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碧霞
【摘要】幼兒科學教育是幼兒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幼兒全面發展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組織開展幼兒科學教育時,必須選擇符合幼兒心理特點的靈活多樣的教育方法及生動有趣的教育形式,來激發幼兒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同時,在組織科學教育過程中克服解決幼兒主體與教師主導的教育觀念和幼兒個體差異等問題,從而推動幼兒科學教育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關鍵詞】幼兒 ?科學教育 ?實踐
【中圖分類號】G61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3-0016-02
為了落實科教興國的偉大戰略,與國際科學教育接軌,積極應對新時代科技高速發展的挑戰,有遠見卓識之士已把普及科學教育的目光投向了幼兒階段,納入了幼兒教育體系中,成為幼兒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也明確提出了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在此本人就幼兒園科學教育的開展談幾點認識。
一、科學教育在幼兒全面發展中的作用
1.能豐富幼兒的知識經驗,增強幼兒的科學知識
科學教育活動內容豐富多彩,選材涉及面廣,有利于拓寬幼兒的知識面,開闊幼兒的視野,其次,理性經驗的獲得源于豐富的感性認識的積累,通過幼兒自身的操作感知、探索活動、觀察比較、推理分析,從而獲得對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例如:小班幼兒在玩“多彩的肥皂泡”時,不但發現肥皂泡是五顏六色的,還發現了肥皂泡從吹出到炸開之間在不斷變換著顏色,有的還發現大的肥皂泡飛得高,持續時間長,小的肥皂泡很快就落到地面。通過類似的活動,不但使幼兒積累了一定的科學經驗,還萌發了幼兒初步的科學意識。
2.培養幼兒探索求知的興趣,對周圍事物產生積極的態度
幼兒對周圍事物的積極態度最初表現為好奇心和興趣。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我沒有特殊的天賦,我只有強烈的好奇心”。世界著名的發明家愛迪生從小就對周圍事物充滿好奇心。可見好奇心就像一把打開知識的鑰匙,興趣則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善于觀察,了解幼兒興趣。由于科學活動自身操作性強的特點,再加上幼兒好動、好奇的年齡特征,對周邊的新鮮事物充滿著好奇,要通過科學的引導,把他們的參與熱情激發出來,使之成為幼兒成長過程中學習生活的一種習慣。
3.科學活動有助于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自信心、主動性、獨立性、創造性及良好的心理素質都是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重要內容,是幼兒學習所必須具備的良好個性品質。幼兒科學活動的組織形式靈活多樣,非正規的科學活動,以幼兒個人完成為主,可以鍛煉幼兒的自信心和獨立性。集體中與同伴合作的活動,能夠培養幼兒參與活動的主動性和相互協作精神。在經歷著失敗的挫折,成功的喜悅后,豐富了幼兒情感體驗,也使得幼兒充分認識到社會環境各種因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提高了幼兒的心理素質。
二、在歡樂有趣的活動中培養幼兒學科學的興趣
幼兒活潑、好動、好奇心強,對直觀具體形象事物的認識,通常是在活動中用感官去獲取知識,發展智力。因此在進行科學教育時,必須選擇符合幼兒心理特點的靈活多樣的教育方法及生動有趣的教育形式,來激發幼兒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歡樂有趣的活動是幼兒學科學的一個重要途徑。
1.在大自然中學科學,擴大幼兒的眼界
大自然神奇美妙、生機勃勃、千變萬化,是科學教育最廣闊,最有趣的課堂。帶幼兒到真實的自然環境中去,因地制宜引導幼兒去發現、探索和研究自然奧秘。例如:秋天,氣候和植物的變化較大,帶幼兒到戶外去活動,讓戶外的大自然成為孩子們的科學實驗室。秋游時,可找一個野外清靜的地方,讓幼兒坐下來,聽聽大自然的聲音(風聲、鳥聲、水聲或是蟲鳴等),這些聲音從哪里來的,了解大自然發出的聲音有千萬種。秋天落葉像金色的地毯鋪滿大地,教師可抓住這一有利的時機,組織幼兒拾落葉,制作標本或樹葉貼畫,將這一活動與藝術領域社會領域相結合,讓幼兒學到知識的同時感受美,接受美的教育。在大自然中幼兒像呼吸新鮮空氣一樣,愉快地吸收著多方面的知識。正像前蘇聯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說的大自然——是世界上最美妙的書。
