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運柱
【摘 要】本文主要針對不良資產清收中償債主體法律問題展開深入研究,先闡述了名存實亡類償債主體法律問題,并針對歇業類償債主體法律中存在問題,提出了規范償債主體歇業的認定、規范企業歇業和企業清算的銜接等建議。然后闡述了企業變化類償債主體法律問題,重點包括分立類、合并類等償債主體法律問題,進而旨在促進不良資產清收工作的順利進行。
【關鍵詞】不良資產;清收;償債主體;法律問題
在商業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不斷發展過程中,不良資產問題是重要的阻礙因素之一,對金融機構的資產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甚至導致全社會的突發性金融危機的出現。對于不良資產投資者來說,在不良資產清收過程中,極容易遇到諸多法律問題,其中,存在著諸多與償債主體相聯系的法律問題。基于此,必須要積極整頓和構建不良資產交易市場,將法律效能充分發揮出來,從而推動不良資產的清收工作推向規范化、有序化的發展道路。
一、名存實亡類償債主體法律問題
(一)歇業類償債主體法律分析
1.問題
首先,缺少明確的償債主體歇業到清算結束前法律地位。在企業歇業的影響下,極容易導致企業面臨著解散的危機,對于企業解散到清算結束以前,針對企業地位和性質這一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種觀點:首先,企業滅失說。這主要是指企業如果解散,極容易失去法人資格,這時全體公司股東持有企業的財產,對于公司的清算等事務,很難憑借公司的名義來進行,需要借助股東的名義。其次,企業承繼說。這主要是指在公司解散以后,要消滅掉法人資格,法律為了滿足公司清算的目的,設立了一個全新的清算公司,繼承原有公司的權利義務。
其次,償債主體歇業和清算的銜接較為混淆。眾所周知,公司極容易在歇業的情況下而出現解散現象,在《公司法》中,沒有明確規定在公司成立以后,如果超過180天沒有開業就代表著公司解散。而在《公司法》第183條規定中,在解散事出現的15日內,要成立清算組,進而開展相應的清算工作。如果沒有成立清算組就進行清算,債權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指定相關人員構成清算組,人民法院要及時予以受理,并組織安排清算小組【1】。基于此,在這種情勢之下,不包括沒有被吊銷營業執照的但是實際已經歇業狀態的公司,進而極容易導致債權人無法申請法院強制清算,所以可以看出現階段,法律規定的銜接較為混淆。
2.建議
(1)規范償債主體歇業的認定
針對公司歇業這一問題,我國法律并沒有做出明確規定,僅僅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第22條中涉及到,要求企業法人在領取相應的營業執照以后,如果超過180天沒有開展經營活動,可以認定為歇業。由于法律規定的較不明確,很難明確公司歇業的認定標準。要想充分了解公司歇業這一問題,必須要及時認定公司歇業這一問題,并在《公司法》中進行明確,賦予高度的權威性。
(2)規范企業歇業和企業清算的銜接
在清收不良資產過程中,極容易出現企業歇業現象,而且在清算時也存在著較大的被動性。在我國《公司法》中,明確規定公司的開業以后,如果自行停業時間連續6個月以上,可以由公司登記機關要吊銷營業執照。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在我國《公司法》解散和清算這一章中,依法被吊銷營業執照,被認定為企業解散清算的原因,中間加入了行政程序,對于維護債權人權利不便利,若同時在解散原因中,加入自行歇業這一事項,進而將企業歇業和企業清算順利銜接在一起。
(二)被吊銷營業執照類償債注入體法律問題
1.企業被吊銷營業執照后的能力
在不良資產清收過程中,償債主體能力問題的研究是至關重要的,其內容主要包括企業權利能力以及責任能力等。結合性質方面,吊銷營業執照屬于能力罰,所以說,被吊銷營業執照雖然沒有對償債主體的法律主體資格產生影響,但是卻關乎到企業的能力。
