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教學作為高職人才培養的基本途徑,是影響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的關鍵因素。本文匯總分析高職院校課堂教學現狀,對現狀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原因分析,并對如何改進高職院校課堂教學現狀,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出改進策略。
關鍵詞:信息 高職院校 課堂教學 教學質量 策略
我國高職教育正處于以改革求取更大發展的新時期。教育部長陳寶生曾經提出“堅持內涵發展,加快教育由量的增長向質的提升轉變。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掀起‘課堂革命,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課堂教學作為高職人才培養的基本途徑,是影響高職學院內涵建設的關鍵因素。因此,高職院校必須從課堂教學改革入手,在遵循教育、教學規律的基礎上,利用具有感知化、個性化、智能化特點的現代信息技術,系統地、創造性地改進課堂教學固有模式,推進教學創新,促進有效教學,進而達到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目標。
一、高職院校課堂教學改革的現實意義
通過改革課堂教學,將課堂教學建立在問題導向的基礎上,打破課堂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傳統,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實現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發展自己探究知識的能力和思維技能,以及運用知識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目標。其次,鼓勵高職教師在重視課堂教學中學生知識建構和技能水平的同時,對教學目標、課程體系、教學方式和教學評價改革進行更積極深入地研究探索,實現教師能夠掌握并運用先進的教學技術、教學媒介和教學方法,提高教師信息化教學水平。最后,高職院校通過課堂教學改革,能夠促進高職院校內涵建設,提高教育教學管理水平。
二、高職課堂教學的現狀
(一)學生主體意識淡漠,教學管理以“他律”為主
主體意識是高職學生作為學習主體,在學習過程中,對客觀事物的自覺把握和超越的意識。提高主體意識有助于高職學生自身素質、能力及社會適應力的提高。目前,高職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薄弱、職業定位了解匱乏、就業盲從,學習目標盲目,從而導致學生學習過程中欠缺反思、自覺提升綜合能力和素質的積極性、主動性,再加之目前“就業難”的社會現狀,加深了高職生的自卑和焦慮心理,阻礙其未來的積極規劃。與此同時,為保證教學效果,教師通常采用教學秩序管理的思維,為保障知識、技能地灌輸及教學進程的有序推進,教學管理主要以控制和糾正學生行為為主,導致學習者始終處于“他律”狀態。
(二)忽視學習者綜合職業素養的培養
高職教育以培養“技能型專門人才”為目標,但一些高職院校對此目標的認識,僅限于將高職教育等同于知識(技能)傳授上,教學中更注重專業知識的講授與工作技能的強化習得,專業人才培養標準和方案中缺少對學習者綜合職業素養(職業意識、職業行為、職業技能、職業道德等方面)的培育。最終導致課堂演變為技能加工流水線,學生成為課堂系統加工的產品,學生雖然達到了企業應試性的上崗要求,卻未能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不能有效支撐企業發展需求,影響個人職業生涯長期發展。
(三)課程體系建設迄待完善
課程體系的建設包括課程設置、課程資源和課程管理等內容。目前高職課程體系中,以必修課為主,選修課較少。學生選修課學分占總學分比例不到20%,實施分層分類教學的課程占當期課程總數不到10%。學生的選課權和選擇學習機會少,無法滿足培養社會需要的復合型人才需要。其次,高職院校設計、開發的教學資源一直以注重流程的工業化教育理念為主,重視系統性、結構化的預設性資源,忽視動態、創生的生成性資源的挖掘與利用。預設性資源具有系統性,可有效服務于顯性知識或技能的傳授與習得,但同時也是禁錮的。預設性學習資源禁錮于教師思維,禁錮于課程目標,禁錮于教學評價,隨著教學進程的推進、社會需求的更替,最終導致其固化而失去生命性,無法有效支撐學習的需要。最后,在課程管理上,一些高職院校為抬高學生畢業就業率,硬性劃定課程及格率,不按教學規律,違規調整課程評分標準和構成,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對平時的課堂學習投入。
(四)教學形式以“大班教學”為主,教學評價局限于“診斷終結”
目前,高職院校課堂教學還是以大班教學為主。由于大班教學是在相同的時、空間條件下,采用同步傳授式教學法施教,存在不利于授課教師控制課堂;由于學生被關注機會和時間減少,難以建立和諧師生關系;教學老師的精力有限,差生容易被邊緣化等弊端。導致學生在實踐環節,無法實現知識和技能的熟練遷移。
