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峰
【摘要】通過一線教學實踐的所思所得,闡述優化小學中年級語文課后作業的相應策略,在保持作業溫故知新這一功能性的基礎上,努力實現作業設計的前瞻性,做到與時俱進,讓課后作業成為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重要途徑,發揮其最大效能。
【關鍵詞】小學語文 ?作業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3-0040-01
進入中年級,隨著知識點的日益增多,學生的作業質量出現參差不齊的情況,其中更不乏缺做、少做。長此以往,勢必影響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和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如何發揮中年級語文課后作業的有效性,是一線教師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語文課程標準》對作業作出了指導性的規定,即“教師要精心設計作業,要有啟發性,分量要適當,不要讓學生機械抄寫,以利于減輕學生負擔。”中年級的學生,需要提倡學生對學習的主動參與,以便形成勤于思考,樂于探究的學習習慣,為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打下基礎。筆者作為三年級的語文教師,針對本班的實際情況,結合教材的教學重點、難點,對課后作業進行四個方面的嘗試和實踐,力求展現課后作業的工具性特點,發揮學生完成作業的主觀能動性,感受語文學習的人文性魅力。
一、規范作業紀律,保證課后作業的有效完成
良好的作業紀律是保證作業質量的有效保證。筆者為了保證作業的完成率,從上交作業的時間,作業的改正要求,作業的糾錯時間都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并列入班級公約,確保每天作業的有序進行。重視作業紀律,有助于糾正學困生和中下生的不良行為,增進作業對學生的正面影響。
二、語用知識訓練,保證課后作業的規范標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新知是建立在學習者現有的知識基礎上。在語用觀的指導下,中年級語文課后作業的設計必須和學生階段性的知識結構相聯系,和學生具體的生活實際相銜接,在作業中領悟新知,明確新知的重點所在。
比如,在講授《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時,當學生初具送別詩的鑒賞能力后,我們可以把眼光放到古詩內涵的理解和遷移寫作上,通過想象促進寫作,通過寫作深化理解。
在本課的課后練習中,既有這樣一道題目:
我們來說說下面詩句的意思,再體會體會其中的情感。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勸君更近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從視覺上說是一個漸行漸遠的鏡頭,視野也逐步寬廣,展現在讀者眼中,既有闊大的視野風景,更有濃厚的情感出發,形成“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表達效果。
在課后練習中,就有學生寫到:我站在窗臺上,看著媽媽走在上班的路上,她的身影越來越小,越來越小,而我一直站在這里。我好想她。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歷來是送別詩中的佳作,對友人的惜別之情,宛若浩浩蕩蕩的長江水一般連綿不斷,學生通過仿寫,不但能夠在具體的作業實踐中深化對作者情感的理解,同時可以借鑒詩中的寫作手法,實現讀者與詩句內部環境的互動,達到提高學生語用能力的目的。
三、豐富作業形式,保證課后作業的合理拓展
簡單重復,枯燥無味是當前語文課后作業存在的主要問題。因此,教師需要多角度思考,結合學生特長,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性的前提下進行作業設計,讓學生擺脫課后作業是負擔的桎梏思想,在完成作業當中開闊視野,獲得進步。劉春生在《作業革命》中曾經鼓勵學生利用多元材料,如圖片、剪報、錄像、樂曲來完成作業。作業形式的豐富多樣,為學生在聽、看、觸等感知覺中進行知識的學習和探討。
《桂林山水》一課的講授結束后,筆者進行了多形式的作業布置。學生既然可以用手中的畫筆展現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輪美奐,表現自己對桂林山水的憧憬;也可以選擇與桂林山水相匹配的古樂進行配樂朗誦,表達對祖國秀麗江山的贊賞;更可以在誦讀文中優美詞句的前提下,自作現代小詩,延伸對桂林山水特點的想象。
四、正面評價作業,保證課后作業的持續激勵
同一個班級,不同學生的學習水平必定存在差異,一成不變的衡量標準,勢必讓優生感到無趣,中下生感到受挫。
在評價作業的過程中,教師一改之前統一的“優、良、中、差”的常態等級點評,注重小組之間的互動和評價,發揮“旁觀者清”的作用,讓學生在互評的過程當中獲得不同層次的學習收獲。比如學生完成自己設計情節、人物,寫一段具體的文字去體現人物情感的語段這一課后作業時,不同小組之間的分析,讓學生進一步明確,分析人物內心所思所想可以抓住關鍵詞進行重點體會,同時重視環境描寫的作用,繼而在潛移默化中掌握學習的方法和解題技巧。同伴之間的認可和點評,批評與指正,更為廣大學生所接受和認可,作業的主動權真正歸還于學生,他們的作業積極性也大大得到了提高。作業優化的形式不僅僅是作業布置內容的改革,還有賴于評價形式的創新。
科學性和趣味性并存的課后作業,既能激發學生的課后學習興趣,又能提升作業的最大效能,獲得良好的效果,實現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擁有健康快樂的小學生活。
參考文獻:
[1]鄒強.國外家庭作業研究及其啟示[J].教學與管理.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