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淼
摘 要: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中培養語文能力才是目的,其實語文無外乎就是語感,它是語文能力的核心內容,每個人的語感不同,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因此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理解為,語感是理解一切文學的基礎。對于文字和語言的訓練應該成為語文教學的重點培養目標,只有抓住語感的培養才能體現出語文的特色,而小學生正是處于培養語感的最佳時期。就培養語感的方法途徑和意義做了一系列的探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感訓練;教學策略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間接培養語感
眾所周知,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教育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來引導學生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通過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接受水平和知識經驗等各方面的情況,通過創設情境的方法和途徑對學生進行有趣教學,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通過多種感官相互結合的方式,來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為培養語感提供最佳的場所。例如:蘇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春筍》一課,通過朗讀課文來培養語感,教師在一開始進行情境導入的時候,可以通過可見的風景圖片再配上動畫,簡要概述文章的內容,通過這樣的活動方式創設出情境,讓學生很快被吸引過去。
二、打好語文基礎,培養語感
語感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是通過長期地積累和不斷地訓練而形成的一個結果。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學好字詞是打好語文基礎的關鍵,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其實說的也是這個道理,通過讀書來積累語文知識和提升語文的綜合素質。其實讀書是一個反復的過程,并不是孤立和靜止的,因此就要求我們在讀書積累的過程中做到不斷地思考,學和思相互結合,才能慢慢地積累詞匯和句式,從而達到培養語感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對語言文字的脫口而出,在不斷地閱讀中能夠領會作者的要旨,能夠明白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才能體會到語言文字的優美,這才是語感真正訓練成功的最佳表現。對文章進行反復的咀嚼、反復的分析,不斷地去品味文章,包括對文章節奏、氣勢和情感的推敲,通過繪聲繪色的朗讀文章,品味其中的內涵與道理。
三、引入聯想,培養語感
小學語文學習主要是通過閱讀和朗讀來進行,而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講,思維還是以形象思維為主,認知是一個由簡單到復雜,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因此在培養小學生的語感學習中,要做到圖文并茂,通過課件所展示的一幅幅生動的圖片,可以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同時我們明白不同的情境可以激發學生在閱讀的時候產生不同的心境,對語文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在學習語文的時候,重視聯想和想象,能夠充分發展語感和培養語感,所以在培養學生語感的時候一定要抓住關鍵字詞,通過對關鍵字詞的體驗,體會情感活動。比如教學蘇教版二年級《古詩兩首》中《草》:“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可以讓學生看插圖或者PPT播放圖片,讓學生感受到草原和枯草的情景,從而讓學生盡情展開想象,再接著讀“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稍加想象后,就能感受到草的頑強的生命力。憑借想象使具體事物在腦子里重現,使概括的東西變成具體形象的東西,觸景生情,浮想聯翩,走進作品所描述的世界,在具體生動的語言形象中感悟語言背后的深奧與美妙,進入一個摸得著、看得見、能聞到氣味、能聽到音響、能辨出色彩的世界。
四、 利用多種教學方式,培養和提升語感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注意引進多元化的教學設備,信息技術的引進和多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為小學語文的語感培養提供了現實基礎。語文語感的培養可以用“直觀法”進行教學,通過對圖片的展現,呈現出不同的語言內容,不斷刺激學生的感官。這樣能夠減輕小學生的學習壓力。欣賞優美的圖片,聆聽優美的音樂,有助于語感的培養。語言的學習其實最離不開的就是聽說讀寫的實踐,通過對感官的刺激,再運用到實踐中,在訓練中把語感內化于心。通過和生活實際相互結合,把語感和生活感悟相互聯系才能最大程度地學習語文,做到學以致用。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夠在現實的教育教學中教會學生學習,指導學生進行訓練。教師在教學中還要多運用啟發式教學法,讓學生一邊體會作者的人生體驗,一邊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回歸現實生活中,才能將語感訓練真正落到實處,才能讓人物的形象更加豐富。
綜上所述,語感其實就是一種語文能力,是對文字的處理能力和情感的把握能力,它體現了一個人的語文綜合素質,因此在小學階段,要重點培養學生的語感,通過多種感官相互結合的方式來提高小學生對語感的感知能力,教師應該運用多種教學方式,指導學生去學習語言技巧和領悟語言內涵。只有在學生和教師共同努力的情況下,才能真正從全方位來提高學生的語感。
參考文獻:
[1]駱仕瓊.開發低年級小學生語文學習的潛能[J].商情(科學教育家),2007(9).
[2]姚金馥.扎實培養語感,提高語文素養[J].考試周刊,2010(13).
編輯 高 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