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淑玲
【摘 要】藤縣牛歌戲是廣西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是廣西梧州市級及廣西區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牛作為藤縣本土的一種傳統文化娛樂方式,牛歌戲對當地人民文化生活意義重大,但近年來卻面臨著諸多發展困境,生存發展岌岌可危。文化是民族之魂,傳承與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本文在實地調研基礎上,對牛歌戲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并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這一視角探討牛歌戲的發展路徑,旨在為傳承和保護牛歌戲提供力所能及的思考和建議,呼吁更多青年學子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來。
【關鍵詞】藤縣牛歌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
一、藤縣牛歌戲的基本情況
牛歌戲,是發源于廣西藤縣,流行于嶺南兩廣地區的著名劇種,具有濃烈的的地方特色。牛歌戲由民間舞春牛、祈豐年、元宵歌發展而來 ,清同治縣志記,光緒年間,約1875年,在藤縣金雞鎮安村“兆豐年”龍會演出《亞賴賣豬》,始稱“牛歌戲”,成立“兆豐年”戲班。同期,嶺景鄉篁村成立“同慶堂”戲班,其后,金雞、嶺景、象棋、天平、新慶等鄉鎮先后成立了牛歌戲班,牛歌戲開始興盛。爾后七十年是牛歌戲發展的繁榮時期,在這一時期,演出眾多,交流廣泛,風氣甚盛,十分活躍,牛歌戲成為藤縣周邊地區膾炙人口的民間藝術,成為農民的精神生活與藝術享受的主要形式。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經濟飛速發展,尤其藤縣毗鄰廣東省,經濟特區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機遇,吸引了大批農村中的青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加上電視的普及、VCD進入農村家庭,文化娛樂方式的多樣性發展,牛歌劇隊面臨后繼無人的境地,漸漸走向衰落。
牛歌戲帶有強烈的民間性特征,有獨特的、與眾不同的藝術個性與藝術形式。牛歌戲以當地方言為唱詞,言語通俗易懂,形象蘊藉生動,詼諧風趣。有不同角色的特定臉譜和扮相,分生、旦、凈、丑四大行當,各角色有固定的臺步、動作等表演形式;劇目內容多是民間傳說,或是歷史人物的先進事跡,皆是在當地,特別是在農村地區群眾喜聞樂見的傳統故事,蘊含深刻的社會倫理;有唱詞和特定音樂結構,唱詞文雅,聲腔以牛歌腔為主,曲調以宮、微、羽調式為主,偶用商調式,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牛歌戲表演的特色主要表現在唱、念、做三個方面:唱以《牛歌調》為主,無管弦伴奏,以鑼鼓過門,通過唱腔的語氣偏重來區分角色;念將藤縣白話作為道白,運用有地方特色的俗語;做則吸納粵劇表演身段,重美感。
牛歌戲在藤縣、平南、容縣等區域文化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說是廣西的“區粹”。牛歌戲于1986年被編入《中國戲曲志·廣西卷》,正式被認定為廣西的地方劇種之一,于2008年入選第二批廣西壯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藤縣牛歌戲發展的困境
牛歌戲作為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統,深受百姓的喜愛,有深厚的群眾基礎,代表著藤縣的地方文化和地方傳統,是藤縣甚至周邊地區文化的中流砥柱。自2008年牛歌戲入選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后,牛歌戲的傳承和保護成為一種“官方”工作,政府和傳承人共同擔任著保護者與發展者的角色。但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和外來文化的沖擊,牛歌戲仍然陷入了發展危機,一系列問題開始暴露出來。
將藤縣牛歌戲發展面臨的難題大致總結為幾個方面:
1.政府缺少資金投入,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藤縣政府負責組織管理牛歌戲隊及相關研究工作,針對牛歌戲保護的主要活動是“文化下鄉”活動,舉辦全縣的牛歌戲“戲迷過把癮”展演。即便如此,對牛歌戲的傳承及發展仍然收效甚微。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牛歌戲的專項保護經費,鄉鎮戲隊自費排練、演出,報酬也少,導致演員不穩定、演出設備簡陋、演員培訓不足等問題,各鄉鎮劇隊想要自發通過其他方式發展牛歌戲更是難上加難。
2.演員斷層、老齡化。隨著經濟發展,農村青年外流嚴重,加上現代文化沖擊、娛樂方式的轉變、新興媒體的發展和普及,愿意學習牛歌戲的年輕人極少,即使有愿意學習的,也因為收入微薄無法支撐家庭生活而慢慢放棄,因此牛歌戲演員大多年紀較大,缺乏年輕的牛歌戲演員。
3.沒有專職演員,表演水平不高。演員往往是在家務農,表演牛歌戲只是兼職,出于熱愛開始學習并表演牛歌戲,農忙時就沒有時間培訓學習。或者外出務工返鄉時跟隨劇隊學習表演,因此劇隊演員不穩定,沒有過多時間深入學習牛歌戲提高表演水平。
4.傳播方式單一、原始。現在這個大數據時代,現代媒體更新速度快,日新月異。反觀牛歌戲,仍多在節慶、嫁娶和做壽等時演出,雖然近年來也有一些牛歌劇隊進行拍攝制作成光盤出售,但仍缺乏現代化的發展途徑,使牛歌戲受眾范圍始終局限于藤縣及周邊地區,影響范圍小。
三、藤縣牛歌戲發展路徑探析
藤縣牛歌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保護的核心是傳統技藝的繼承與創新問題,一方面需要繼承過去的精華和經驗;另一方面需要根據現實情況,明確發展定位,尋求創新之路。2005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意見》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主體,主要包括政府和傳承人。在兩個主體之間如何溝通協調并采取行之有效的發展措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筆者在藤縣牛歌戲傳承與保護的問題上,主要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這一視角,以保護主體為方向,對藤縣牛歌戲發展路徑進行探析。
