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潔
摘要:隨著現代文化產業化發展,文化產業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構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壯族民歌產業,再現了壯族文化的歷史和輝煌,展示了壯族文化的智慧與創造力,使主流文化群體對壯族文化形成了新的認識。本文從廣西壯族民歌產業與意識形態的關系、廣西壯族民歌的文化內涵和形態特征、廣西壯族民歌產業的意識形態管理現狀與對策三個方面進行闡述,旨在對廣西壯族民歌產業的意識形態特征進行梳理,對促進廣西民歌產業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文化產業 意識形態 文化內涵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23-0023-03
“十三五”期間,是廣西與全國同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基本建成面向東盟大通道,西南中南地區開發發展新的戰略支點。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動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的關鍵時期,也是廣西進一步加快文化改革發展,建設民族文化強區的重要時期。廣西文化產業體現了以人為本、促進人的自由發展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廣西壯族民歌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討論:
一、文化產業與意識形態的關系
(一)文化產業與意識形態的當代理解
“文化產業”即通過發展文化產業的形式來發展繁榮文化。文化具有多方面的特性與功能,文化兼具物質與精神,無形與有型的雙重價值,它既是一種歷史的積淀,我們精神的庇護所,也是一種認同意識。文化核心是一種價值理念,文化是同人的生產生活,從生產方式中體現出來的一種價值理念和價值追求。在目前的情況下,從世界范圍來看,要提高文化價值的影響力和吸引力,文化要有競爭力,除了靠價值的創造、積累、積淀之外,文化的輸出,特別是文化產業形態的輸出是走向世界,提高競爭力的一個重要的乃至于成為一種主流的形式。
“意識形態”也稱“社會的意識形態”,指一定的社會集團對自身社會地位和利益要求的自我意識和自覺表達,它包括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與非主流意識形態。當代社會的意識形態具有多元化的特征,處理好多元價值觀念與核心價值觀的關系顯得尤為重要,不僅要尊重多元化的價值觀念,又要以核心價值觀引領多元價值觀念的有序化,這樣才能形成價值共識與認同。
(二)文化產業具有傳播意識形態的功能
文化產業是堅守、傳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重要陣地,科學發展文化產業要處理好經濟功能與意識形態功能的關系。經濟功能指的是文化產業的自然屬性,意識形態功能指文化產業的社會屬性。既不能片面強調經濟功能而忽視意識形態功能,也不能夸大意識形態功能而否認經濟功能。面對伴隨西方文化產業而來的意識形態滲透,文化產業的從業者,應增強陣地意識與責任意識,發揮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
(三)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傳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必然選擇
隨著現代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文化產業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構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近些年文化產業在廣西地區的發展空間和潛力巨大,如“壯族三月三”“廣西國際民歌節”等節慶文化品牌,將廣西民歌發展成為走向世界的名牌,與此相對應的廣西各地對傳統民族文化得到了空前重視。事實證明,將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與民族文化的傳承相結合,以民族文化為資源依托,由文化產業帶動民族文化的傳承,二者共同發展,是傳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必然選擇和良好途徑。
二、廣西壯族民歌的文化內涵與形態特征
(一)題材
傳統的壯族民歌是一種文學形式,其通過語言的節奏性和韻律感來表達廣大壯族人民的生活勞動狀況和情感思維,是壯族人民和歌者在他們熟識的生活場景基礎之上,通過藝術手段,將他們的所想所感和遠大理想,化作最為貼近生活、通俗易懂、感情豐富的語言歌唱出來,所以它語調平和,音律清新自然,具有濃厚的民族特點,充滿了淳樸的鄉土氣息。
