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強+肖琴
摘 要:科學素質是公民素質的主要內容之一。農村初中物理教學是提高農村青少年科學素質的重要課程。從當前農村初中物理教學的情況看,提高農村初中物理教師自身科學素質和轉變教學理念,在農村初中物理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實現多學科聯合、堅持用科學態度答疑解惑這三方面,是培養學生科學素質應著重處理的問題。
關鍵詞:物理教學;科學素質;生活化教學;多學科聯合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8)04-002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4.014
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推進,學生的素質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由此我們看到我國2006年制定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2016年發布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2016年頒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等文件都強調學生科學素質的提高。農村是中國發展的薄弱環節,也是科學行動計劃的重點實施地區,農村初中物理教學肩負著提高農村學生科學素質的重大使命。
一、科學素質的內涵
在我國《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中對科學素質的界定是: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并具有一定的應用它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在《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把科學精神的表現概括為: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于探究。
物理科學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從物理學基本概念和規律、科學研究的思想方法、科學研究態度價值觀、科學應用意識等方面培養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從當前農村物理教育“教”的角度看,學生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于探究等科學素養的培養,首先需要物理教師具備相關素質、并在思想上重視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其次,教師要充分利用農村資源實施生活化教學;最后,教師應該以身作則,堅持科學的態度答疑解惑,破除各種封建迷信思想。
二、農村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科學素質的培養策略
(一)提高物理教師自身科學素質,轉變教學理念
要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教師首先要以身作則。由于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農村初中教師的科學素養相對較低,教學理念相對落后。這體現在部分初中物理教師非物理科學專業畢業,從事物理教學后又缺乏再培訓,加上實驗設備匱乏、應試教育的壓力等原因,導致初中物理教學中照本宣科介紹概念,讓學生背概念、記知識點、簡單重復做習題的現象普遍存在。
像其他自然科學一樣,物理科學的學習也是一個嚴謹的過程,實驗中的某一環節操作不當就會引起不同的實驗結果。這就需要教師進行專業的引導和示范,才能使學生正確地認識和探索世界。例如,在學習物體的運動和力學時,需要準確控制力的方向和大小,否則物體就會偏離原設想的軌道。學生在進行實驗時,往往施加外力或把握不準力的方向,從而出現實驗偏差。在這個時候,需要教師細心觀察和悉心指導,與學生一起分析實驗中出現各種現象的原因,加深學生對相關概念和規律的認識。如果教師自身專業素養不夠,實驗技能不過關,不能有效指導學生實驗,那么學生就難以形成科學素養,也難以通過物理學科掌握相應的科學實驗方法。
(二)實施生活化教學
生活化教學策略是指在教學目標確定以后,教師根據教學任務和學生的特征,有針對性地選擇與組合貼近學生生活和聯系社會實際的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和技術,而形成的具有效率意義的教學舉措或方案。生活化教學可以縮小課堂與學生生活的距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故為各個學科關注與應用。農村初中生有廣泛的社會實踐機會,平時接觸物理學現象多,動手能力較強,生活化教學策略的實施具有相對優勢,只要教師也熟悉農村生產生活和具備良好的專業素養,在教學中就能靈活地把物理學概念、理論、研究方法等與學生生活對接起來。
生活化教學策略可以運用到物理教學的不同領域:在課堂上選擇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創設教學情境;在課堂討論中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和解決生活問題;在實驗教學中選擇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做實驗,將實驗對象與解決生活問題聯系起來;在布置課后作業時選編并布置生活化的物理作業,用課外簡單易做的小實驗消化課堂學習內容等等。例如,利用鋤草時握鏟的動作來解釋杠桿原理,用開關的設計來說明串聯與并聯等等。
(三)堅持用科學態度答疑解惑
“學以致用”是教育的目的之一,物理知識內化為學生解決生產生活問題的技能和態度,是科學素質轉化為現實影響力的體現。《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把2020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定為10%以上,這一目標的實現是艱巨的,2015年我國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只有6.20%。為此,實施青少年和農民的科學素質行動成為實現目標的最重要的任務。農村初中的物理學課程是義務教育普及科學知識,提高農村中小學科技教育質量,為農村青少年提供更多接受科技教育和參加科普活動的機會和重要平臺。
農村地區是傳統文化保存較完整的地區,但同時也是各種糟粕、迷信和宗教根深蒂固的地方,學生對各種自然現象的產生存在諸多疑惑。由此,在物理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大膽質疑,提出問題,綜合運用物理學、生物學、化學、地理學等學科的知識為學生解答諸如死亡、雷電、洪澇、地震等復雜現象,使學生在各種討論與探究中培養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物理學的概念、定律、公式等知識性的內容隨時間流逝而淡忘,但遇到疑難問題時求助于科學的解釋,從事物本身而不是從迷信思想中尋求本源的科學素質卻可以跟隨學生一輩子。
科學素質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各學科的教學共同配合,在長年累月的積累中逐漸形成。對于物理教師來說,既要不斷充實自身的跨學科知識,又要與其他學科在教學中共同磋商與合作,實現各學科的橫向配合,才能更科學更全面地指導學生解釋各種現象。
參考文獻:
[1] 陳巧玲,張江卉.科學素質概念的文獻綜述[J].科協論壇,2012(7).
[2] 林欽,陳峰,宋靜.關于核心素養導向的中學物理教學的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2015(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