首先,償債主題被吊銷執照以后的權利能力。在我國《民法總則》第59條中,企業民事權利能力的取得和喪失、企業主體資格相同,也就是企業具有民事主體資格,正確行使民事權利。在消滅公司主體資格以后,也是逐漸消滅民事權利能力。但是在法律領域中,普遍限制了清算中企業的能力。比如在我國《公司法》中,規定了在清算期間中,公司不允許擅自進行新的經營活動。所以,在企業被吊銷營業執照以后的清算期間中,由于無法開展新的經營活動,其權利能力受到了相應的限制。其次,償債主體被吊銷營業執照后的責任能力。對于民事責任能力來說,主要是針對民事主體承擔民事責任的資格問題提出的。現階段,各國民法和企業法均認定企業作為民事主體,具有極大的獨立性,要積極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償債主體被吊銷營業執照以后【2】,由于依然具有民事責任能力,所以要以其全部財產對企業債務承擔民事責任。
2.償債主題被吊銷營業執照后原工作人員的責任
由于缺少相應明確的法律文件,償債主體在吊銷營業執照以后,原來企業工作人員擅自轉移資產現象經常出現。因此,償債主體在被吊銷企業法人營業執照以后,原有企業工作人員不得憑借原有企業法人的名義來對資產進行變賣或轉移,如果出現不法行為,將會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等。同時,還要積極向主管部門、股東等匯報情況,維護好財產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對于委托代理人來說,要依法清理,將注銷手續辦理到位。
二、企業變化類償債主體法律問題研究
(一)分立類償債主體法律問題
1.償債主體分立法律問題
對于不良資產投資者來說,在清收過程中,極容易出現償債主體分立現象,現對償債主體分立對不良資產投資者的影響進行深入分析。
針對償債主體分立,主要包括派生分立、新設分立,其中,在派生分立情況下,在原公司存在的基礎上,不良資產投資者在償債主體形式方面也要保持不變。但是在實際上,償債主體的資產情況已經出現了變化【3】,其承擔債務的能力并不高。
2.關于償債主體分立時不良資產投資者權益的保護
結合我國公司法和合同法的相關規定,在公司分立中,在保護債權人過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對債權人的告知方式,公司要在作出分立決議的10天對債權人予以告知,并在30內在報紙上進行公告。(2)債務人不嚴格履行法律義務的法律責任。在公司分立階段中,如果沒有按照《公司法》規定對債權人予以告知,要進行相應的處罰,其罰款大都在1萬元到10萬元之間。
(二)合并類償債主體法律問題
1.償債主體合并的法律問題
在公司合并的程度上,嚴重影響著不良資產,結合我國公司法第173條及174條規定,要將合并各方的債權和債務合并在一起,由合并后新的公司承繼,這作為債務轉讓形式之一,要爭取債權人的允許,但是我國公司法缺少相關規定,導致債權人很難在合并過程中發揮自身的監督職能。
2.我國法律對于償債主體合并中不良資產投資者的保護
在我國《公司法》第172條中,規定了在公司合并過程中,要加強合并和新設合等形式的應用。一個公司如果吸收其他公司,被稱之為吸收合并,如果二個以上的公司合并,設立一個全新的公司,是新設合并。償債主體在合并以后,合并各方要簽訂合并協議,并做好資產負債表、財產清單的編制工作。
三、結束語
總之,在不良資產清收過程中,必須要高度重視償債主體的法律問題,發揮出制度的約束性作用,避免不法行為的出現,以防造成企業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問題的出現。
【參考文獻】
[1]唐瑩.假設清算法在金融不良資產評估實務中的優化[J].財會月刊,2016(24):76-78.
[2]周依靜.金融不良資產評估處置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市場,2015(29):219-220.
[3]劉海濤,李柏紅.對我國金融不良資產評估的探討[J].經濟研究導刊,2015(05):174-175+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