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蘇偉
摘 要 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給傳統媒體帶來了巨大沖擊,電視作為傳統媒體也不能例外,而且這種沖擊已經波及到了電視節目的生產環節。本文通過對我國電視專題片現狀的分析,提出了新媒體環境下我國電視專題片如何發展創新的建議和意見。
關鍵詞 新媒體;電視專題片;創新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02-0050-02
隨著技術的飛速發展,新媒體迅速崛起,并快速搶占新聞市場、分流受眾、搶奪廣告份額,新舊媒體之間的競爭愈演愈烈。在這一環境下,電視專題片要想脫穎而出,只有認真策劃和不斷創新,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奪得立足之地。
1 電視專題片概述
1.1 電視專題片的概念
電視專題片是圍繞某一主題進行集中、深入表現的一種電視藝術形式,內容專一、形式多樣,它雖然不像純新聞一樣要求時效性,但也追求真實性。它介于新聞和電視藝術之間,允許作者闡明觀點,既要有新聞的真實性的特征,又要具備藝術的審美特性。
1.2 電視專題片的類型
電視專題片根據敘述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為紀實類專題片、創意類專題片、政論類專題片、訪談類專題片;從內容上可以分為城市形象專題片、企業形象專題片和產品形象專題片;從文體上可以分為新聞性專題片、紀實性專題片、科普性專題片和廣告性專題片。
1.3 電視專題片的特點
1)真實性。電視專題片雖然與純新聞有明顯的區別,但它仍然具有新聞的特征,它的題材都來自于真實的社會生活,是真人、真事、真情、真景。它大多采用紀實的拍攝手法表現主題,這也是人們經常把專題片和紀錄片混為一談的原因之一。專題片并不需要嚴格遵循按時間順序,它可以跨越時空進行拼接,只要有利于主題的表達。
2)集中性。主題集中是專題片最大的特點。電視專題片能夠對某一個主題的內涵做全面、深入、系統的揭示,這是一般電視節目做不到的。主題是一部專題片的靈魂,它在節目中統率人物、事件、結構、語言、聲音、畫面等元素。它可以有多個敘事線索,有多個敘述對象,但是這些線索和對象對要服務于這一個主題,不能游離于主題之外。
3)思想性。專題片不是各種素材的單純累積,也不是表層的現象隨意拼湊或羅列,而是在向觀眾展示某一主題的過程中,揭示事物內在的本質或事物包含的哲理,給觀眾以啟迪和引導,讓觀眾體會其中蘊含的深刻意義。如果節目需要,還可以用敘議結合方式進行觀點闡述,從而引導輿論,實現正面宣傳。
4)藝術性。專題片可以用多種藝術手法和風格樣式來表現主題,聲畫表現非常豐富,可以給觀眾以視覺沖擊,在藝術欣賞的過程中得到啟迪。
2 新媒體環境下電視專題片的現狀
2.1 電視專題片質量不高
經過這些年的發展以及數字技術的運用,我國電視專題片題材單一雷同,內容冗長乏味,聲畫兩張皮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人們開始追求專題片的可視性、藝術性、人性化的表達。一時間,電視專題片呈井噴式發展。但是,數量的激增沒有帶來質量的提高,專題片內容少,選題思想與角度狹隘,缺少穿透力,甚至有的專題片為了追求所謂的真實,毫無主題地羅列鏡頭,看似還原了生活的真實,實則是自然主義,濫用了專題片的真實性,觀眾也無法接受。
2.2 電視專題片觀賞性差
電視專題片需要具有思想性,但是這種思想性是有環境的,應該是表現在鮮活生動的敘事之中,而很多電視專題片卻單純地追求制作理念而忽視了專題片的藝術觀賞性。雖然擁有高大上的題材,卻不注重聲畫等藝術表現形式,不注重細節的把握,難以拉近與觀眾的距離,自然無法對觀眾產生視覺沖擊力和震撼力。
2.3 電視專題片貼近性有待加強
我國的電視專題片發展歷史短暫,制度不規范,缺乏成熟的商業模式,這就使得專題片的運作缺乏競爭意識。加之投入資金少,這就造成大多數專題片的制作缺乏創新意識,節目內容多數是為了迎合政治需要,以高高在上的視角,運用刻板的語言,配以簡單的畫面,脫離了普通民眾的精神需要和審美情趣,與百姓生活不能息息相關,也就不能真正吸引觀眾。
3 新媒體環境下電視專題片創新途徑探索
3.1 在創作理念上尋求創新
