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新穎
【摘要】道德的形成是學生在生活實踐中生成感受、深化體驗、自我完善、自我教育的過程。本文從教學方式的角度,闡述在道德與法治課中,通過學習者自身與文本、與同學、與教師、與自我進行對話,在對話中形成良好品德,生成品德核心素養。
【關鍵詞】對話 ?感受 ?體驗 ?自我完善 ?自我教育 ?品德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1-0067-02
克林伯格認為,在所有的教學中進行著最廣義的對話,不管是哪一種教學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對話都是最優秀的教學標志。文本對話、生生對話、生師對話、生“我”對話在《道德與法治》課中讓學生把道德修養內化為自身修養,實現自我完善,最終達到自我教育。
以往,我們常常忽視了讓學生說出內心想法,在品德課上,只要求教育出未來的結果,一味地要求學生不要這樣,應該這樣,忽視了教育對象“學生”的內心思想道德生成的過程,品德教學蒙上了“說教”的色彩。新課程理念下的《道德與法治》是教師、文本、學生“三位一體”多元、多維、多向交流互動的過程,這一互動過程是一種快樂而有意義的對話,學生在對話過程中生成內心感受,深化個體體驗,實現價值引導,內化良好品德,沉淀出道德核心素養。
一、學生與文本對話,生成內心感受。
學習的過程是學習者生活經驗持續不斷發展改造和推進的過程。在學習過程中,教材作為“活性因子”激發、引導學生和它產生相互作用,形成生本間的“對話”。文本的功能并不是要讓學生在頭腦中去“復制”教科書所呈現的一切,而是憑借它激活自己的思考,做出自己的結論,轉化為自己的心智結構,這個心智結構是一個全新的意義世界。學生在與文本對話時,發現了自己生活的影子,文本在學生面前好像是跟他進行對話的另一個人,它不是一個客觀現象,一個與兒童毫不相關的“他”,而更像是一個面對著兒童說話的“你”,這個“你”是和學生相伴的,能夠激起和它熱忱交往的朋友、伙伴。
學生在與文本對話時,敞開自己的內心世界,在對話中與文本中的畫面進行自然的對話交流,在活動、交流中重構知識,生成新的內心感受。
二、學生與學生對話,深化內心體驗。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為全班交流、情境表演營造了對話的平臺,借助對話這一平臺,學生彼此交換意見,交流收獲,碰撞出心靈的火花。
1.在合作交流中對話,深化內心體驗。
在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中進行探討、交流,是學生與學生間平等對話的過程。在對話的過程中,教師可在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提出關鍵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討論交流,讓學生各抒己見。如:《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節約用水》一課,學生從感性上已經知道要節約用水,但他們不知道“為什么要節約用水?”“該怎樣節約用水?”。圍繞這兩個問題,學生展開討論,由地球上的水資源貧乏想到缺水的生活是那樣糟糕,從而體驗到節約用水的重要性。接著,節水計劃就誕生了,學生按照節水計劃在家、在校實踐著,并隨時與同學交流,在生與生的對話中,學生進一步體驗到節約用水的緊迫性。
2.在情境表演中對話,深化內心體驗。
生動、直觀的情境,能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仿佛自己就是情境中的人物,學生與學生間極易產生對話的強烈欲望與沖動,并能利用學習材料自由充分地進行對話。蒙臺梭利在19世紀就提出:一件事,我聽到了隨后就忘了,看到了,也就記住了,做了,自然地就理解了。對學生來說,聽到的容易忘記,看到的記憶不深,只有親身體驗的才刻骨銘心,終身難忘。
三、學生與老師對話,實現自我完善。
教學就本質而言是師生一起交流、對話的過程。在對話過程中,教師傳遞自己的理解、情感和價值觀,關注學生的言行,肯定學生的行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使學生自我完善。 在師生對話中要注意,對話的“發言權”不能僅限于老師一方,要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提出問題,大膽質疑,掀起對話波瀾,老師的評價、反饋要及時、恰當,既要有針對性,又要注重激勵性,老師的反饋越精彩,就越能對學生言行起引領作用,學生也能主動地汲取營養,不斷提高認識,實現自我完善。
四、學生與自我對話,實現自我教育。
與自我對話,強調在自我體驗、自我展示中引發內心反思,促進內心感悟的升華,實現自我教育。杜威說:“生活是一種自我更新的過程”,這自我更新的過程不僅是適應、生存還包括超越、發展、創造。通過與自我的對話,學生對文本所呈現的生活圖景經過“重構”,學生在內心深處與自我對話,對自己當前的生活進行分析、反思,去引導和提升自己的生活。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上,教師引導學生對當前的真實生活進行反思,通過與自我的對話,引導學生發現現實生活圖景與美好生活圖景的鏈接點和相悖點,并且以相悖點為切入口,讓學生開展調查、分析,使良好品德真正深入到學生的內心世界。學生在大膽表達自己的不同觀點,說出自己真實想法時,引起學生的道德意識反芻,激起心靈的震撼,從而形成良好品德。
小學道德與法制教學內容來自于學生的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課堂只是一個虛擬的社會環境,只有在真實的社會環境中的真實的實踐活動才能引發學生真實的內心體驗,使良好的道德品質內化為現實行為。因此,生“我”對話不是一節課可以實現的,是一周、一個月,一個學期、一年,甚至是一生。當學生經歷了認知生成、內化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教育這些過程還不夠,他們還要經歷社會生活的真實實踐,最后沉淀下來的就是再也不會丟下的道德核心素養。
有專家指出,“只有在對話中的兒童才是具有完整生命表現的人”,對話是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礎上,“沒有對話就不可能有教學”。在教學中,對話就像剝筍一樣,層層深入,引領學生由表層感受到深層體驗,由自我感悟到自我完善,在點點滴滴的生活中塑造良好品德,形成道德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彼得斯.《道德發展與道德教育》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
[2]魯潔.《“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標準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