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紅
摘 要:語文教學是素質教育中的最主要學科,學好語文對于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起到重要作用。小學二年級是小學語文教學啟蒙階段,在小學語文教育階段起到基礎作用,從頭打好基礎對于學生之后的語文學習具有重要意義。教師應注重此階段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征,把握好他們充滿好奇心和想象力的特點,采取創新的寓教于樂的教學方法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活動,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語文教學活動,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創設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主動地參與到語文學習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欲望,培養學生正確的語文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強抓基礎知識的構建,鼓勵學生個性化思維發展,以培養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提高教學效率為目標開展。
關鍵詞:小學二年級;語文教學;教學手段
一、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升語文教學水平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實施者,對于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具有一定的要求,應重點培養和重視教師的教學能力。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多采用知識灌輸式教學方法,是整堂課的主導者,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機械化地進行筆記抄寫,毫無互動活動,導致學生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之下,學習積極性低下,自信心不足,學習欲望不足,教學效果一直得不到明顯提高。
教師應吸取先進的教學理念,轉變傳統的教學方法,不斷地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努力做好語文教學的實施者的角色。成立語文教研小組,定期開會交流教學經驗,對自身教學的問題查漏補缺,分享自己的教學心得。
二、創新教學模式,采用多樣性的教學手段
1.游戲化教學方法
游戲化教學方法是一種新型教學手段,教師可以利用游戲化教學導入新課。游戲化教學課能很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地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優勢。
例如:(1)人教版二年級下冊《小鹿的玫瑰花》這一課,教師可以讓學生扮演課文中的角色:小鹿哥哥、小鹿弟弟、黃鶯等,以“課文小劇場”的形式進行新課導入,讓學生將自身融入課文內容之中,有聲有色地開展表演活動,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學生表演結束后,教師應用親切、鼓勵的語氣對學生的表演進行評價,予以一定的獎勵和表揚,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打破傳統教學的枯燥、無趣的局面,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之后的新課教學創造良好開端。(2)教師可以針對二年級學生的興趣愛好,采用猜字謎的方式拓展學生的寫字識字能力。如:鳳又出走(打一字),答案是幾,兩個口下還有一條狗(打一字),答案是哭,沒頂之災(打一字),答案是火,這樣的教學模式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發現漢字的奧秘,滲透于識字教學之中,幫助學生加深理解與記憶,增加學習的趣味性,教師還可以積極地鼓勵學生自己開動腦筋,根據漢字的結構創造新的字謎,教師可以組織小比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語文教學效率的提高,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提問教學方式
教師可以利用提問式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開拓學生的語文思維,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使之更主動地參與到語文學習之中。
例如:人教版二年級上冊《藍色的樹葉》,教師可以在開始新課之前,提出問題:“你們有見過藍色的樹葉嗎?我們一起到課文中找一找答案吧!”然后帶領學生朗讀課文,學生帶著問題在朗讀時尋找答案,更加主動地加入到語文學習之中,之后教師可以再提出問題:“學習這篇課文后,你有什么感受呢?”組織學生交流討論,積極地發表自己的發現,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提高學習積極性,充分地提高語文教學效果。
3.利用多媒體設備輔助開展語文教學活動
多媒體設備越來越廣泛地被使用于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之中,它具有傳統教學模式無可比擬的圖文并茂,播放視頻、音頻等多項優勢,為教師提供了一個便捷的教學平臺,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有效地縮短傳統寫板書的時間,提高教學效率,擴充教學內容,加快教學進度,可以預留出充分的時間、空間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使課堂內容具有不一樣的色彩,以此達到良好的語文教學效果。
例如:二年級上冊《我們成功了》這一課,教師可以在課前深入研究教材內容,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設計多媒體課件,豐富教學內容。在課程開始之前,教師可以播放一段關于“申辦奧運會成功的視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順利地導入新課內容,學生通過視頻能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營造生動的學習氛圍。然后教師可以利用圖文并茂的多媒體課件開展教學講解,動態性地變換課件,使學生更好地進入語文學習之中。教師還可以播放富有感染力的音樂帶領學生朗讀課文,使教學氛圍更為濃厚,帶領學生進入激動人心的情境之中。教師可以積極鼓勵學生大膽地發表自己的學習感受,并布置寫小短文的作業給學生,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和語文表達能力,通過課前、課中、課后三重教學手段,幫助學生有效地將知識內化,以此達到良好的語文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武君英.淺議小學語文游戲式教學[J].學周刊(A版),2013(1).
[2]姜萌萌.如何培養學生學習興趣[J].成才之路,2013(3).
編輯 郭小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