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瑤
摘 要:筆者認為將高壓觸電歸為高度危險作業更為合理。值得指出的是,隨著觸電司法解釋的被廢止,“高壓”已無法律層面上的明確界定,但司法實踐中仍沿用了以1千伏為界區分高低壓的作法,故本文也在此劃分的基礎上做分析,將1千伏及以上的電壓等級歸為“高壓”進行探討。
關鍵詞:高壓觸電;危險作業合理性分析;探討
中圖分類號:D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23-0103-02
1 引言
在制定《民法通則》、《侵權責任法》時,我國借鑒了國外眾多成熟法學理論的概念及典型經驗,為更有效保護受害人的利益,將高度危險作業責任規定為無過錯責任。從我國關于高壓觸電損害的法律法規來看,以“列舉式規定+兜底性條款”的方式規定了高度危險作業的范圍及幾種常見表現形式。這種開放式的處理方式,是立法者對于今后可能出現的各種新的高度危險作業所采取的具有彈性的規定。
2 高度危險的內涵與外延
法律上的“高度危險”首先應當是一種在價值判斷中“被允許的風險”,它并非如一般的危險被法律給予了單純否定性評價,而被要求避免或消除。人類科技進步飛速發展至今,危險的增加是與之伴隨而來的。但如果一項活動或者物品所帶來的收益大于與之相伴的危險,能使社會整體利益獲得更多,那么這項活動或物品所附帶的危險就是可被接受的,其高風險也不能阻礙其被社會接納、使用。正如切爾諾貝利核事故那樣,雖然核泄露的危害有目共睹,但是核電的發展與利用仍未因此而停下腳步。當然,這種法律上“高度危險”仍需要滿足以下條件:(1)該種“危險”需要有一定的社會認識度。(2)該種“危險”具有較高的社會依賴性。(3)該種“危險”帶來的損害可被彌補。(4)該種“危險”具有不可控制性。(5)該種“危險”具有高專業技術性。第六,該種“危險”具有高致害性。當然,還有兩點也是需要進一步明確的,一是高度危險的不可坑控制性來源于活動或物品本身,而與主體的使用無關。如果危險是因主體的過錯所致,那么其就是屬于可控的“危險”,而應當將其排除在高度危險之外。二是活動或物品本身固有的“危險”并不應當就被判定為屬于法律層面上的“高度危險”。其仍需結合上述諸多因素綜合判定,才能適應日益變化的社會生活發展,才能在個案中體現法律所追求的公平和正義。
3 在認定高度危險作業責任時,應當把握以下幾點
(1)是因高度危險活動導致的損害責任。《侵權責任法》上列舉的高度危險作業類型將會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增加,在判斷其是否該承擔高度危險作業責任時應把握住其“高度”特征即造成損害的概率較高,或者造成的損害后果十分嚴重。(2)是因高度危險活動的固有危險所致的損害責任。造成損害的危險必須屬于危險活動本身所固有的、內在的,具有本質性的危險。如果不是這種具有本質性的危險,則就應排除在“高度危險”外,而采取其他法律加以歸置。(3)是因合法活動導致的損害責任。高度危險作業中的活動都是合法的,被法律所許可的。如果作業本身就是非法的,那就表明作業人本身具有過錯,應當適用過錯責任,而非無過錯責任。(4)行為人即使在作業中盡到了合理注意義務,但仍不能避免損害責任。也就是前述所提及的高度危險所具有的不可控制性。正是因為有此特性,高度危險作業責任才不考慮行為人的過錯,而采用無過錯責任原則歸責。
4 高壓觸電屬于高度危險作業的合理性分析
4.1 從高壓觸電的本質來看,其符合高度危險作業的本質特點
發電、輸電、配電、供電本就是社會公共事業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電力的輸送本就屬于合法的范疇,且惠及全社會的一項作業,其本身被社會大眾所認可,符合高度危險的認定條件。并且,也有學者指出《侵權責任法》中“高壓”的概念是指壓力超過通常標準,某些能量或者物質以高壓方式制造、運輸或者儲藏的。高壓包括了以高壓制造、儲藏、運送的電力、液體、煤氣、蒸汽。因此,將其納入高度危險作業范圍內也是合理的。
但是高壓電一旦觸及人身或物體,其所帶來的損害也是極為嚴重的,且觸電時電流瞬間通過人體,致使受害人或旁人根本無法采取有效措施阻止電流流過,只能通過事后立即遠離電源來進行補救,但此時損害已然產生。
