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水平得到明顯提升。但由于各地區經濟基礎不同,發展建設程度存在差異,城鄉貧富差距仍較為明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于農村脫貧,加強農村扶貧,落實精準扶貧戰略具有重要意義。而基層黨組織是扶貧政策實施的重要力量,影響精準扶貧效果,關乎脫貧工作進程。但大部分貧困農村黨組織執政能力薄弱,推進扶貧工作中存在諸多問題。若想強化精準扶貧效果,應加強貧困農村黨組織執政能力建設。本文將針對精準扶貧戰略下貧困農村黨組織執政能力建設展開探討。
關鍵詞 黨組織 貧困農村 精準扶貧 執政能力 黨建工作
基金項目:2017年度全國人文社會科學課題,項目編號:17BJR01060。
作者簡介:劉家林,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中圖分類號:D632.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2.308
中國已成為世界大國,但卻算不上強國,貧困人口仍占用較大比例,城鄉貧富差距明顯。為縮小貧富差距,促進小康社會建設,習近平提出“精準扶貧”思想。2014年,中辦為推動“精準扶貧”思想落實,詳細規劃精準扶貧工作模式,黨建助推精準扶貧,成為農村黨組織工作重點。農村黨組織最了解農村實際情況,知道貧困根源,對精準扶貧工作實施發揮著關鍵作用。因此,為促進精準扶貧工作順利開展,應加強貧困農村黨組織執政能力建設,從根本上解決貧困農村黨組織執政中存在的問題,為扶貧工作開展奠定基礎。
一、精準扶貧戰略意義
進入21世紀,中國整體經濟水平迅速提升,逐步從農業經濟走向工業經濟。但實際上,由于各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生產要素投入落差較大,部分農村地區仍處于貧困狀態,區域經濟發展緩慢,貧困人口比例大。根據世界銀行發布的報告顯示,中國仍有2.54億人未實現脫貧,遠遠高出我國估計的1500萬貧困人口 。顯然我國距離實現小康社會仍有一定距離,貧富差距過大不僅會阻礙經濟可持續發展,更會帶來社會不安全因素,影響社會穩定。因此,為減少貧困人口,加強經濟建設,我國多次實施扶貧政策。但以往扶貧工作模式下,始終無法獲得預期扶貧效益。為落實扶貧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扶貧問題發表講話,指出“扶貧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準扶貧,切勿只喊口號,而不辦實事”,提出“精準扶貧”重要思想 。精準扶貧模式能有效解決以往扶貧模式中,扶貧對象瞄準有效性低、資金利用率差等一系列問題,誰貧困就扶持誰,扶貧有效性更高,效果更好。
二、貧困農村黨組織執政能力建設對精準扶貧的作用
俗話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貧困農村脫貧,離不開黨組織帶動。基層黨組織在精準扶貧工作中,發揮著帶頭作用。精準扶貧工作模式實施了干部幫扶策略,通過發揮黨組織執政能力、帶動作用、號召力,推進扶貧工作,利用基層黨員干部精準識別扶貧對象,誰貧困就扶持誰,轉變了以往扶貧模式。這些貧困農村黨組織成員是貧困農村基層工作開展的基礎,是國家政策實施和宣傳的核心力量,長期工作在基層 。因此,對當地經濟發展建設中的問題,農村實際情況都有所了解和認識,知道解決什么樣的問題,才能實現農村的真正脫貧致富,無疑是推進精準扶貧工作的關鍵要素 。但當前部分貧困地區對基層黨組織建設缺乏重視,執政能力建設與推進精準扶貧工作中存在諸多問題,導致很多時候不能獲得預期扶貧效益。加強基層當組織執政能力建設,能彌補傳統扶貧工作模式缺陷,強化扶貧有效性和實效性。因此,為強化精準扶貧戰略效果,促進脫貧致富,應加強貧困農村黨組織執政能力建設,積極發揮黨組織優勢,助推貧困農村精準扶貧戰略實施。