高職課堂教學評價是指對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客體對象所進行的評價活動,其評價范圍包括教與學兩個方面,具有反饋教育教學質量,激勵教師成長,引導學生發展的主要功能。時下高職課堂教學評價還是以教師為主體;評價方式“重終結、輕過程”;評價內容“重技能、輕素養”;評價標準“多主觀、少客觀”。學習評價喪失促進學習者發展、指導教學改進的作用。
三、高職課堂教學改革的策略
(一)通過職業要素分析、階段目標分解,加深學生對職業的了解和定位
對職業的了解和定位有助于提高高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對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在對影響職業選擇的重要要素:職位與職責、職業環境、職業發展與前景、待遇以及對休閑與生活影響的相關分析,以采訪個案的形式引發學生對將來可以從事工作的思考,以信息化智慧平臺直播連線方式訪問職業同行,從被采訪人的工作心得、職業現狀和未來發展方面加深對職業的了解。同時,指導學生將職業生涯長期規劃目標分解成階段性的、容易實現的短期目標,譬如某課程的成績提升、職業技能的掌握、職業資格證書的獲取等量化指標,輔助學生分析、判斷進程與目標的差距,可以增加高職生的成功體驗和動力,有助于提高專業技能和下階段目標的實現。
(二)優化課程體系,強化課程建設質量
優化課程體系,通過建立信息化教學平臺動態地了解社會人才需要,圍繞職業發展、綜合素養、課程質量、持續學習的要求,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和標準。建立開課準入制度,對新開課程要加強集體研討和磨課。允許學生先試聽課程,再進行選課學習。建立課程定期調整和完善制度,促進課程及教材與時俱進。不斷完善實踐教學標準,增加實踐教學比重,深化實踐教學方法改革,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其次,必須全面減少必修課,增加選修課,且選修課學分占總學分比例不低于30%,給學生更多的選課權和選擇學習機會。為此學校應建立完善的學分認定制度,以必修和選修學分作為衡量學生是否達到畢業要求的標準。第三,加強基層教學組織建設。學校應根據學科專業特點,按照相關專業群設立跨學科、跨院系的基層教學組織。基層教學組織應涉及每位教師、每門課程,并且有計劃地開展教師培訓、教學咨詢、教學技能競賽等活動,建立和完善基層教學組織定期活動制度及考核制度。最后,高職院校每年應設立課堂教學改革項目,改革重點圍繞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展開,充分教育教學資源共享及輻射作用。
(三)完善課堂教學制度
高職院校課堂教學制度可從創新課堂教學激勵、考核和成果推廣機制加以改進。建立健全獎勵激勵制度要求圍繞培養教學名師、新秀、優秀教學團隊及教學基層組織等,在對外交流學習、骨干教師培訓、基層掛職鍛煉、職稱評聘時應向其傾斜,鼓勵教師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創新。同時,各地教育主管部門也應加強指導和推動課堂教學創新工作,建立高職院校校(院)長年度教學業績考核制度,把開展課堂教學創新工作納入高校教學業績考核,每年挑選5至10所示范校進行宣傳推廣。
(四)積極推動小班化及分層教學,完善教學評價機制
教學實踐發現小班教學時,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關系更為密切,學生更有機會參加社交活動。對于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解決技巧及人格發展的作用頗為顯著;教師更能關心學生,注意個體差異,師生之間也能彼此尊重,教室氣氛較為良好,這些都是大班教學無法達到的效果。因此,高職院校應不斷加大小班教學在課堂教學中的比重。同時積極推進分層教學。高職院校應鼓勵和指導教師,按課程目標、專業標準和難易程度分級開課,為學生提供不同層次的學習機會,幫助學生選擇適合自身興趣、特長及職業取向的學習層次,方能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完善教學評價機制,必須以過程性考核為主。通過營造全程緊張教學過程,一方向針對學生平時松懈,期末緊張的教學狀態,課堂教學方式粗糙,課堂教學過度注重知識的單向傳遞等問題,引導學生改善學習態度和方式,提高學習和實踐能力,促進全面發展。另一方面,過程性考核使老師真正回歸服務者和引導者的角色。考核形式不再單一化,而是由平時作業,綜合性作業,團隊作業、課堂專題討論、測驗、教學實踐活動等多種考核形式相結合,從而豐富了考核形式。
參考文獻:
[1]郭福春,米高磊.智慧教育推進高職課堂教學改革創新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6,(11):108-110.
[2]張峰.淺談高職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的現狀與對策[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2,(12):99-100.
[3]吉順育.大學課堂學生消極行為成因與對策研究[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3,(10):99-100.
(作者簡介:鄒敏,碩士,副教授,湖南現代物流職院,研究方向:會計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