4.2 從高致害性角度分析,高壓觸電屬于高度危險作業
不可否認的是,在高壓作業環境下的高壓電,其能量和危險性明顯高于低壓作業環境下的低壓電。例如生活中經常碰到的靜電,其電能對于人體基本無害,而運行中的10千伏配電線路,其與人體接觸后就有致命的危險性,且受害人基本沒有自救的時間或手段,其直接對人身健康安全這種位階較高的權利產生無法彌補的損害。這種損害的高危性和難以控制性,也符合高度危險作業的構成要件。
4.3 從責任分配公平合理與否的角度而言,將高壓觸電歸于高度危險作業更為符合現實利益的需要
在制定法律及司法裁判時公平而合理地分配利益、承擔責任是民法學說所公認的原則。從責任主體的角度考慮,如果按照物件致人損害定性,則高壓觸電損害責任主體為電力設施產權人,而依照我國目前的發電、輸電、配電、供電體系來看,按照過錯責任原則極有可能將責任分配給不該承擔責任的主體,如電力用戶自身。使原本的受害人(即電力使用者)成為責任人,而得不到任何賠償、補償。卻使得該承擔責任的主體,如供電公司、電力施工企業等得以逃脫其所應當承擔的責任。這樣做顯然有違公平的普遍價值評價。而如果將高壓觸電歸為高度危險作業范疇,依據其所遵從的無過錯的歸責原則將責任主體固定為作業的經營者,則可有效避免上述不公平現象的發生,從而保障“公平”二字得以實現。
5 從預防觸電損害事故發生的層面來看,高度危險作業責任更有利于防止事故的發生
實踐中,電力用戶對于高壓輸電、配電、供電線路的安裝和使用均不具有知識儲備或技術上的優勢。即便是低壓的居民用電申請也必須向供電企業提出申請,由供電企業進行安裝、調試,必要時還需要供電企業派員進行維修。在我國目前的電力工業現實背景下,如果按照物件致人損害定責,將責任歸咎于產權所有人——電力用戶,用戶雖然承擔了責任,但也僅是個案的完結,其對于觸電事故的預防并不能起到全面的推進作用,畢竟電力專業是專業技術性極強的學科。而如果按照高度危險責任定責,則作為電力設施的產權人、管理人——電力企業就會因為高度危險作業責任事故的不斷累積,迫于經濟成本及社會責任的壓力而研究預防事故發生的各種技術措施,不斷提升輸電、配電、供電的安全,強化對電力設施的建設、驗收、使用的管控,從而無形中激勵了電力安全事業的發展,從電力行業乃至整個社會公共利益的角度而言,這都是更為有利的一面。
6 高壓輸電所產生的電磁輻射是否算高度危險作業
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不斷增強,有人提出高壓電在輸送過程中發出的電磁輻射(能量以電磁波形式發射和在空間傳播),對人體也具有一定的危害,認為也應納入高度危險作業范疇。但也有學者如王利明教授認為:“電磁輻射并非高壓作業本身固有的高度危險,而是電力設施所具有的放射性‘危險,其是否對人體健康存在損害尚未定論,甚至在世界衛生組織進行的長期研究結果中也未證明該種電磁輻射對人體有害。因此,即便是受害人因電磁輻射遭受了損害,也不應當適用高度危險活動致害責任,而應當適用高度危險物致害責任。”從電磁輻射產生的角度而言,其是伴隨著高壓電產生、輸送過程而一路相隨的,其可以被視為電能輸送是所必然相伴而生的產物,但其是否具有高度危險作業中所必備的“高危性”,則需要加以科學地判斷。
7 結語
當然,WHO的結論也一直存在爭議,其結論也僅是建立在現有的科技水平之上的。如果隨著科技的發展,在未來能夠對于電力設施所產生的電磁輻射給予一個明確的定論:對人體健康有影響或者完全無影響。屆時,再以此結論作為判斷電磁輻射是否屬于高度危險作業范疇則更為科學、妥當。在目前沒有科學研究結論證明的情況下,其并不應當屬高度危險作業范疇,而是可作為環境污染或者高度危險物致人損害而加以歸置。
參考文獻
[1]楊立新.侵權責任法專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33.
[2]王利明.侵權責任法研究(第二版)下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576-57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