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環
【摘 要】在我國,無論是民法中還是司法中都提及到了撤銷權這一內容,然而,針對撤銷權并沒有制定相關的法律制度和規定。在對撤銷權的各個方面進行具體的分析之后,我們會發現,在撤銷權中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和不足,因此,本文對民法中的撤銷權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究,并提出了構建撤銷權的相關對策,不斷的對撤銷權進行完善,為日后撤銷權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和促進的作用。
【關鍵詞】民法;撤銷權;檢討;構建
一、民法撤銷對象
(一)按形式劃分
按照形式對民法的撤銷對象進行劃分,可以將其分為四個種類。第一個是民法通則里的民事行為。首先,行為人在民事行為發生的時候,對行為的內容進行了扭曲,存在一定的錯誤解讀。其次,在行為被撤銷后,行為的起初動因就失去所有的效力。如果一方是在被逼迫或是被誘騙的情況之下,違背自身的真實意愿簽訂了撤銷合同,那么就會導致喪失撤銷的公平性和公正性,這個時候,受害方可以對人民法院進行申訴,提出撤銷、變更的合理請求。第二,要約。在合同的內容中提到了,要約是可以撤銷的。如果要對要約進行撤銷,納悶一定要在發起承諾通知的前期就將通知送達。第三點是遺囑。對于遺囑也可以進行撤銷和更改。第四點是合同。根據《合同法》中的規定,有以下幾種情況發生的時候,可以對合同進行更改或撤銷。首先,合同是在一個嚴重的誤解情況之下而簽訂的;其次,簽訂的合同已經完全喪失了公平性。如果發生了以下幾種情況,那么將會喪失撤銷的權利:(1)如果當事人知情,同時沒有在一年的時間里對撤銷的權利進行行使,撤銷權自動解除;(2)當事人在明確了撤銷權之后主動放棄撤銷的權利。
(二)按法律劃分
按照法律來對撤銷對象進行劃分,可以主要分為三種,第一種是行為人本人自身的行為。第二種是他人的行為。他人行為說的是債權人在無償的情況下,對自身的財產進行轉讓,或者對到期的債權選擇放,此時,會對債權人本身產生傷害作用,受讓人如果明確了這種情況,可以對法院進行申訴,申訴撤銷債務人的行為,同時,由債務人來承擔申訴期間的全部開銷。第三種是在行為人和其他人之間簽訂的合同關系。
(三)按行為效力劃分
對于所具有的行為效力來說,可以將撤銷的對象劃分為兩個方面,其中一個方面是不劇本民事效力的行為,在《合同法》中對這種行為有所提及,指的是財產之間的撤銷,在財產轉移之前,受讓人和贈與人之間都有撤銷的權利。然而,如果財產涉及到了扶貧和救災等社會公益性的活動,應該對其進行公證,將其定義為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財產,那么就不再適用前者的撤銷規定。第二種是具有民事效力的行為。在具有民事效力的行為中也可以將其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是行為沒有生效。例如,有些行為由于一時表達不到位,而對其真實性產生了影響,或是對于行為的善意程度,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第二種是行為已經生效,也就是說正與行動已經完成。然而受贈人如果存在以下的幾種情況,可以撤銷贈與。第一,和贈與人由直接親屬關系的人受到了受贈人的嚴重侵害;第二,在贈與人和受贈人之間存在義務,有撫養的關系,然而卻沒履行相應的義務;第三,沒有嚴格的履行合同中的義務約定。贈與人應該在知道撤銷原因的當天起的一年之內的時間里行使自身撤銷的權利。
二、民法撤銷權的檢討
(一)撤回權和撤銷權沒有明確的區分
從民法來看,在本質上存在著明顯的不同,已經生效的民事行為才存在撤銷的權利,而沒有生效的民事行為才能撤回,一旦生效,就不能撤回,只能撤銷。在我國的民法里,二者之間的概念經常混淆不清,撤回權會當撤銷權來使用,有兩個地方出現了明顯的混淆。首先,合同不具效力的時候,撤回和撤銷二者定義混淆不清,撤銷被定義為了撤回。如果合同沒有開始實際的履行,就沒有產生法律的效力,也就不能使用撤銷的權利。其次,就遺囑而言,對于遺囑的撤回權被定義為了撤銷權,進行遺囑工作的時候,必須按照法律的流程,然而必須要等立遺囑人死亡之后才可以生效,對于并未具有法律效益的遺囑,不存在撤銷權,只能選擇撤回,而在《繼承法》里多次提到的撤銷和撤回,也是撤銷和撤回兩者概念混淆不清所產生的結果。
(二)撤銷權設計機構不完整
在撤銷人、第三方人以及維護撤銷的相對人,三者之間,他們存在著明顯的利益均衡的關系,為了保護交易的安全進行,以及維護司法秩序的穩定,每個國家都對撤銷權進行了排異的工作。然而,在我國對于撤銷權進行排異的期間,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問題和不足。首先,對于排異的時間,不能夠進行統一的規定,時間的周期具有很大的差別;其次,如果合同是被迫的情況下簽署的,那么排異的規定的計算時間長度不具有科學性,對于知道撤銷權利這種計算的形式,就不會產生適用性,如果排異期間,脅迫人處于被逼迫的不利條件下,對于自身的合法權益就很難維護,對于受害人來說存在著十分的不公平情況,也達不到撤銷權所起到的維護目的。針對這種特殊的情況,我國的法律應該進行明確的規定,應該規定排異的時間,規定排異的情況,要確保脅迫人是處于自愿的狀況下,才可以計算排異的時間和周期。最后,對于撤銷期間的贈與法律規定也不是十分的健全,不同的人行使贈與的權利,排異的周期也有所不同,而且也沒有充足的依據,需要視具體情況來分析,而且在民法中集體成員的撤銷權的排異,也沒有作出明確的規定,需要對其進行進一步的補充和規范。
三、撤銷權的構建
(一)明確規定撤銷權的法律
給予撤銷權的原因法律的支持和保護,撤銷具有一定的法律基礎,要明確具體的原因,無論什么原因,都應該進行細致和具體的明確,落實之后,要保證無論何種原因,何種情況,當事人都擁有撤銷的權利,為權利提供法律的依據,不斷的對法律進行完善,從根本上維護權利人的合法權利。同時,撤銷的對象已經具有了法律的效益,撤銷權和效力之間,所具有的追認權關系所產生的效果應該是相反的。
(二)科學規范撤銷權排異期間
應該對民法中存在著不科學的地方進行整改,針對不同的情況,應該對它的排異期間進行明確的規定,并且還應該規定排異期間的長短,對排異期間的工作以及時間進行統一的規定,從根本上消除法律中的不確定狀態,從而為社會的安定提供一個可靠的保障。
四、總結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民法中的撤銷權對于人們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來說,具有重大的意義,所以說,我國的政府部門應該不斷的對法律和法規進行完善處理,對撤銷權賦予法律的基礎和支持,在排異期間能夠保障撤銷權的規范使用,從而保障我國的公民可以通過法律的途徑來維護自身的權益。
【參考文獻】
[1]賓文高.淺析債權人的撤銷權制度[J].商業時代,2011(07):66-67.
[2]曾璇.論債權人撤銷權制度的完善[D].湖南大學,2011.
[3]杜江涌,胡蘭.論撤銷權制度在遺產之債中的應用[J].生產力研究,2010(10):134-136.
[4]李錫鶴.論民法撤銷權[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2(02):27-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