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摘 要】21世紀是“終身教育”的社會,高校的體育教學改革要更新教學觀念,以全民健身計劃為依據,建立新型的高校體育教學模式,注重完善課程的評價體系,體現以人為本精神。
【關鍵詞】高校;體育教學;終身體育;改革
在強化素質教育的推動下,學校體育教學指導思想從“增強體質”到“健康第一”和“終身體育”的根本性轉變,這對我國學校體育的改革與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健康第一”和“終身體育”的指導思想已成為當前我國學校體育的主導潮流。長期以來,我國的高校體育教學,一直以技術教學、技能培養為主導內容,因而注重運動教育、技能教育,這已不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通過體育教學改革使得在推行“健康第一”和“終身體育”的指導思想的前提下,以培養適應現代化建設人才,是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面臨的一個難題。
一、高校體育教育改革現狀
(一)高校體育教育改革歷程取得的成果
縱觀高校體育教育改革歷程,從注重“三基”教育到素質教育到目前的體育與健康教育,在思想理念,方法手段和實踐上都有了較大的進步。體育課程項目多樣化,課程教學項目由單一性向多樣性轉變,體育教學理念不斷提高,轉變傳統的“填鴨式、灌輸式”教學模式,積極應用一些新的教學模式和方法。課程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備受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得到充分肯定,隨著“以人為本”理念的提出,課程教學中學生由過去被動接受的客體變成了主動汲取的主體,自主選擇項目、任課教師、上課時間,使學生學得更加生動活潑。課外體育活動得到重視,各級體育主管部門也在總結經驗制定、完善高校體育教育法規政策。
(二)高校體育教育改革存在的問題
高校體育教材的創編缺乏實用性和時代性,教學改革的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缺乏整體性,改革在經歷了“競技體育”、“素質教育”、“快樂體育”、“健康體育”等教育觀念的發展進程或各種教育觀念共存的時期。高校體育教學實踐的整體而言,遠未有重大突破。還沒有一個比較完整的教學體系和理論模式,沒有形成一個新型的教學過程,對教學效果的評價也沒有一個公認的、清晰的標準;缺乏現代教育理論思想指導教學,課堂教學目標過多,缺乏連續性追求上課期間短期效應,忽視與社會體育、終身體育的銜接;片面強調統一、共性、服從、規律;而排斥多樣性、個性、選擇性、主動性;片面強調體質教育,認為體育教學就是鍛煉身體,缺乏科學的評價標準和考試制度。教師的主觀能力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和調動,教師的交流,培訓得不到重視,使得體育教育思想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無法適應現代教育的要求。
二、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對策
(一)更新體育教學思想觀念
根據素質教育的精神和當代體育教學改革的理念,對當前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中應確立的幾個基本觀念進行分析認為:注重學生主體性的充分發揮,注重體育學習全體性的體現,注重體育教學的認知性學習,注重學生體育學習的良性情感體驗,注重學生的社會性發展,注重體育教學方法的整體性效應。這些基本思想觀念的誕生,為深化當前的體育教學改革提供了保障,在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中應跨越“重運動技術、輕身心健康”這一道門檻,用“健康第一”和“終身體育”的指導思想重新認識體育學科,確立體育教學嶄新的觀念。其次對體育教學的實質進行分類,以體育活動為主要手段,以增進學生身心健康為主要目的,構成全新的體育教學基本框架。
(二)融入新興體育項目,豐富高校體育教學內容
高校體育教學內容必須打破傳統的以競技體育項目為主的教學模式,去掉那些對身體素質要求較高,技術較難掌握,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的教學內容,增加學生既感興趣,又能發展能力,練習難度不大,容易開展并適合大眾參與的且可以運用到將來就業當中去的、鍛煉價值較高的體育項目,如:健美操、體育舞蹈、太極拳、太極球、網球等。
(三)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觀念,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傳統教學思想認為教師是教學的中心,而體育課教學改革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體育理論知識與運動技能,使學生具有良好的體魄和終身體育的意識。從這個意義上講,在教學改革中應該特別強調體現學生的主體性,確定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體育教學改革必須正確處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與發揮教師主觀能動性的關系,在強調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時候,不削弱教師的主觀能動作用。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程度取決于教師的主觀能動作用發揮程度。教師只有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才能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明顯的體現。
(四)延長體育課開課時間
目前高等院校的體育課安排在一、二學年,每周只有2課時,這與終身體育理念要求下的體育教學極不相符。調查資料證明,學生在停止體育必修課后,大多數學生的體能日益下降。因此,無論是從保證學生的培養質量上還是從增強學生體質健康上考慮,都要求高等院校應按照《綱要》的要求開設3年級以上學生的體育選修課,適當增加體育課課時數,這對培養學生經常從事體育鍛煉的習慣,對終身體育目標的實現,對保證《標準》的實施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持續發展是十分必要的。
(五)加強師資培訓,提高體育教師的業務水平
體育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體育教學改革和終身體育的實施。為了適應終身體育的要求,體育教師必須從“專業型”向“全能型”轉變、從“技能型”向“智能型”轉變。因此,高等院校要加強體育教師的師資隊伍建設,為教師提供必要的學習、進修、交流的條件,加強體育教學研究,不斷吸收本學科研究的新成果,努力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同時加強教師的思想修養,樹立敬業精神,增強事業心和責任感,為終身體育的實現奠定良好的基礎。
(六)積極開設課外體育活動和多種形式的體育俱樂部
高校要實現學生終身體育教育的目的,僅僅靠1- 2周次體育課是遠遠不夠的,然而,過多地增加課時顯然不現實,高校應把課外體育活動俱樂部作為學校體育的一項重要工作認真對待。課外體育俱樂部應成為體育課的繼續和延伸,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體育健身、運動競賽、體育知識講座、體育文化生活等活動,有利于學生根據自己的身心特點充分、自主、自由地選擇體育鍛煉項目、內容、手段和方法,獨立地制定鍛煉計劃,將體育教學中學到的專項技術和鍛煉方法更好地運用到從事體育鍛煉的實踐中,這不僅能進一步激發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自覺性、主動性和積極性,極大地提高學生的運動健身熱情,而且能提高學生體育鍛煉的興趣和愛好,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使學生學會鍛煉,學會做人,學會健康生活。
三、總結
我國普通高校體育教育的改革首先是體育教育觀念的轉變。順應時代對未來建設人才的要求,調整高校體育教育的目標、培養當代大學生的健康意識和養成其終身體育的習慣,是普通高校體育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和首要任務。體育課程改革應根據新時期普通高校體育的培養目標合理設置課程內容及內容比重,以使大學生在身心得到健康而全面發展的同時,掌握一定的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提高他們科學地進行自我體育鍛煉的操作能力。在體育教學的實踐中,體育教學方法的設計與運用應在大學生進行體育學習活動的主動參與性、娛樂性和完成具有一定負荷量度的身體練習后的滿足與愉悅性等方面下工夫,以激發他們熱愛體育運動,積極、自覺地進行體育鍛煉的熱情,保持健康體能、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等體育教育目標的實現便成為一種必然。
【參考文獻】
[1]胡春雷.從體育轉型看高校體育教學的現狀與改革[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 2000(4).
[2]胡小明.新世紀體育的走向[J].體育與科學,2001(4).
[3]劉春燕.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的理論與實踐[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6(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