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偉
摘要:高等師范院校的藝術教育既面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所帶來的矛盾沖突,又面臨著師范院校藝術教育自身價值索求的迫切壓力。立足師范院校藝術教育和社團文化的耦合點,結合筆者所在F高校社團文化建設的實踐,提出以社團建設為平臺,化藝術教育于大眾和以社團活動為載體,強化藝術教育功能的改革構想,以期能更好地服務于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關鍵詞:社團文化;藝術教育;改革構想
藝術教育業已成為我國乃至世界教育界所關注的重要學科。2010年7月,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進一步在宏觀層面明確了堅持以人為本、推進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2014年《教育部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頒布,第一次就學校藝術教育問題較為全面系統地提出了發展思路和路徑設計。
[1]2015年藝術教育更是迎來了發展轉折點,前所未有的重要文化藝術文件先后密集出臺,習總書記在全國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等系列文化政策綱領性描繪了國家文化藝術教育的發展藍圖,明確了國家層面的基準要求和基本精神,標志著我國藝術教育進入了新階段。[2]強化和完善藝術教育保障機制,促進并規范藝術教育發展,更是成為了藝術教育理論與實踐工作者,乃至整個社會的共識。
從邏輯關系上而言,藝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作用機理上而言,藝術教育是學校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既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文化素質,更有助于促進高校校園精神文明建設。高等師范院校作為培養“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搖籃,開展和普及藝術教育尤為重要。為了進一步加強普通高等師范院校的藝術教育工作,推動藝術教育健康、穩步地發展,我們嘗試以社團文化為依托來推進師范院校的藝術教育改革。
一
對概念的清晰表述和明確界定是社會科學研究的起點,而思想理論上的分歧也往往首先通過概念和運用表現出來。對于具有特殊屬性和功能的藝術教育而言,這種內涵外延的精準界定和厘清,更顯得尤為重要。具體而言,一方面,藝術是“人類以情感的想象為特征的把握世界的一種特殊方式。即通過審美創造活動再現現實和表現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實現審美客體的互相對象化。具體來說,它是人們現實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也是藝術家知覺、情感、理想、意念綜合心理活動的有機產物。”[3]另一方面,教育是在一定社會背景下發生的促使個體的社會化和社會的個性化的實踐活動。[4]藝術教育則是指以美的對象和美的存在形式,按照教育教學的規律,對受教育者進行全方位的審美教育,提升受教育者的人文素養,為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的教育。正如席勒所言,“藝術,照一般所了解,應該是教育最根本的基礎”[5],“我們有責任通過更高的教養來恢復被教養破壞了的我們的自然本性的藝術教育。”
[6]可見,從某種意義上說,藝術教育已發展成為大學生素質教育和實現高校育人目標的突破口之一,更應該成為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題中之義。
高校學生社團作為高校的一個特殊學生組織,在繁榮校園文化,豐富同學課余生活,提高學生個人能力等方面都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社團組織是高校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是高校第二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參與學生社團活動也是學生豐富校園生活,培養興趣愛好,參與學校活動,擴大求知領域,鍛煉交往能力,豐富內心世界的重要方式。[7]社團文化作為校園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以學生為主體,以社團為載體,以大學校園為空間,以課外活動為表現形式的一種群體文化。這種具有組織自發性、內容廣泛性、形式多樣性、活動教育性、成效輻射性等特點,無疑是大學生培養能力、增長知識,提高藝術素養的堅實平臺,也是實施藝術教育的重要途徑。
二
