傳視頻了解到一些校園侵權事件,而這些視頻往往是由施暴現場某人錄制并上傳。這類群體通常不參與施暴者對受害者肢體上或者言語上的侵犯,但卻會錄制侵權視頻并上傳到網絡。我國《侵權責任法》第二章第九條規定:“……教唆、幫助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侵權行為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在此類情況下,視頻拍攝者和上傳者構成對施暴者的幫助,應當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而現實生活中,這類未直接參與施暴的群體卻可能沒有得到有關學校的足夠重視與同等處理,這也導致了部分視頻上傳者無法及時正確認清自己行為的惡劣,無法及時接受應有的處罰和相關教育。
二、解決校園侵權事件的措施
為保證給青少年提供一個和諧的校園環境,有關各方必須及早實施有效的解決措施,完善相應法律法規來妥善解決此類惡性校園侵權事件。雖然國家針對此事不斷完善相應的《侵權責任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法規,但是由于校園侵權事件本身存在的法律問題及其涉及到的學生傷害事故的復雜性、法律本身的不完整性等問題,在解決措施的實施上,依然存在一定的問題。
(一)明確規定校園侵權的界定劃分
應當對相關法律條文進行一定完善補充,如:在《侵權責任法》中明確規定校園侵權事件的法律界定和劃分,以便在類似校園侵權事件發生時,能夠及時確定事件的性質與相關負責主體,減少在侵權事件性質和歸責主體問題上的爭議。
(二)健全對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補償機制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七條規定:“對未成年人依法負有教育、管理、保護義務的學校、幼兒園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職責范圍內的義務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與其過錯相應的賠償責任。”即涉事校方應當根據施暴一方的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所為對受害者進行物質和精神上的補償。與此同時,政府有關部門也應當設立專門的對校園侵權受害者的賠償機構,以保證受害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能夠得到切實補償。
(三)對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采取專門具體的處理措施
由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仍處于未成年狀態,與其他性質案件有一定差別,并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未成年人保護法》中相關內容。有關部門有必要針對由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所導致的校園侵權事件采取專門具體的教育與處罰措施。例如,通常情況下,校方或者監護人會對施暴學生進行相應批評教育,而這往往對于施暴者未來的想法和行為并不能起到很大的實質性影響。對于已滿16周歲的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法院應制定相關法規并依照其行為的惡劣程度,一定程度上追究侵權者的民事責任。
(四)針對校園侵權事件進行專門立法
有關部門有必要明確劃分各主體在案件中所負的責任,對校園侵權事件進行具體的專門的立法保護。由于校園侵權的對象往往以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為主,此類校園侵權事件不適合與其他類型侵權事件混合。相關法律法規中應明確當地公安部門、校方、監護人以及施暴者不同的責任。保證在侵權事件發生后,能第一時間根據案件性質,要求各方負起應有的責任,減少在歸責問題上的爭執,避免對受害者造成二次傷害。
(五)加強在校學生對校園侵權的認識與理解
對于在校學生,校方應當在日常教育中增設有關講解校園侵權事件的課程,加強學生對校園侵權的正確認識。讓學生及時了解校園侵權惡劣影響,避免成為施暴者,學會對自身行為負責。與此同時,也要教導學生提高自我保護的安全意識。在面對同學,校外人員的侵權行為時,冷靜應對,及時告知學校、家長,勇于維護自身合法權利。學校在盡到應有安全保障義務時,應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校等有關部門舉辦的有關校園侵權教育的活動。從學生自身出發,提高對校園侵權事件的重視與正視,避免校園侵權事件的出現,防患于未然。
三、結語
由于校園侵權的對象往往是未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我們對待校園侵權的態度理應更加嚴謹,重視校園侵權對未成年受害者、未成年施暴者、雙方家庭乃至整個社會的惡劣影響。認識和了解校園侵權中涉及到的法律問題,是通過法律手段有效避免和妥善解決此類事件的前提條件。根據具體情況分析案件,各主體應當積極承擔相應責任,只有當每一個主體都能意識到校園侵權事件的不利影響,并能夠有意識地避免此類事件,及時承擔各自的責任,才能將惡性校園侵權事件扼殺在搖籃之中,還校園一方凈土。
盡管在《侵權責任法》中,校園侵權并未以專門的章節形式出現,但隨著國家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有關校園侵權的法律條文也在不斷豐富發展中。從國家到個人,各個主體都應當注重校園侵權,關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在“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積極運用法律手段,維護保障青少年合法權益,避免校園侵權的悲劇發生,促進整個社會的健康發展。
注釋:
①楊曉燕:《論校園侵權事件的校方責任承擔——以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為視角》,西南財經大學,2014年。
參考文獻:
[1]楊曉燕.論校園侵權事件的校方責任承擔-以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為視角[D].西南財經大學,2014.
[2]楚雪俠.多數人侵權行為責任研究[D].新疆大學,2016.
[3]譚德凡.論刑事教唆與民事教唆之異同[J].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0,(06):44-46.
[4]王利明.侵權行為法歸責原則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膠州市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