三、精準扶貧戰略下貧困農村黨組織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通過前文分析可知道,農村黨組織是推進精準扶貧戰略工作的核心力量,其執政能力關乎扶貧效果,影響精準扶貧戰略實施成敗。但當前大部分貧困農村黨組織執政能力建設及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中存在問題。若想有效解決問題就要了解問題,有必要對相關問題進行探討。因此,下面通過幾點分析精準扶貧戰略下貧困農村黨組織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組織結構失衡
根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目前大部分貧困農村黨組織,組織結構存在失衡問題,黨員干部普遍文化程度相對較低,相關工作能力有待提升,且年齡層偏大。這些黨員干部由于缺乏相關知識基礎,工作思想陳舊,實際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中難以有效發揮帶頭作用 。且由于年齡層偏大,工作開展中時常力不從心,諸多工作難以順利推進,導致基層黨組織執政能力不足,組織優勢得不到有效發揮,不能為精準扶貧戰略實施提供人才基礎。
(二)工作模式陳舊
就目前來看,貧困農村黨組織工作模式仍處于傳統模式,工作思想相對落后,沒有正確認識基層黨組織職能和作用,不能發揮基層黨組織優勢,很多時候全憑經驗主義、個人主義展開工作。在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中,沒有與國內經濟發展實際情況相結合,更缺少對區域經濟狀態與發展的考慮,造成精準扶貧實效性和有效性差,仍沿襲傳統扶貧思路,缺乏技術幫扶和建設幫扶,治標不治本,光“扶”,不發展,無法從根源實現脫貧致富。
(三)缺乏與群眾的互動
雖貧困農村黨組織扎根基層,長期工作于基層。但實際上在工作開展中,很少與群眾建立互動,缺乏與群眾的聯系,沒有真正站在群眾角度考慮問題,造成群眾基礎薄弱。而精準扶貧戰略的實施在于精準識別,缺乏與群眾的互動便難以有效識別貧困對象,更不能實施有針對性的扶貧策略。顯然并不利于精準扶貧戰略的實施,難以保障精準扶貧實效性。
四、精準扶貧戰略下貧困農村黨組織執政能力建設策略
從前文可知道,當前貧困農村黨組織執政中存在諸多問題,并不利于精準扶貧戰略的實施。基層黨組織長期活躍于工作一線,其執政能力關乎扶貧效果,影響貧困農村建設,強化貧困農村黨組織執政能力建設勢在必行。因此,有必要針對當前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采取有效改善措施,從而提升黨組織執政能力,逐步推進精準扶貧工作。下面本文通過幾點探討精準扶貧戰略下貧困農村黨組織執政能力建設策略:
(一)優化組織結構
高質量工作的開展,離不開高素質人才的支持。從前文分析可知道,貧困農村黨組織存在嚴重的組織結構失衡問題。以宿豫區新莊鎮前進村為例,全村2845戶,共有黨員100名,村支兩委7人,組長9人 。最年輕村干部年齡也已達到46歲,黨員平均年齡50歲以上,基層干部平均年齡60歲以上,老齡化現象嚴重,且普遍文化水平低,導致工作局限性大。因此,為強化貧困農村黨組織的執政能力,應先優化組織結構,積極吸收有知識、有文化的青年黨員,引進新型專業人才,將青年黨員知識優勢與老黨員工作經驗優勢相結合,從而促進精準扶貧工作的有效開展。另一方面,應加強現有黨員干部再教育,提升基層黨員知識文化水平,以及工作統籌謀劃能力,為精準扶貧工作開展奠定人才基礎。
(二)轉變工作方式
