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娟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進行,人們對于語文教學越來越重視,特別是能夠對學生自身修養產生影響的古詩詞,教師們也是持著提高學生文化修養的態度,進行古文與詩詞的教學,詩詞表達的更多是意境,不僅要求學生能夠體會到其中的韻味,也要求教師進行適時的指導,方便學生進行學習。針對現今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進行探索,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案來促進學生的古詩詞學習,從而提高學習能力,促進小學語文教學,響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
一、解釋理解,自學為主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的制定是十分重要的,第一是學生自己獨立的翻譯,教師個別指導;第二是學生根據訂購的學習資料來進行大概的翻譯并糾正;第三是背誦并默寫,例如《石灰吟》《竹石》等文章的教學,通過這種方式,一般兩堂課就可以完全掌握,大大提高了課堂效果。
二、點撥指導,傳授方法
1.信
信的要求就是忠實于原文,將每個字都落到實處,切不能養成泛泛而讀,不求甚解的習慣,對于漢語言詞匯的積累,對基本義、古今異義以及引申義和轉義的理解是十分重要的。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核心素養的表達,古詩詞教學要體現對學生素養的培養,通過其陶冶情操,使情感更細化,更注意細節的表達,可以通過自己的方式去表達內心的感情,不再生搬硬套,而是涓涓細水長流,只有用心地去理解,才能將詩詞的感情體會得淋漓盡致。
2.達
達的意思是譯文的通順流暢,符合現代漢語的習慣。這就要求學生在翻譯譯文的時候,盡量按照現代人說話的方式、意思來進行表達,使文字流暢順口,使人在讀起來的時候沒有陌生感,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穿插一些經典名著里的經典詞句,學習的同時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擴展思維,豐富知識內涵,更多的是使學生認識到語文的魅力,自主學習,自主思考,培養核心素養,實現語文學習的目標。
3.雅
譯文的流暢是必要的,但是要想表達出作者本來的意思,就要語言更加優美,情感貼切,這就是雅。學生在進行翻譯的時候,要注意詞語的正確選用,不僅能夠表達出文章本來的意思,更能夠抒發出作者的感情。例如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一首敘事詩,作者喜聞薊北光復,想到可以挈眷還鄉,喜極而涕,這種激情是人所共有的。作者用了“忽傳”“初聞”“卻看”“漫卷”四個連續動作,把驚喜的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而在“即從”“穿”“便下”“向”這四個富有動感節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著自己仿佛已經穿過巴峽、巫峽,路過襄陽、洛陽,回到了夢寐以求的家鄉。全詩毫無半點修飾,情真意切。可以想象作者當時對著妻兒侃侃講述捷報,手舞足蹈,驚喜若狂的神態。
三、最基本的翻譯方法
1.留
對于文章中出現的人名、地名、官名都應該保留下來,對于太過專業的地方,考慮到學生學習的復雜性,就可以不用去深究,有時候翻譯起來顯得生硬不順,不如就直接引用,使整個文章顯得更加流暢。
2.補
根據原文逐字翻譯的句子有時并不通順,原因在于古人省去了很多虛詞或者助詞,在進行解釋的時候,在那些省略的部分加上虛詞,使句子讀起來更加通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明確這一點,為學生的翻譯學習奠定基礎。
3.注
古代詩詞中,有許多注釋,需要小學生在學習時注意,例如《清平樂·村居》中,“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其中,里邊的鋤豆,是鋤掉豆田里的草的意思;亡賴,是亡,同“無”,“亡”讀wu,在這里意思這里指頑皮、淘氣,這些都需要在翻譯時,格外留意注釋,才能達到翻譯的準確,詞人描繪了一家五口在鄉村的生活狀態,表現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體現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羨慕與向往。
四、提高教師的審美素質
教師的審美素質與小學語文閱讀的審美建構息息相關,因此,提高教師的審美素質是關鍵的一環。小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往往會遇到艱澀難懂的地方,需要教師對此進行必要的點撥,使學生對閱讀的理解和情感的感悟更加深刻,引導學生發現美、創造美,這些都是教師自身能力的體現,是對教師的專業素質與對美的感知度的考驗,教師同時也是美的傳播者,是學生閱讀道路上的指明燈,應該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感性的思維,對事物有更多的思考,從而抒發情感,從而構建語文閱讀的審美。
綜上所述,古詩詞的教學不應該是生搬硬套的,而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做出符合實際的翻譯,要順應現代漢語的習慣,教師應按照古詩詞基本的教學要求和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指導,不過度干預,“信”“達”“雅”一個都不能少,學生在對文意有了基本的理解之后,應該專注于文學藝術、語言形式以及思想感情的表達等方面的學習,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參考文獻:
[1]王亞麗.淺談新課改中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J].課外閱讀(中下),2012.
[2]郭英.形成學生人文精神的古詩詞教學點滴[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5.
編輯 高 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