2.在游戲中學科學,激發幼兒思維能力
幼兒天真、活潑、好動,思維能力一般是在說說、做做、玩玩中發展和提高的,因此要選擇幼兒感興趣的科學主題,通過各種生動有趣的游戲來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調動幼兒學科學的主動性。如:玩鏡子游戲時,通過照鏡子,采光斑、找反光游戲,讓幼兒充分感知鏡子的特征等。在采光斑的游戲中,幼兒拿著鏡子照遠處、近處、高處、地上,幼兒互相照光斑追逐跑,在玩中教師啟發幼兒思考用什么方法玩會出現不同現象。在教師的啟發下幼兒開動腦筋,動手探索,有的在鏡子上放一至二個手指,有的放五角星、小花、小動物,還有的放彩色透明紙等,使光斑出現不同的圖案。幼兒玩得很開心,百玩不厭,并且能把發現的現象饒有興趣的告訴老師,激發幼兒思維想象力。再如: 幼兒玩“摩擦生電”的小游戲中,我先用摩檫后的塑料棒吸碎紙屑,幼兒驚奇地看到塑料棒像著了魔似的吸起紙屑,然后我在紙的兩端畫美麗的鳥兒、漂亮的花朵等,在紙條中壓上暗針,用摩檫后的塑料吸引紙條,鳥兒和花朵等立即轉起來,極大地引起幼兒興趣,幼兒紛紛躍躍欲試,游戲中,我除了引導幼兒觀察實驗現象,還啟發幼兒思考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并告訴幼兒摩擦產生的是靜電,和電燈的電不同,通過游戲告誡小朋友不能玩電線里的電,使孩子們受到啟發,明白了其中的科學道理。游戲為幼兒學科學的積極態度提供了良好的機會。
3.在豐富有趣的環境中學科學,滿足幼兒的求知需求
幼兒科學教育僅靠集體教育活動是不夠的,應積極為幼兒的科學活動配套充足的物質條件,創設豐富的探索環境,隨時滿足幼兒求知欲的需要。如班上開設科技角,提供各種實驗操作材料:三棱鏡、磁鐵、鐵釘、電池、小燈泡等等,讓幼兒自由觀察、操作,自由探求科學的奧秘。展示蜻蜓蝴蝶等標本,設立動物角、植物角,這些區角的設立,引起幼兒探索自然的極大興趣,他們經常圍在一起議論或向教師提出許多問題,如:“冬天那么冷,魚會凍死嗎?田螺浸水,為什么會張開嘴巴?”等,逐漸養成愛思考的習慣。
為了使幼兒在觀察中不斷有新的發現,我們還要根據各階段的教育教學目標對“動物角”、“植物角”里的品種、位置、數量進行更換,引導幼兒去觀察哪些動物不見了,又來了哪些動物,了解秋天到了,什么東西豐收了,同時進行相應的科學知識教育,讓他們對那些區角保持新鮮感,保持濃厚的觀察學習興趣。
三、組織科學教育過程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樹立幼兒主體與教師主導的教育觀念
以活動性觀念為指導思想的幼兒科學活動,確立了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教師應逐步變知識的傳授者為實踐的引導者和幼兒的伙伴。幼兒在活動中自由選擇不同的材料,自主操作,甚至嘗試失敗的自主權。教師在活動中巡回指導于幼兒身邊,或觀察了解,或參與活動,或根據幼兒需要補充材料,充分體現幼兒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指導思想。
2.培養幼兒的探索和操作能力
對幼兒實施科學教育不能夠一味的灌輸生硬的科學知識,而應當在幼兒探究科學的過程中不斷培養幼兒崇尚科學的熱情,激發幼兒對科學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動手和操作能力,探求科學奧秘的認知能力和不怕困難,勇于探索科學的精神。
3.科學教育過程要注重因材施教
幼兒由于個體之間存在著差異,他們在認知能力、掌握知識的能力也同樣存在著差異, 這就要求教師們在具體的科學教育過程中,要遵循幼兒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對不同水平的幼兒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全體幼兒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相應的發展。
隨著幼兒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以及廣大教師的積極探索和不懈努力,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科學的熱情,借助新的教育教學手段,幼兒科學教育水平必然會達到新的更高層次。
參考文獻:
[1]張俊著:《幼兒園科學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劉占蘭,沈心燕主編:《讓幼兒在主動探索中學習科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3]楊愛華主編:《學前教育科學研究》,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