教育的終極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獲得全面發展;藝術教育的實現是整個教育目的實現的前提條件之一,是終極目的實現的橋梁和必由之路。[8]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師范院校的藝術教育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教育部的直接指導下,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但也存在一些亟待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1.高等教育大眾化帶來了藝術教育的矛盾沖突:伴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轉型,打破了藝術教育在高等教育精英化培養階段的模式和傳統,出現了硬幣的兩面:一面是大眾化帶來的喜悅,另一面卻是精英缺失帶來的唏噓。大眾與精英的沖突已經顯現,且呈遞增之勢。從教育的過程來看,高校擴招后,生源日益龐大,但大學生基礎文化素質和初始藝術素養普遍較低。據筆者依托學生社團在全校范圍內一、二年級的學生藝術素養現狀調研來看,會五線譜的占7.6%,不會的占52.3%;會素描的占11.2%,不會的43.6%;87.9%的學生認為自己的音樂水平在一般及以下,69.7%的學生認為自己缺乏感受音樂的基本素養,基本與十年前的現狀沒有太大變化[9],也充分說明了形勢的嚴峻,再次印證了當前藝術教育存在的現狀。[10]另一方面,盡管當前生源質量、教育資源、發展機會、社會貢獻和社會評價的平衡機制被打破都處于協調狀態,呈現出辦學理念、辦學目標的不明確,甚至存在嚴重的跟風現象和趨利傾向;藝術教育教學資源日益增多,但相對于擴招而來的學生數量而言,顯得滯后,教師隊伍建設跟不上、硬件設施跟不上、教學手段與方法跟不上等,缺少個體體驗所帶來的經驗和反叛,也使得忙碌的師生們難以抽身反思。
從教育的結果來看,高等教育大眾化帶來了藝術教育大眾的平凡和精英的不凡已是不爭的事實,除此之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藝術品格的平庸化,可能使得本該成為精英的學生,淪為了大眾化的犧牲品,他們連同那些平凡的大眾,一同被社會評價為“非精英”,進一步使他們脫離了教育思想,脫離了有品味的生活,脫離了藝術的崇高,成為了真正的平庸,消解了人們對藝術的仰止,進而加深了藝術平庸化和藝術精英少的印象。endprint
2.師范院校藝術教育自身的價值索求:師范院校是培養基礎師資的基地,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當今社會對師資素質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未來的師資將不僅是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者,更應是融專業知識與創造能力于一體、集科學精神與人文氣質于一身的新型學者,成為全面發展的“和諧職業人”。“和諧職業人”的定位既是對全球化時代人才培養的一種前瞻性思考,更是一種基于師范生人才全面發展的人文訴求。以楊叔子院士為代表的當代學者提出的“科技與人文相融則綠”的文化素質教育觀為“和諧職業人”理念的提出提供了直接的理論來源。
因此,相對于其他高校而言,師范院校藝術教育的意義就更為重要。“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師范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國家和社會的高度重視。但是,師范院校的藝術教育卻一直是一個薄弱環節,發展相對滯后,偏重專業教育,重視技能培養,忽視文化素質。這種教育中藝術修養和情感世界的缺失,將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從培養“和諧教師”的理念出發,提倡和重視師范院校的藝術教育具有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加強以提高人文素質為目的的藝術教學,培養一專多能的高素質人才,將成為高等師范院校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課題。通過藝術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升人格修養,促進身心全面和諧的發展,是師范院校教育目標的內在索求。
三
立足師范院校藝術教育和社團文化的耦合點,結合筆者多年在安徽省F師范院校從事社團文化建設的實踐,提出以下兩點改革構想,求教于方家同仁:
1.以社團建設為平臺,化藝術教育于大眾。普通高等師范院校的藝術教育應明確定位在普及的位置上,提高全體學生的藝術修養和人文素質。眾所周知,大學教育是一種精神教育,區別于職業教育和各類藝術培訓,不僅僅專注于專業技術的提高和專業素養的訓練,更應培養具有道德關懷、集體觀念、健康態度和高雅審美、高尚追求的人。同時,需要進行批判精神的塑造,他們有思考、有挑戰、有質疑、有討論,而不僅是崇尚和模仿權威與名家,否則這些未來的“準教師”們將變成毫無個性的平庸之輩,無法發揮藝術教育的功能和師范院校的示范效應。
斯蒂芬·利考克在他的散文《我見之牛津》中寫道:“對大學生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是他周圍的生活和環境。一切他真正學到的東西,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靠他自己的智力積極活動,不是作為被動的聽講者而學到的。”學生社團為學生提供了社會化的場所,是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基地。[11]興趣的激發讓學生利用社團,主動聯系、深度挖掘,學會了積極整合和充分開發藝術教育資源,校內、校外、專業、非專業的有機結合,形成了學校藝術教育與社會文化建設相整合的良好態勢。
筆者所在的F高校經過多年探索,在社團建設中依托社團文化嘗試推行的“新的學習觀”建設,就取得了良好的收效。所謂新的學習觀,即學習方式的變革。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認知、行為、情感以及社團組織參與的有機結合,學生表現出來的認知和情感因素表現了學習方式的實質內涵。自主性、情韻性和探究性是新的學習方式的特征。這種學習方式的探索和改革,目的是使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教育滲入專業素質教育,為造就高素質、技能型的和諧職業人才服務,履行教育“求真、向善、啟美”的神圣職責。可以說,以社團建設為平臺,化藝術教育于大眾,很好地解決了藝術教育的資源、平臺、師資等諸多不足,既符合藝術教育自身的需要,也滿足了學生成長的需求。
