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巖標
【摘 要】目前,我國教育教學改革深入發展,邊遠山區民族小學語文教學受到更多多關注,受到教學資源、語言限制、經濟發展等方面的影響,民族小學語文教學還面臨很多問題。下面文章結合實際情況探討邊遠山區民族小學語文教學的提升策略。
【關鍵詞】邊遠山區;小學語文;語文教學;民族小學
近年來,各地中小學高效課堂創建活動如火如荼,課堂教學效率不斷提高,推動了新課改的深入推進。但是,筆者通過參與一些山區小學語文聽評課活動,發現部分語文教師課堂教學效率依然低下,總體水平與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引起學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視。
一、對少數民族小學語文教學研究的重要性
語文這一學科的學習是由最基本的對漢字的聽說讀寫不斷深入到文章閱讀、寫作、賞析的過程。在生活當中學習語文是一個人的基本需要,人與人之間的交談、對別人所說話的理解、壓縮、轉述,這些都是需要學習語文來培養的基本能力,所以說語文是承載著語言功能的基本學科。我們都知道家貧的出路唯有讀書,要通過教育提升自己來改變未來,而邊遠貧困地區的學生要想走出深山、走出貧困,就必須重視教育,漢語是我國的官方語言,因此,讓邊遠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學好漢語,學好語文就顯得極為重要。小學一年級語文目標是教會學生基本字的拼音、讀寫,學習漢字的發音的寫法,讓學生能夠掌握一些基本漢字和說普通話的技能。但是,在少數民族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其中慣用少數民族語言成為影響教學效率和質量的最大難題。
二、邊遠山區民族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2.1教育資源的利用率低
教育資源利用率低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少數民族地區并未重視教育資源的管理工作,并沒有將其納入課程教學當中,對其利用率低下;另一方面,很多學校缺乏漢語言教材,僅僅通過課本內容進行語文教學,難以達到教學目標。
2.2課堂教學中小學語文的學科性質不強
一些任課教師過于強調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熏陶”,將“滲透”和“潛移默化”變成了“始終關注”,把語文課上成了思想品德課和科學課。在課堂上,老師關注的是“是與非”的判斷,不斷引導學生從文本中尋找教材蘊含的答案,教學內容泛化,課堂上只是渲染一遍教材,尋找一個個標準答案,回答一個個教材中蘊含的問題。反而對課文的朗讀、背誦以及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進行字詞句篇的運用訓練明顯不夠。
2.3少數民族的語言障礙
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由于沒接觸過漢語,在剛入學一年級這一階段會難以擺脫使用少數民族語言的慣性思維,而少數民族的語言又與所要學習的漢語有相當大的差異,所以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困難重重,這也就意味著語文教師也即將面臨挑戰。少數民族地區學生的語文教材是漢語教材,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的漢字讀音進行良好的教學訓練,這無疑是對教師對于拼音教學水平的一個檢驗。
三、邊遠山區民族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提升策略
3.1拓寬資源
語文教材是有限的,而語文學習的內容卻是無限的。由于篇幅的限制,課本容納的知識有一定的局限性。新課程理念下的“教材”內涵有了新的發展:它不僅包括書本、掛圖、生字卡片、圖書、報刊等“圖書教材”,也包括電影、電視、廣播、視頻等“視聽教材”,還有多媒體課件等“電子教材”與“網絡教材”……學生語文學習的資源如此豐富,這就要求教師能有意識地把目光投放到社會生活更廣闊的空間,找準切入點,補充相關知識,充盈我們的語文課堂,豐富學生見聞,提升教學效果。如在教學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青山不老》一文時,由于學生對晉西北的惡劣環境不是很了解,老師就可以播放相關的視頻材料,讓學生對老人創造綠洲的艱辛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再對比老人創造的奇跡的圖片,學生對老人綠化家園的情懷體會得更加深刻,對主題的理解也更加透徹了。
3.2因地制宜,大膽進行教學創新。
有些山區小學語文教師經常抱怨:山區學生多受地域的影響,視野不開闊、知識面窄、個性孤僻。誠然,這些都是事實,但是在新課改的今天,山區學生的課堂不再是那幾十平方米的教室,他們擁有著新型的山區大課堂,所以山區小學教師一定要轉變教學理念,仔細研究《語文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熟悉教材的內容,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將新課改的精神貫徹落實到備課、講課等一系列教學活動中。教師只有轉變了教學理念,從山區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才能有動力大膽去創新,將一些先進的教學方式、教學思路一點一滴地融入學生的學習生活,給學生多一些自由的空間,他們就會得到更加全面的發展和進步,將來也會展翅翱翔。而山區教師也會在這個實踐過程中與學生一同成長,逐漸變得成熟和充實。
3.3增加課堂趣味,提高學生興趣
眾所周知,課堂生動有趣是讓學生高效學習最強的推動力,尤其是對這些天真爛漫的小學生,他們總是對一切有趣的東西充滿了想要去一探究竟的欲望,所以,想要提高對少數民族地區小學生的教學效率和質量就必須增加課堂的趣味。提高學生興趣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在講授《我是中國人》這一課時可以采用自制的五星紅旗來問學生是否認識五星紅旗并且大聲說出來,這就能有效地活躍了課堂的氛圍,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的感情和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此外,聯系生活也是培養學生興趣的一個好方法,把所要學習的漢字在生活中找到對應,如:水、火、日、月等,不僅能更好地使學生對漢字了解,也養成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3.4打造語用環境下的教學模式
自主學習從本質上看是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即學生學習不圍繞教師的分析,而是從自身的思考中強化理解與體驗,在閱讀中體會漢語的魅力。作為教師更應該成為指導者,立足于民族教育的根本,提醒學生時刻注重漢語的學習。例如在視頻中,讓學生傾聽人物的對話與語言表達習慣,在日常教學中結合課文內容進行探究式教育。必要時可以通過合作式學習,了解語用環境,掌握如何正確地使用漢語進行表達例如在學習到一些中國的古詩時,由于詩句的表達方式和手法更注重藝術性,對數民族的學生可能難以理解,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古詩內容轉化為自身的母語,然后通過轉換的方式,通過普通話來講述詩句的內容,可以顯著提升漢語的學習效率。
3.5重視對話方式指導,促進學生對話能力的提升
首先教師應提高學生們的傾聽能力,不斷優化傾聽內容及教學方式,適當的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進行針對性傾聽練習,培養學生們的提問能力及問題意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應鼓勵、引導學生積極提問,給予學生鼓勵、信任,減少傳統課堂教學過程中害怕問題提出無意義、害怕受到同學的嘲笑等原因導致的提問不自信、對話不自信等現象;教師可以在分析、閱讀及思考課文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們的思維意識及思考能力,引導學生通過問題的提出開展相應的分析、思考、討論、表達等,促進小學語文課堂對話教學水平的提高。當然,我們在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中,要注意引導學生表達的有序性和合理性,使得對話質量得以提升。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對少數民族小學語文的教學中存在些許問題,這就要教師做好基礎拼音的教學,注重課堂的生動有趣、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突破語言限制提高學生漢語水平,從而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蘭卡格瑪,李福壽.新課程背景下少數民族地區小學語文教學問題及對策[J].西部素質教育,2016,2(7):120.
[2]湯正強.分析新課程背景下少數民族地區小學語文教學問題及對策[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版),2017(8):36.
[3]任紅娟.基于對話教學的小學語文課堂學習共同體教學模式探究[J].學周刊,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