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劉明山
【摘要】學生核心素養,逐漸成為中小學教育改革和課堂教學的努力方向和重要抓手,教育部立項研究的核心素養,可以分為兩個層面,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和學科核心素養。數學學科素養是落實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提出:在數學課程中,應當注重發展學生的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幾何直觀、數據分析觀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可以把他們理解為學生學習小學數學應達成的重要思維品質和關鍵能力,即小學數學核心素養。本文就自己在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領域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學生核心素養如何體現與落實分享如下。
【關鍵詞】核心素養 ?圖形與幾何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1-0133-01
一、圖形與幾何概念的直觀教學
圖形與幾何的概念教學應從直觀開始,充分發揮幾何直觀作用、通過觀察、歸納總結、完善提升、逐步生成概念,落實學生的直觀想象和數學抽象素養,初步形成空間觀念。要通過幾何直觀,讓學生能夠“看得見、說得清、想得通”,這樣的學習活動讓學生的數學認知具有“畫面感”。有利于學生語言的描述和歸納總結,進而抽象出數學模型。如人教版教材:三角形的高的教學就可以用這種策略,先讓學生觀察、比較兩個直角三角板哪個高一些(以一條直角邊為底);變換方式(斜邊為底)再比一比,看看哪個三角板高,這樣的實物情境直觀導入,讓學生在直觀的高低比較中,初步建立“高”第一印象(三角形最高點到底邊的上下距離),接著引導學生觀察,比高低時比的是兩個三角板的哪一部分?結合實際情況觀察、歸納得出:當一條直角邊為底時,比的是另一條直角邊(從銳角頂點到直角頂點的線段);當斜邊為底時,比的是從直角頂點到對邊的距離。再引導比較兩種情況的相同點,都比的是從頂點到對邊的距離,逐步抽象出高的實際含義。這樣將生活中的“高”的經驗和課堂教學聯系,同時也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三角形的擺放方式不同,高是不同的,進而理解每個三角形都有三條高,便于學生的理解與認知構建。
二、圖形的倍積規律教學
圖形的面積公式推導計算要以度量為基礎,形成量化意識。發展學生的數感、運算能力、數形結合和數學模型等素養。如人教版教材“三角形的面積”一課,很多教師讓學生課前制作了兩個一模一樣的三角形,在課堂教學中,自主探究,將其拼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引導學生觀察,從最便捷的倍積角度引導學生明白了三角形的面積用底乘高再除以2。但若從等積的角度去思考,可能更符合學生的認知經驗和規律總結,因為學生在此之前,學習長方形的面積時,是從等積度量得來的。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時,是從等積割補的角度去理解的,三角形的面積教學,若延續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利于學生用度量的思維解決新問題,結合這些倍積規律再總結,發現在三角形的面積計算中,除以2是不同思路共性的特征,從而抽象出三角形面積計算的公式模型。在這樣的數形結合及觀察比較中,打開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學生的認知和理解會更深刻。
三、圖形運動的實踐教學
圖形的運動要以實踐操作為基礎,讓學生在操作中明晰思路和方法。落實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以現實的實物操作經驗為基礎。由于學生思維發展的階段和層次決定了在圖形的運動的教學中,一定要讓學生經歷“操作——觀察——想象——驗證”的過程,讓學生在直觀操作中明確運動的過程,給學生的圖形運動想象做好鋪墊;學生在頭腦中再現運動過程后,讓學生通過語言描述或方格紙上畫圖表達出來。總之,以操作為拐杖,讓學生逐步能夠在頭腦中想象出圖形的運動狀態,以此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四、圖形的多元化教學
在圖形的體積計算推導中不急于得到一個固定的結論,應多角度觀察和多元化思考問題,落實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的培養。讓學生充分感受知識形成的全過程,爭取能多元的思考問題,探究解決,促進學生靈活、多元的理解。
都說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數學教育最終的目的就是讓學生能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來思考問題,會用數學的語音來表達現實世界。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等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小學教學(數學版)2017.1—12期.
[2]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五年級上冊 P221.
作者簡介:
王磊(1981-),男,漢族,陜西省旬陽縣人,本科學歷,陜西省旬陽縣城關鎮中心學校數學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育教學。
劉明山(1971-),男,漢族,陜西省旬陽縣人,本科學歷,陜西省旬陽縣城關鎮中心學校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