2.以社團活動為載體,強化藝術教育功能。從現有文獻中未找到全國高校學生社團的準確統計數據,但共青團中央和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之前的一項調查表明,當時我國高校學生社團總數在4.5萬個左右,平均每所高校有20多個,有85%以上的大學生參與了校內社團,平均每人參與的社團數約為1.8個。[12]近幾年來,高校學生社團的發展更是迅速,以上海高校為例,學生社團數量增加了近四成,按此計算,全國高校現有學生社團數量估計超過了6萬個。[13]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的學生社團,因其明確的主體性,實現了學生成為藝術活動的主人,獨立自主地組織、參與、推進藝術活動,在藝術活動中發展自己的個性,培養健康的文化心理。校園里形成了生氣勃勃的文化氛圍,校園文化建設出現了新的局面。這些藝術活動豐富和活躍了高校的校園文化生活,為大學生們創造更多的接觸藝術的機會,對于他們拓寬文化視野,提升人生境界,培養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促進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產生了良好的效果,日益形成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的良好氛圍和良性機制。
學生社團作為一個提升大學生藝術素養的重要載體,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如F高校每年一度的社團文化藝術節或科技文化藝術節,歷時近三個月,參與和受益學生占學生總數的87%以上,在整個校園蔚然成風,深受歡迎。藝術素養作為美育的核心內容和主要手段,具有區別于德育、智育、體育的獨特功能,它是通向人全面和諧發展的必由之路。大學生通過參與文學藝術、體育健身、音樂舞蹈類社團活動,通過參與區域文化實踐活動,培養和提高自身對藝術的感受力、鑒賞力和創造力,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抵制不良的文化影響,陶冶情操、發展個性、啟迪智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同時,這種契合學生實際的社團文化建設,也有效地補充了藝術課程教學的不足,有利于發揮同輩群體的鏈鎖效應,樂學、受益、傳承在社團活動中也得到了完美的體現和統一。
美國教育家勃萊森說:“任何一所學校環境都在默默地對學生們發表演說,而且人們的確會注意它,在不知不覺中接受熏陶和影響”。藝術教育是一種情感教育,以社團活動為載體,營造藝術氛圍不僅是美化校園環境的重要手段,還是強化藝術教育成效的重要途徑。
“在充滿沖突的當代社會生活中,人們需要在藝術中來恢復自身的全面發展,防止感性與理性的分裂,在藝術天地里恢復心理平衡與精神和諧,通過對藝術與美的追求,提高人的價值,達到個性的發展,實現人格的完善”。[14]不可否認,盡管學生組織自身的局限性使得社團文化在推進藝術教育實踐上也存在著一定的審美性與道德性的徘徊以及功利化與技藝化的傾軋現象。但以社團文化建設為依托來推進師范院校藝術教育規范化、標準化、層級化發展,既是擺脫現有藝術教育困境的有效途徑,也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深情呼喚。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的若干意見.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95/201401/163173.html,2017年3月10日訪問.
[2]周星.2015年中國藝術教育發展狀態[J].藝術評論,2016,05:114-120.
[3]辭海(上冊)[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
[4]全國十二所重點師范大學聯合編寫.教育學基礎[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4
[5]舒伯特.里德著,呂廷和譯.通過藝術的教育[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
[6][德]席勒.審美教育書簡[M].張玉能,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9:48.
[7]程永生.高校學生社團藝術建設與管理模式探析[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3:117.
[8]陳晉萍.論高校藝術教育的幾個問題[J].太原大學學報.2001,6:71.
[9]莊小虎.高校藝術教育的性質、現狀及前景[J].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3:62.
[10] 夏海鷹.農村學校藝術教育發展保障機制研究[J].教育研究,2016.07:61-65.
[11]程永生.高校學生社團藝術建設與管理模式探析[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3:117.
[12]尹冬梅,丁力.中國當代高校學生組織研究[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8:93.
[13]王莉.科技類學生社團的發展與專業素質提升[J].當代青年研究,2010,(8):49.
[14]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