1.政府應積極制定相關政策,貫穿“人”與“項目”,為牛歌戲保護優化政策環境,提供制度保障。
在區域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重視并加大文化軟實力建設是地區搶占發展先機的重中之重。而區域民俗是地方文化軟實力提升的重要依托,藤縣有包括藤縣牛歌戲在內的3項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深厚的文化資源,藤縣政府應當重視傳統民俗文化的發展和保護,加強文化建設,提升文化軟實力。
(1)設立專項資金。資金問題是藤縣牛歌戲面臨的首要問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政府應當充分利用非遺文化資源優勢,加大文化資金投入,增加公眾參與渠道,使資金的來源和用處都得到有效監督,“好鋼用在刀刃上”,讓保護與傳承牛歌戲的各類合理的活動不會因為經費問題而夭折于萌芽之中。
(2)重視人才培養。政府需要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創造良性的文化生態吸引和培養人才;還應提供人才的發展平臺,給他們穩定而活躍的發展環境。例如縣文化館可鼓勵人們學習牛歌戲,招聘優秀牛歌戲演員組建專職牛歌戲班,,充分發揮傳承人的作用,積極培養和擴大傳承人群,進行專業的表演培訓,提升牛歌戲演員的表演水平。
(3)開展文化研究,積極與地方高校展開合作。政府應當認識到社會力量在非遺保護與傳承中的重要性,地方性高校擁有雄厚的教育資源和大批的人才,在地區文化研究中貢獻了重要力量。應當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專家的力量,一方面通過高校專家學子文化研究為保護工作提供理論基礎,與實際經驗相結合,制定適合當地情況的保護和發展機制;另一方面,吸引青年學子學習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鼓勵他們加入到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工作中來,擴大牛歌戲保護人群。
(4)鼓勵牛歌戲及本縣其他非遺項目轉型。政府應注重將傳統牛歌戲發展產業化,鼓勵牛歌戲等非遺項目對原有技藝進行創新性研發,抓住互聯網、新媒體等發展機遇,采用“互聯網+牛歌戲”模式,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平臺,擴大牛歌戲等非遺項目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在“一帶一路”新形勢下,廣西有著巨大的戰略優勢,伴隨著巨大的機遇和挑戰,政府應當抓住良機,重視將牛歌戲等地方非遺這一文化元素融入當地旅游開發中,提升當地文化旅游吸引力。
(5)創建良性文化環境,吸引社會資源參與保護。當今社會風氣輕浮,泛娛樂化趨勢嚴重,功利性思維比較普遍,政府的政策對文化建設至關重要。政府可以協調各政府部門和社會各方力量,通過一系列的激勵政策,吸引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參與到保護牛歌戲的工作中來,各方合作,形成合力。
2.傳承人要履行個人責任,積極傳承,謀求創新。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活態”文化,與物質文化的根本區別在于其具有非物質性、活態性。非物質文化遺以“人”為載體,是要活態傳承、活態發展,強調掌握非遺技藝的人的重要性,更體現為對傳承人的保護。傳承人是非遺的文化主體,只有傳承人的實踐才能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性,正是傳承人的存在和發展,才能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擁有鮮活而恒久的生命力。
(1)提升自身牛歌戲表演水平,創造經典作品。目前的牛歌劇本情節模式固定,內容也比較老舊,題材缺乏新意。因此,傳承人更應當加深對牛歌戲的研究,提高自身表演水平,創作出更具藝術價值的經典作品,才能增加牛歌戲的吸引力,擴大受眾,為牛歌戲發展增添活力。
(2)重視培養下一代傳承人。所謂傳承,即承歷史之精華,傳乎未來光大。當今社會急功近利心理嚴重,浮躁的人越來越多,師承這一傳承方式愈發困難,需要面臨巨大的經濟壓力和半途而廢的風險。由于目前牛歌戲的傳承方式主要是培訓式,這種模式有規模大、集中性強等優點,傳承人亦可將兩種方式結合起來,優中擇優。
3.政府與傳承人要加強聯系,相互協調,共同保護。
在傳統文化難以發展的今天,行政力量的介入是文化得以生存的必要條件。政府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起主導作用,調查中我們發現,往往政府與傳承人之間關系封閉、溝通不暢會讓非遺發展陷入“自生自滅”的無力狀態,一方面傳承人的訴求得不到滿足,發展想法難以實現,另一方面政府又無法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因此,政府應當明確文化建設的職責,傳承人也要時刻關心牛歌戲的現狀,雙方相互協調,別讓任何一方在保護牛歌戲的道路上踽踽獨行,共同承擔起傳承與保護牛歌戲的重任。
在當今普遍城市化、工業化、現代化、市場化、娛樂化的情況下,如何合理的繼承和保護藤縣牛歌戲這樣的地方傳統文化,并進一步開發利用,讓這些燦爛而寶貴的傳統在這個新的時代以一種更加健康的姿態活下去,值得我們深思。
【參考文獻】
[1]藤縣在線網:《藤縣牛歌戲》,2013. http://www.tengxian.ccoo.cn
[2]中國戲曲志編撰委員會:《中國戲曲志廣西卷》[M]文化藝術出版社,1986年版
[3]李燕霞:《馬四:牛歌人生》[J],《廣西城鎮建設》,2013年2期
[4]黃懿:《廣西藤縣非遺“牛歌戲”的現狀分析與保護對策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4年第S1期
[5]單麗瓊、劉昭:《新形勢下政府在“非遺”保護中的職能作用探究》[J],中國市場,2016年第24期
[6]苑利:《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保護之憂》[J],探索與爭鳴,2007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