(二)音樂形態
近年來,廣西壯族民歌通過全新的創作,已經成為一種大眾喜聞樂見的音樂形式。它吸取了壯族音樂素材,采用民族音樂為基礎,運用具有廣西壯族民間音樂的音調,并采用了民族風格的伴奏,在演唱的基礎上加入流行音樂元素,使民族與時尚、流行、通俗的音樂素材相融合。為了有利于推廣,這類歌曲邀請著名民歌手演唱,這類歌曲是典型的壯族民歌產業化的產物,如宋祖英的《大地飛歌》,斯琴格兒樂的《山歌好比春江水》《歌從漓江來》、譚晶的《壯家妹》、祖海的《拋繡球》等。這些歌曲能夠被大眾所接受,是因為在演唱方法上,將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相結合,歌曲具有親切、時尚的特點,通俗易懂,百姓喜聞樂見。
(三)廣西壯族民歌的意識形態體現了壯族文化進化中的正能量
廣西民歌的產業化發展,對于增強民族意識和構建族群認同起到積極的作用。族群理論認為民族認同是以族群的認同為基礎,以區別我群和他群,是同他族交往過程中對內的異中求同及對外的同中求異的過程。族群認同實質指的是族群邊界。它表現為對內維持族群的凝聚力的自我認同,對外區分我群與他群的相互認同,在這一過程中,民歌的產業化發展為廣西壯族民族意識的重建行為提供了絕佳的機會。實踐證明,廣西壯族民歌產業,再現了民族的歷史和輝煌,展示了壯族的文化智慧和創造力;另一方面,使主流文化群體對壯族及其文化有了新的認識。壯族文化借助這一強大的力量,民族的特色將會更加突出,民族的凝聚力會越來越強。
三、廣西民歌產業的意識形態管理現狀與對策
(一)廣西民歌產業現狀
據統計,2015年廣西文化產業增長值達424.22億元,廣西目前有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8家,自治區文化產業示范區4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103家。文化惠民活動深入基層,“壯族三月三”“廣西國際民歌節”等節慶文化品牌,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和舞臺精品演出,已成為展示廣西優秀民族文化的重要平臺,充分展現了廣西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民族團結,社會和諧之美。
(二)廣西民歌產業現狀階段評價與發展不足
廣西壯族民歌產業精品不多,文化資源價值深度發掘不夠;管理體制和機制不合理,壯族民歌文化產業經營機構集約化程度低;資源配置相對混亂,民歌文化產業從業者素質不高,且人才結構不合理。因此,難以建立合理地廣西壯族民歌產業發展所需要的市場化運行機制。
(三)廣西壯族民歌產業的發展對策
1.在傳播意識形態的過程中充分尊重廣西壯族民歌產業的發展規律
廣西壯族民歌產業的管理與其它產業相比具有它的特殊性。廣西民歌產業管理必須遵循一定的管理原則,才能實現最終目標:必須貫徹發展先進文化的原則;必須遵循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的原則;必須遵循廣西民歌產業本身的發展規律和貫徹市場化的原則;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區別對待且分類指導的原則。
2.不斷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產業的政策和法律體系
民歌產業管理模式制約民歌的產業化發展,主要表現在:缺乏統一的法律規定。為了促進廣西壯族民歌產的科學發展,要不斷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政府部門要搭建有效的服務體系,同時制定相關民歌產業的發展戰略,廣納創意型文化管理人才;政府部門需出臺相應的優惠政策,完善公共基礎服務,并加強對廣西民歌產業的知識產權保護,成立廣西民歌產業的遺產保護委員會,為廣西民歌產業的發展提供法律保障。
3.健全廣西民歌產業服務體系,培育廣西民歌產業的中介服務組織
為了適應當前廣西壯族民歌產業發展需要,必須加快培育和扶持非營利的文化機構,為廣西壯族民歌產業發展提供必要的支撐。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法規,健康培育和管理市場,通過鼓勵科技進步,促進城市營銷和文化貿易。非營利組織如:文化產業交友中心,文化人才資質考級和培訓中心,文化發展基金會,各種專業服務機構,文化中介代理服務機構等為文化企業服務。
參考文獻:
[1]王永貴.經濟全球化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李娟.文化產業視角下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J].山東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2,(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