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迎荷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語文的教學方式也在更新,朗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如何提升小學生的語文朗讀水平,是教師們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因此,要發掘新的教學方法實現小學生閱讀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語文 ?朗讀教學 ?注意問題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1-0079-02
小學語文閱讀的作用十分重要,通過閱讀可以加深小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可以在閱讀中提升自己的語言表達信心,提升交流能力。小學語文教師要按照課程標的要求,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小學生讀好課文,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促進小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一、引導小學生閱讀前討論
小學生生活經驗不足、知識也較為缺乏,在閱讀一些文章時就會在理解上比較困難。所以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要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課文,就會有很好的閱讀效果。例如,在進行《難忘的一課》教學時,教師要提出如下問題:為什么“我”覺得這會是難忘的一課?帶著這個問題,學生會在閱讀中有發現相關聯的內容,所以閱讀效率也得到了提升。比如進行《觀潮》的教學時,文中主要對錢塘江大潮進行了描述,通過潮來時運用的美妙文字來表現出驚心動魄的場景。教師可以發問課文哪些部分對大潮的描寫作為精彩,游客們的反應都是什么樣的,這樣學生讀課文時才會抓住重點,更好的“欣賞”到大潮的美景[1]。
二、重視閱讀時的方式
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語文課堂上任何時間進行閱讀,閱讀的目的除了加深對課本內容的理解和知識的鞏固,還能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交流能力。大聲閱讀能使學生的情緒得到發泄,從而釋放壓力進入輕松的學習狀態。當然閱讀也是另一種意義上能力的提升,教師可以通過示范性的閱讀調動學生閱讀文章的興趣,其中詩朗誦的效果較為明顯,通過詩朗誦能夠表現出抑揚頓挫的美感。小學生在剛接觸課文閱讀會遇到很多問題,比如節奏的掌握上把握不好,音色的把控不準,重音輕音拿捏不到位,所以教師要先于學生示范性閱讀,讓學生腦海中形成閱讀的概念從而模仿性的去閱讀,這樣會收效更好的效果。但教師的示范性閱讀不等于讓學生機械的模仿,而是引導學生就會去想教師這樣讀是為了達到什么效果,針對教師不同形式的范讀,學生會選擇其中的一種閱讀方法去模仿,以教師為標桿,帶著疑問去試探性的閱讀,并在教師的及時調整下,改正閱讀過程中不到位的地方,逐漸掌握更多的閱讀技巧,從而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對于情景對話多的課文,教師可以合理分配角色,讓學生分角色朗讀,教師也可以參與其中,課堂的趣味性也得到了提升。
三、加強圖文結合
小學生的閱讀內容也包括古詩文的學習,學生要在教師的指導下理解詞句的初步內容,作為語文閱讀教學的重點,詞句的訓練也很重要,可以體現出閱讀教學方法的靈活性。在帶領學生閱讀的時候,教師可以結合課本的插畫幫助學生理解字詞的含義,或者聯系上下文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比如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教學中,“之”就是去、到的意思,學生就是知道題目的意思和課文中心思想,然后教師應讓學生在觀察課本插圖的基礎上對該詩詞的大體內容進行概述,告知學生這首詩是李白在黃鶴樓送孟浩然去揚州所作,通過對別離時候長江景物的描寫,表現了詩人對友人的深摯感情。通過圖文結合的方式,才能讓課文內容更加容易理解,還能起到借景生情的效果,利于小學生閱讀水平的提升[2]。
四、豐富閱讀方法
閱讀課文的方法有很多,但是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制定,才能發揮出應有的效果。當學生讀課文情緒不高的時候,尤其是夾雜著“之乎者也”的古文,教師最好帶領學生齊讀,讓學生讀得更加通順;如果學生在讀課文時對內容含糊不清,在段落末尾讀得不齊,教師就要在段落開端時引讀,讓學生找回閱讀狀態;如果對話內容較多,最好讓學生們按照角色閱讀,比如在《東郭先生和狼》中,就可以分角色朗讀,這樣就能增加閱讀效果;如果到了閱讀的高潮部分,教師就要帶領大家齊讀,在《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就可以用到這種方法,讓學生更能深刻的體會作者的感情。所以說,教師要用心安排好閱讀課文的方法,讓每個方法都發揮出作用。經過長時間的鍛煉,小學生閱讀課文的水平就會得到提升,在平時的師生交流和學生對話中就會更加自如[3]。
結束語:
總之,要提升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就要通過多種方法的運用。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可以提升小學生的表達能力,長期閱讀就會把好的內容融入到寫作中,對寫作也很有幫助,實現聽說讀寫能力的全面提升。小學語文教師要貫徹新課改的要求,倡導素質教育思想,教師還要發掘更多的方法,為小學語文教育助力,實現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陳長泉.基于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方法[J].新課程·下旬,2017(9).
[2]鐘學燕.小學語文朗讀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17(6):168.
[3]左紅芳.朗朗讀書聲 ?濃濃語文味——試論小學語文朗讀教學[J].學周刊,2017(6):19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