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錄
【摘要】少年強則國強,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他們的健康成長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農村初中學生是一個龐大的群體,他們的內心被各種問題所困擾,需要更多的關懷和呵護,幫助他們走出心靈的誤區已刻不容緩。本文從農村初中學生的叛逆、厭學等心理談起,探討解決辦法。
【關鍵詞】農村 ?初中學生 ?心理問題 ?疏導 ?策略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3-0179-01
世界衛生組織將健康定義為:“一種在身體上、精神上的完滿狀態,以及良好的適應力,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衰弱的狀態。”農村初中學生是亞健康的一個重要群體,他們的心理受到各種困擾,需要社會各界的重視。以下總結了一些農村初中學生心理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方法。
一、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在心理學上是指人們為了維護自尊,而對對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這是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最突出的心理特點,通常表現為對家長和老師的要求、安排置之不理,逆向而行。
產生原因:
1.好奇心的驅使。初中學生正處于對外界事物充滿好奇的階段,一些媒體和社會上的視覺沖擊使他們總是與長輩唱反調,不讓問的偏問,不讓做的偏做。
2.獨立意識的增強。初中學生的心理逐漸成熟,他們不再希望被當小孩子,遇到問題總要擺出小大人的姿態,與長輩爭個面紅耳赤,以彰顯他們的成熟。
3.交友不當。農村初中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還不強,他們極易受品行不佳的人影響,如男同學被伙伴慫恿去網吧打游戲、與校外人員打群架等,女同學則效仿自己的好友扎耳洞、戴耳墜、染指甲、學嗲等。
應對方法:
首先,家長要多與孩子溝通,遇到問題,和孩子共同商量解決辦法,信任他們,為孩子尋找一個學習的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使孩子找到正確的人生基點。
其次,教師對學生在學校出現的問題應及時與家長溝通,加強思想教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多關心他們,了解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縮小教師與學生間的情感及溝通鴻溝。
二、厭學心理
主要表現為:缺乏主動性,不愿接受老師的教誨,上課愛搞小動作、走神、打瞌睡、抄作業或找人代寫作業,甚至曠課、逃學等。
產生原因:
1.家庭因素。有些父母文化水平不夠,無法輔導孩子,學習成績下降以后,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降低,逐漸導致厭學。還有一些學生是留守兒童,父母長年在外打工,無暇照顧,而祖父母又因嬌慣溺愛,使他們無心學習。
2.校內因素。部分農村初中為了應對中考,將學生按成績排名、排座位,使得成績偏低的學生產生厭學心理。部分老師課后安排繁重的作業,使學生透不過氣來。有些教師教法陳舊,情感淡漠,使學生感覺枯燥而厭學。有些學生受到后進生的影響而走了“下坡路”,不愛學習。
應對策略:
首先,家長應盡量多陪孩子,當發現學習成績有所變化,要積極鼓勵,幫助他們制定更好的學習計劃,總結學習經驗。而作為學校,不應以名次作為評價學生的標準,要為學生搭建全面發展的平臺,讓他們展示自己的才華,樹立自信心和學習的自豪感,擺脫厭學情緒。同時學生自己也要培養積極的學習興趣,不要“破罐子破摔”,輕易被困難嚇倒。
三、虛榮心理
虛榮心是一種扭曲的自尊心,是為取得榮譽和引起普遍的關注而表現出來的一種不正常的情感和心理狀態。表現在行為上,主要是好大喜功,過分看重別人的評價,盲目攀比,自我表現欲強烈,在與別人的對比中找出高人一籌的“砝碼”,以此獲得快樂與滿足。
克服方法:
1.學生不要過高地估計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不能只聽表揚的話,不要炫耀權勢,不要不懂裝懂、自命不凡。對于失誤,要分析自身原因,不掩飾過錯,不搬弄是非。
2.家長不要把孩子當工具,要求孩子實現自己的夢想,一味地強迫孩子學這學那,樣樣爭第一,不尊重孩子。要知足常樂,教育孩子要有平和的心態,著眼于現實,尊重孩子。
四、從眾心理
俗稱“隨大流”,是在群體的影響和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意見而采取與大多數人行為一致的行為。這類學生一般性格軟弱,自信不足,沒有主見,缺少創新意識,容易“跟風”。
應對策略:
教師和家長要引導孩子,讓他們遠離不良行為,做積極向上、自律性強的好少年,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邁進。學生自己也要明辨是非,多教諍友、益友,不交損友,以名人和優秀生為榜樣,把握好人生的方向盤,不“人云亦云”,保留自己的見解。
在多年的農村初中教學中,我發現絕大多數的農村初中學生存在以上心理問題,一定要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不因小失大。要引導青少年走出心理誤區,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