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妹
摘 要:提問是小學數學課堂必不可少的一個教學環節,良好的提問不僅有助于調動學生參與數學思考活動的積極性,對于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同樣具有重要意義。結合人教版小學數學教學的相關案例,研究了課堂提問的技巧,提出了聯系生活提問、分層提問以及聯系舊知識進行提問的建議,希望能啟發學生思考,全面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數學;人教版;課堂提問;技巧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提問為學生參與數學課堂活動提供了重要契機,有助于學生積累數學學習經驗。接下來,本文就針對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技巧進行具體分析。
一、聯系生活提問
生活是小學數學教學的珍貴資源,聯系生活進行提問,不僅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眼光審視生活現象的意識,也提高了學生發現生活中數學問題的能力。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這更加從教育理念的角度強調了聯系生活提問的重要意義,應該引起諸位小學數學教師的關注。開展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時,教師應當聯系生活現象設計問題,調動學生參與數學思考的主動性以及積極性。
二年級下冊“有余數的除法”的教學過程中,我在課堂上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有8個蘋果,每位小朋友分2個,可以分給幾個人?如果有9個蘋果,每位小朋友仍然分2個,可以分給幾個人?怎么樣才可以讓每位小朋友分到一樣多的蘋果?二年級學生認知能力有限,從學生熟悉的分蘋果這個生活話題導入問題,既喚醒了學生腦海中的生活體驗,又激發了他們參與下一步數學探究活動的興趣,更加便于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展開相關思考活動。
二、分層進行提問
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與偉大的教育思想家孔子曾經提出的“因材施教”教育理念具有異曲同工之妙,都強調了因人制宜、量體裁衣在教育活動中的重要性。從當下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現狀來看,不少教師都開展了有關分層提問的理論探索,即是將學生劃分為不同層次,為每一個層次的學生設計與其能力相匹配的問題,進而促使全體學生都投身于數學思考活動之中。
六年級上冊“比”的教學中,根據學困生、中等生、學優生三個不同層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我分別提出如下問題:(1)2003年10月15日,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順利升空。在太空中,執行此次任務的航天員楊利偉在飛船里向人們展示了聯合國旗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楊利偉展示的兩面旗都是長15cm,寬10cm,國旗長寬比是多少?(2)“神舟”五號進入運行軌道后,在距地350km的高空做圓周運動,平均90分鐘繞地球一周,大約運行42252km。飛船所行路程和時間比是多少?(3)一瓶500ml的稀釋液,其中濃縮液和水的體積比是1:4,濃縮液和水各占多少毫升?第一個問題要求學生回答同類量比的關系,第二個問題則是不同類量比的關系,第三個問題涉及不同類量比之間的計算,三個層次學生都得到了參與思考活動的機會,學習信心倍增。
三、溫故知新提問
善于鏈接舊知識進行提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技巧,這既能幫助學生復習鞏固過去所學習的數學知識,又能有效導入新知識。開展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時,教師應當通過鏈接舊知識在不知不覺之間導入新知識。
“分數的意義和性質”是四年級下冊的內容,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了分數的初步認識、因數以及倍數相關知識,為這節課的學習奠定了良好基礎,因此在對分數的意義進行導入時,我聯系三年級時分數的初步認識相關知識,提出這樣的問題:“有沒有哪位同學可以舉例說明 的含義?”學生馬上回憶過去所學習的有關分數初步認識的知識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回答,我再次提問道:打開課本第46頁,說一說每個插圖下的分數將什么看作了一個整體,一共分成了幾個等份,怎么樣表示這些等份。通過這三個問題,我又引入了單位“1”的概念,一切都顯得水到渠成,學生自然而然就接受了新知。
總而言之,有效的數學提問應當遵守“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理念,精心設計、合理安排,激發學生問題思考興趣,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龍梅秀.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技巧之我見[J].凱里學院學報,2004(19):123-124.
[2]周玲.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技巧初探[J].學周刊,2011(7):86-87.
編輯 李博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