當前社會環境、經濟環境已發生變化,傳統工作模式顯然已難以獲得理想效益。黨建工作要有新思路、新目標、新措施,應轉變扶貧工作思想和工作方式,解決脫貧實際問題。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單一幫扶無法實現脫貧,更不是長遠辦法。若想實現從根源上脫貧,就應加強技術幫扶 。只有通過技術幫扶,讓貧困農戶掌握技術,才能真正脫貧。在具體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中,應積極組織貧困戶進行技術學習,展開實用技術培訓,聯系相關農業技術人員進行下鄉技術指導,發動當地種養殖大戶進行結對幫扶,通過大戶的帶動作用,使貧困戶掌握相應種養殖技術。另一方面,為強化貧困地區發展自我能力,促進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不僅要從個人角度展開技術幫扶,更要從區域經濟全局角度展開金融幫扶,通過金融幫扶建設大規模農業投資項目,解決當地經濟發展中資金基礎薄弱、基礎設施建設緩慢的實際問題。因此,貧困農村黨組織建設中,應加強外聯建設,主動拉資金,基于當地農業資源優勢,建設相關產業。例如:建設養殖基地、特色種植基地等,構建“公司+基地+農戶”的扶貧產業模式,使貧困地區獲得持續發展能力,彌補扶貧局限。顯然金融幫扶對區域經濟建設促進作用更大,能為農戶提供更多致富機會,更能進一步解決當地基礎建設緩慢問題,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進程。如,惠州市安墩鎮,便通過金融幫扶建設了八個產業項目,九個養殖基地,一萬畝特色種植,扶持一千四百多戶養殖戶,不僅實現了貧困戶脫貧,更帶動了區域經濟,當地農戶整體收入都得到了提升。
(三)加強群眾聯系
基層黨組織是黨與群眾的紐帶,承擔著落實精準扶貧戰略的職責,所以要面對群眾展開工作,以群眾角度考慮問題,加強與群眾的聯系,按“執政為民”的要求,把黨的政策更好的傳達給群眾,妥善解決黨建工作與扶貧工作中的矛盾問題,切實帶領群眾致富。例如,在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中,為更好識別貧困對象,可建立貧困群眾評議制度,讓村民們了解和參與到貧困戶認定操作流程,組織村民進行會議比選貧困戶,通過群眾參與強化貧困識別精確性。具體來說,可根據精準扶貧制度,讓村民填寫申請表,對參選戶進行公示,讓村民集體進行篩選和投票。在篩選后組織村民代表召開會議,最終結合村民建議與會議結果認定貧困戶,并對認定結果進行公示,確保貧困戶認定公平性,提升扶貧透明度 。貧困戶比選后,扶貧實際工作開展中更要與群眾保持有效溝通,做好實地走訪工作,多考慮群眾建議,結合貧困對象特點細化幫扶措施,擬定具有針對性的脫貧方案,正確把握“精”和“準”兩個字,幫扶真正有需要的村民,確保精準扶貧實效性和有效性。
五、結語
貧困農村黨組織執政能力關乎精準扶貧戰略實施效果,影響基層工作的開展。但通過正文分析可知道,目前大部分貧困農村黨組織建設中存在問題,組織優勢得不到有效發揮,難以為精準扶貧戰略實施提供支持。因此,為落實精準扶貧戰略,促進貧困戶脫貧。應針對實際情況,強化執政能力,優化組織結構,轉變工作方式,加強與群眾的聯系。
注釋:
宮留記.政府主導下市場化扶貧機制的構建與創新模式研究——基于精準扶貧視角.中國軟科學.2016(5).154-162.
趙曉峰、邢成舉.農民合作社與精準扶貧協同發展機制構建: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農業經濟問題.2016,37(4).23-29+110.
翁伯琦、黃穎、王義祥、仇秀麗.以科技興農推動精準扶貧戰略實施的對策思考——以福建省建寧縣為例.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25(S2).166-169.
吳曉燕、趙普兵.農村精準扶貧中的協商:內容與機制——基于四川省南部縣A村的觀察.社會主義研究.2015(6).102-110.
李鵾.農村精準扶貧:理論意蘊、實踐路徑與經驗探尋——以湖北恩施龍鳳鎮扶貧實踐為例.理論導刊.2016(6).59-62.
葛志軍、邢成舉.精準扶貧:內涵、實踐困境及其原因闡釋——基于寧夏銀川兩個村莊的調查.貴州社會科學.2016(5).157-163.
李鵾、葉興建.農村精準扶貧:理論基礎與實踐情勢探析——兼論復合型扶貧治理體系的建構.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16(2).26-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