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凱宇
摘要:文章闡述了學習動機內化對于學習動機增強從而創建優良學風的相關研究成果,并分析現狀下優良學風創建是建設雙一流大學的必要舉措。
關鍵詞:高校;學風建設;學習動機;學習動機內化
眾所周知,學風是大學的氣質和靈魂,是衡量辦學水平和品質的重要指標,是一所高校特有的辦學風尚和治學之道,是彰顯高校的人才培養和服務社會兩大職能的重要標尺,也是核心競爭力的最根本體現。尤其是在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指出:“要建設體現社會主義特點、時代特征和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形成優良的校風、教風和學風”和黨中央做出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戰略決策后,如何加強和改進學風建設成為高校發展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
(一) 學風
德國心理學家K.勒溫(Kurt Lewin 1890—1947)提過一個著名的公示:B=f(P,E),公式中,B是指行為,P是指個體,E是指個體所處的情景,f是指函數關系。也就是說,個體行為是個體與其所處情景的相互作用的結果[1]。
學風作為學生的群體心理和行為表現,歸根結底是通過學生個體的學習行為體現出來的,而學生個體的學習行為又作用于學生群體的學習風氣。就學生個體而言,學風的構成要素包括學生個體的學習動機、學習目標、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和學習效果。在這些要素中,學習動機是核心要素,各要素相互關聯、相互作用。
(二) 學習動機
動機理論是心理學家研究行為和動機關系的理論。當代動機心理學家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提出動機是一種由目標或對象引導、激發和維持個體活動的內在心理過程或內部動力(P.R.Pintrich & D.H.Schunk,1996)。也就是說,動機是由一定的目標引導和激發的并產生原動力推動個體的行為[2]。它是由于個體對目標的認識,由外部的誘因變成為內部的需要,這種需要成為行為的動力,進而推動行為去從事某種活動。這就是說,只有目標成為個體的需要才可能成為動機,所以需要是人們行為真正的原動力。因此,動機時常被視為是行為的前導驅力,若能掌握動機,往往可以協助預測其行為的方向性與模式。
所以,學習動機是人們將學習認定為是自己的需求。學習動機是決定學習效果的重要非智力因素,反映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認知、情感和行為等方面的投入狀況[3]。從學習動機的來源可以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
內在動機指的是任務本身的興趣或愉悅帶來的驅動,它存在于個體內部。研究發現,當學生把學習成績歸于自我控制因素而非運氣,以及相信他們有取得預期目標的能力,并且是因為對所學習的知識領域感興趣,而非死記硬背取得好成績時,更可能被內在動機激勵[4]。
外在動機是指從事某行為是為了取得外部回報,外在動機來源于個體的內部。對大學生而言,常見的外部動機如獎學金、分數、獎勵、懲罰等。
(三) 影響學習動機的因素
(1)校園的氛圍:建立學術氛圍濃厚的學院硬件環境、校園文化氛圍濃厚的社區生活環境,強化潛課程的教育作用,是形成優良學風的重要外部條件,它會感染、熏陶、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2)教育的載體:緊密結合學生所學知識開展學術科技、校園文化、社會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6]。
(3)教育的效果:加強對教育效果的宣傳,如學生參加科技活動的作品、科技成果、文藝作品、競賽獲獎、先進事跡、積極進取的各類典型等,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
(4)教育管理制度:依托教育管理制度,開展潤物無聲的思想教育工作,將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濃縮在師生日常交流中[5]。充分發揮任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學生黨員、學生干部的積極引導作用;建立健全學生考勤制度、考風考紀制度、學生自律制度等,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
(5)學習目標:學習目標是學生學習的方向與結果,這是學習行為的基礎[7]。通過對培養目標的修訂,更貼近學生的需要,并細化分解,幫助學生明確的學習目標,把長期的目標分解為學生可以達成的短期目標任務,以短期目標的達成感來激發學習動機、保證持續的學習行為。
(6)學習態度:培養專業思想,調整學生對專業的態度、促使學生對學習重要性的認同、對學習目標的追求、良好的學習態度,能促使學習結果的內化,強化學習動機。
(7)學習方法:正確的學習方法能幫助學生有效學習,克服學習困難,體驗學習成功感,更強地激發學習動機。
(8)學習效果:學習效果的研究包含兩層意思:首先,個人良好的學習效果的及時反饋,會強化學習動機;其次,學習效果也是判斷學習行為程度的標準,也是學習行為內涵的最高層次要求。學習效果與人才的培養質量直接相連,是衡量人才質量優劣的重要標志,對學風的糾正和重塑起著反饋和調控的作用。
(四) 學習動機內化
學習和學習動機之間存在著辯證的關系,學習動機可以促使個體學習,學習又能驅動個體產生學習動機[4]。
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共同組成學習動機,外在動機可以內化為內在學習動機,從而成為主動學習的前驅力,進而影響個體學習情況,再拓展至學生群體的學習心理和行為表現。
更確切地,學習動機內化就是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得到了自主性、勝任感以及關聯性需求的滿足,而表現出來的認知、情感、動機及行為層面投入程度的加強[3]。學習動機內化的形成機制可以被假設為在得到外部教育資源的支持下,滿足個體自主性、勝任感及關聯性的需求,從而最大程度促進內化的過程[7]。
學生學習過程中對于學習任務的自主性選擇成為決定動機內化的需求。目標定向是學習者自主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勝任感需求的滿足不僅應該考慮學生對于自己能力的認知,還應該考慮到具體學習任務與學生實際能力的匹配性。
由此可見自主性、勝任感和關聯性需求能夠有效促進學習動機內化。
(五) 結論
綜上所述,學習動機的內化程度越高,學生的學習動機越強烈。優良學風是大學的氣質和靈魂,也是建設雙一流大學的必要基礎,是當代高校發展與改革的永恒主題,也是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水平和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舉措。
筆者分析認為,以學生的學習動機作為核心要素,校園的氛圍、教育的載體、教育的效果、教育管理制度、學習目標、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效果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進行合理規劃和利用后,有助于學習動機的提高。若能同時滿足自主性、勝任感和關聯性需求,則能夠促進學習動機內化,由此,學風狀況日漸改善,優良學風創建便可順勢起步,雙一流大學根基穩健,高等教育發展水平穩步提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 張劍. 郭德俊. 內部動機與外部動機的關系[J]. 心理科學進展, 2003(5).
[2] 陳志霞. 吳豪. 內在動機及其前因變量[J]. 心理科學進展, 2008(1).
[3] 于海峰. 學習動機內化的理論反思與教育啟示[J].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6).
[4] 鮑昭. 羅萍. 基于動機理論的高校學風建設[J]. 教育與職業, 2015(2).
[5] 邢芳芳. 從學生管理角度淺析高校學風建設[J]. 中國成人教育,2015(23).
[6] 舍娜莉. 梁芷銘. 淺談高校學風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 教育與職業,2015(2).
[7] 何鵬. 劉祥鵬 叢海燕. 淺談高校學風建設的挑戰、問題與舉措[J]. 科技信息.
(作者單位:昆明理工大學,云南 昆明 6505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