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佳藝 張晶


【摘要】語文學科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語文教材所承載的價值觀念對學生有重要影響。本文對現行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的內容、教學設計活動和教學設備進行統計分析,發現教材存在著一定的城市化傾向。教材的城市化傾向有利于農村學生了解城市文化,但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城鄉學生之間的差異。解決教材城市化傾向問題的實質是實現教育公平及教材多元化,還需進一步改進教材編寫工作。
【關鍵詞】教材 ?小學語文 ?城市化 ?教育公平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1-0061-02
教材是課程改革的核心,教材對學生的影響是長期的、潛移默化的。教材是社會文化內容的側面體現,其影響著學生認識世界、了解社會,教材內容的選擇、實踐活動的設置等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文化心理學家認為,兒童認知結構和認知發展水平取決于其所生活地區的文化發展水平。城市兒童與農村及偏遠地區的兒童認知發展存在一定差異,教材編寫若以城市為主,可能會導致農村地區學生學習動機降低,學習難度增加。
一、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城市化傾向的表現
本研究以現行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出版的義務教育階段小學語文教科書為例,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分析教材城市化傾向問題。本研究教材中選文內容、教學設計、教學設備等方面的城市化傾向,參見表1、表2。
根據以上統計數據,我們發現現行人教版語文教材出現具有“明顯城市特色”的內容占66.1%、具有“明顯農村特色”的占33.9%,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存在著較明顯的城市化傾向。在教材內容的選材上“明顯城市特色”顯著高于“明顯農村特色”的比重,具有城市特色的文章占了全部課文的相當一部分比重;同時隨著年級的增加,具有農村特色選材的文章越來越少,教材中的城市化選材比重呈現增加趨勢,從低年級(1、2年級)的22.4%增長到高年級(5、6年級)的37.2%,城市化題材的文章一直保持相對穩定的比重并隨年級有增加的趨勢。同時在教材中所要求進行的一些教學活動,在設置上呈現出明顯的城市特色和傾向,如去圖書館、美術館等場所開展教學活動。教材城市化問題是客觀地存在著的,這一方面提升了農村學生的學習任務難度,教材內容上的城市化忽視了鄉村教育的獨特性,教材設計活動和教學設備要求的城市化傾向忽視了農村所獨具的特有優勢和實際情況。
二、教材城市化傾向的影響
(一)對城市學生的影響
教材在選材所涉及到的事物中具有明顯的城市特征,一方面有助于農村學生了解并盡早適應和融入城市;另一方面缺少農村生活的題材,這很可能會導致城市學生無法通過學校教育真正了解農村、缺乏對農村生活內涵的理解,城市學生心中可能會對農村生活有錯誤認知甚至產生偏見。
(二)對農村學生的影響
首先,教材中城市化比例過大對于農村學生語文學習的理解和練習有一定難度。教材中部分實踐環節不適合農村學生,目前語文教材中有一板塊是“口語交際”。這種與實際生活緊密關聯的練習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口語表達訓練,值得被推廣。但是經過統計,此類型的練習主題幾乎都是以城市內容為中心,教材在編寫時將許多城市常有的內容自然而然地歸在中性之列,在主題在選擇上應當適當增加具有農村特色的內容。
其次,城市化的教育知識要求過高,很多內容僅適用于城市學生。由于教育基礎存在差異,容易導致農村學生學習困難,學習興趣下降,從而造成以后發展困難,可能會由于學業成績不佳而無法進入更高的學府深造。
最后,城市化的教育容易使農村文化被城市文化覆蓋。教材中出現過多的城市化內容讓一些農村學生對城市生活產生向往,忽視了農村生活的優點,容易導致農村文化被城市文化覆蓋甚至取代。
三、解決教材城市化傾向問題的建議
(一)教材增加有農村特色的內容
許多來自農村的學生由于他們更多地接觸大自然、成長在自然中,也因此比城市學生擁有更多的想象力與藝術創造的天分,自然的熏陶以及傳統的自然特色是農村教育的優勢之一。所以在教材編制上可以增加相應的農村特色內容,使農村學生和城市學生都有機會接觸到真實的自然和社會,讓城市學生了解鄉村生活,讓農村學生也了解城市生活。
(二)教材編制工作需要改善
在編制教材時應當注意在教材內容的選材、插圖的選擇、情景活動、思考與練習的設計上注意其隱性的城市化傾向,注意城鄉比例的平衡,適當增加具有農村化的內容,有助于城市學生對社會有一個全面的正確的認識,同時也照顧到農村學生的實際情況。教材應具有適應性,給老師和學生留下一定的空間來自主進行教學活動、學習方式方法的創新。
(三)教材編制團隊需要多元化
為提高教材編寫的質量和有效性,在教材編寫時編寫者須有全局意識,盡力顧全生活學習于城市和農村的廣大師生,根據實際社會環境、教學條件進行教材內容的選材和課程活動設置,這也是其職責所在。還需要注意教材編制團隊構成的多元化,現今教材編寫者主要由教育專家和城市一線教師構成,在構成上關于農村教師是存在空白的,這也是教材中部分內容存在明顯城市化傾向的一個原因。因此,應當改變當前教材編寫團隊的單一化,多傾聽來自農村教師的聲音。
參考文獻:
[1]李介,雒煥國.論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不公平問題[J].攀枝花學院學報,2003(02):71-73.
[2]周耀慈,王世光.“教材城市化傾向”的應對[J].教育評論,2006(01):1
[3]蔡素金.城市化傾向教材對農村初中英語教學的影響[D].漳州:閩南師范大學,2013.
作者簡介:
高佳藝(1997.8-),女,漢族,內蒙古包頭人,沈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15級在讀本科生,教育學專業,研究方向為課程與教材研究。
張晶(1970.6-),女,漢族,山東益都人,沈陽市皇姑區珠江五校,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