新媒體環境下,數字技術、VR技術的運用,可以使新媒體專題片變得很“新”,能使人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但是,電視專題片的思想性、思想深度卻是新媒體所無法比擬的。思想性是電視專題片的基礎,電視專題片可以有很多選題,但是無論哪種選題,都要發掘其思想性,重視其中蘊含的深意。專題片適合大容量的題材,尤其是系列片,更能發出時代的聲音,這種思想深度和氣勢是其他節目類型所不能表現的,所以電視專題片若想創新,一定要在思想層面有所創新和表現,才能引起觀眾的共鳴。比如七集大型電視專題片《不忘初心,繼續前進》,以習近平總書記的思想脈絡和行動足跡為主線,全景式展現了五年來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引發社會各界強烈反響。優秀的專題片無疑是一次思想的觸動,對于凝聚民族精神,推動社會進步具有積極的作用。
3.2 在選材視角上尋求創新
我國的電視專題片長期以來都以宏大的視角來表現主題,這才顯得有思想性。其實,這是對思想性的一種誤讀。思想性既包括愛國情懷、民族精神、改革發展的深意,也包括百姓的日常生活,這些都是可供選擇的素材。每部片子都是高高在上的態度,宣教的口吻,不僅觀眾索然無味,也會影響我國電視紀錄片的發展。專題片應盡可能的采用平民的視角,堅定走民族化的道路,從只關注偉人名山到關注普通百姓生活,以講述故事代替理論宣教,抓取懸念與矛盾,體現人生與人性,使得觀眾自覺的融入其中,感受蘊含的深意,體會其中的人文關懷,從而得到觀眾的認可。
3.3 在制作方法上尋求創新
一部優秀的電視專題片不是一兩個人的一兩個想法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一個專業的團隊合力打造。首先是對真實性的展現。節目策劃要對觀眾心理準確把握,選擇觀眾感興趣的主題,進行采訪。要對真實的人物、事件進行深入采訪,從繁多的素材中選擇利于表現主題的素材進行制作。但是對于以往已經發生的事實不能現場捕捉,應該盡量彌補,而不是跳躍過去,這樣會影響表現效果。可以通過類似的資料、空鏡頭或者對事件發生前后的變化進行捕捉。尤其是在新媒體環境下,運用數字技術,可以使用“情景搬演”來使場景重現,來增加觀賞性。除此之外,聲畫配合也尤為重要。解說詞能夠起到補充畫面內容、介紹背景資料、引起聯想、升華主題等作用,但是風格要與專題片類型相協調;音樂要自然、流暢,與情景貼切。通過聲畫配合和合理布局,給觀眾營造切合的氛圍和思考的空間。
3.4 在媒體融合上尋求創新
在媒體融合已成不可逆轉的趨勢下,電視專題片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更好地突破,需要的不是對抗而是融合。新媒體環境下,電視專題片應該借助新媒體平臺來增強節目的吸引力。專題片的策劃要改變過去在觀眾心中沉重刻板的形象,與時俱進,取長補短,同新媒體緊密結合。節目不僅在自己的平臺上傳播,也要在新媒體上傳播,電視專題片可以利用新媒體進行宣傳,來擴大收視范圍。而且,新媒體可以不受播放時間、空間的限制,專題片在新媒體平臺上能夠做到循環播放,觀眾可以通過電腦、手機等媒介隨時隨地觀看,這樣就能有效提高電視的收視率和網絡點擊率。同時,在新媒體上開設互動平臺,吸引用戶參與和發表評論,節目組可以根據反饋和意見及時改進,不斷提高節目質量,從而利用自己的優勢提升競爭力。
4 結論
新媒體改變了人們對信息的接受方式,使得傳播由單向變為雙向,每個人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傳播者。新媒體環境下,任何媒體都不能強制用戶接受自己提供的信息,電視也不例外。在電視節目欄目化的今天,電視專題片只有積極擁抱新媒體,與新媒體優質結合,借鑒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不同理念和樣式,堅定地走民族化、本土化的道路,不斷探求創新途徑,才能為自己拓展出廣闊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魏江南.優秀電視節目解析[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
[2]游潔.電視媒體策劃新論[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