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民超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的語言影響著學生的發展。同時,教師的教學水平與風格也會從語言的運用中體現。而當前小學語文課堂中,有些教師由于用語不準確,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學生的發展。因此為了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從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的重要性著手,提出了小學語文教師語言的有效運用策略,希望能從根本上提升小學生的語文成績。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言特點;運用
我們從小就接受語言的鍛煉,通過語言實現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所以語文教學的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讓學生從小就能明白語言是未來學習、工作的重要工具。但是小學生與初中生相比,特別是中低年級的學生,其思維能力相對較弱,抽象思維未發育成熟,對形象話語敏感。所以教師對學生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學語言的意義重大。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學語言的重要性
伴隨時代的不斷發展,當前小學語文教材極為豐富,所包含的知識內容也非常多。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是否能掌握準確的知識及表達能力在教學中所占據的地位極為重要。
小學語文教學內容包括了故事、詩歌、寓言等,很多教學內容都可以進一步挖掘深入。對小學生而言,如果未能得到教師正確的引導與幫助,有時在閱讀文章時會產生“偏差”、歧義,甚至是誤解,無法讀懂文章的內涵。因此教師在教學中特別要注意語言的運用,用合理、科學、生動的語言進行教學,提升教學效率與質量,有利于學生理解教學內容,提升學生對語言的運用能力。
二、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的有效運用
1.合理運用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一個教師如果想不斷提升學生對語文的興趣及語言的運用能力,在教學中首先要注意所使用的教學語言一定要具有合理性,與生活有機結合,讓學生可以聯系現實生活,從生活中聯想課文內容,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同時還要和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有機結合,在表達時選擇最準確的語言進行教學。
所以,這就要求教師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學知識,站在小學生所思考的角度考慮問題,用他們最容易接受的表達方式和嚴謹的語言開展教學,讓小學生可以發展其抽象思維。
例如,在學習《和時間賽跑》一課。從科學的角度分析,我們與時間無法賽跑。這里所說的“賽跑”是抽象的,不能理解成是實際意義的跑步,而是節約時間、節省時間。為了避免理論性錯誤的發生,教師在教學時一定要將此點內容作為教學重點,在教學中將“賽跑”突出,讓學生在有效教學時間內能收獲更多的知識。
2.生動運用
生動性指的是語言要具有生動、活力、形象的作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語言更是要生動形象,這與小學語文教材的特點相符合,也符合小學生形象思維發展的特點。
當前,語文教材中生動的、發人深省的作品很多。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需要用最為生動的語言讓學生融入文章里,讓學生從文章中感受到藝術的魅力,并讓學生在形象意境中切實體會到作品所映射出的內涵,感知教材并理解作品,發展思維。
例如,在學習《山村的早晨》一課時。教師要對其中的“水墨丹青”一詞進行詳細的解釋,說明水墨原指不著彩色,而丹青指的是紅色與青色的顏料,運用在文章內指的是繪畫。說明山村的早晨在藝術家眼中是一幅美麗的繪畫作品,并讓學生在腦海里想象、還原山村早晨的景色。
3.科學性運用
從某種程度上說,教育教學本質是對科學的傳播,小學語文的教學需要把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作為語文教學根本的宗旨,為學生傳達科學、準確的意思。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對詞語含義、感悟色彩等都進行掌握。同時將其準確、深刻地表達,重視對語言知識進行分析、講授。
例如,在學習《廬山的云霧》一課時,文章中有很多夸張的寫法,如“一瀉千里的九天河”“北冰洋上的一座巨大冰山”等,在講述課文時首先要從科學的角度出發,說明云霧的形成以及其變化多端的特點,再將“九天河”“巨大冰山”分別說明,突出語言的科學性。讓學生了解夸張比喻也是寫作手法的一種,夸張比喻可以增加文章的生動性。
4.趣味性運用
小學語文教師所面對的是天真的小學生,不管是在課外或是課內,他們都有自己的童真,而教師也應該保持著這樣的天真與童心,并且在課堂中用語言表現出來。
童心是小學生發展的動力,這也意味著創造以及獨特的思維。教師應該做一個“長不大的孩子”,用小學生的童趣語言教學。這樣可以給學生更美好的感受,激發學生對美的追求,讓教師和學生走得越來越近,用趣味性語言在教師與學生間構建溝通的平臺,讓課堂更加和諧、有趣。
綜上,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語言非常重要。有效的教學語言能讓小學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鐘內學到最多的知識,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教學語言的運用要注意其科學性、合理性、趣味性等,通過專業教學方法還給小學生最有效的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
[1]于亞菊.試論激勵性語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科技創新導報,2015,12(7):147-148.
[2]王芳.關于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的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12(10):180.
[3]黨志波.淺析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語言藝術[J].學周刊,2013(1):51.
編輯 李博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