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代文獻書籍是我國在數千年歷史發展過程中創作的主要文明成果,是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人類文明的魂寶。甘南州是甘肅省民族文化最為富集的地區,古籍藏量在全省具有重要份額,尤其是藏傳佛教和古藏文苯教文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地位和價值。本文闡述了甘南州古籍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對圖書館古籍保護及修復的現狀作了分析,并對一些問題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
關鍵詞:甘南州 古籍保護 現狀 對策
中圖分類號:G25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 (2017)10-0-01
由于甘南歷史悠久,藏傳佛教古籍藏量豐富。目前,夏河拉卜愣寺藏經閣收藏宗喀巴、西藏各大活佛、歷世嘉木樣大師的作品集等各類藏傳佛教文獻68730部。極其珍貴的貝葉經兩部,金汁銀汁書寫的《甘珠爾》各一套;一世嘉木樣和一世薩木察倉親筆書寫的金汁《賢劫經》各一套;金、銀、珊瑚、松耳石、珍珠等混合液書寫《賢劫經》、《般若八千頌》經典60部;佛教論著有二世嘉木樣大師所著的《第一世嘉木樣傳》、三世貢唐倉.貢去乎丹貝卓美所著的《二世嘉木樣傳》和《德哇倉羅桑東珠傳》。夏河左海苯教寺院現藏經文《甘珠爾》3套;《丹珠爾》一套;《五垢光榮經》5套;年麥師徒、四賢哲、詹巴南喀、夏爾扎等歷代苯教高僧撰寫的文集著作2000余本。夏河縣阿木去乎寺院現藏有朱砂寫本《大成就才俉文集》、《律部.禪定》一函;拉薩版墨印本《宗喀巴前期著作》、《戒律》、《宗喀巴大師菩提道次帝光論》等三部;瑪曲縣齊哈瑪寺院及周邊牧民個人收藏經卷10萬余冊,其中那塘版《甘珠爾》100余冊;采日瑪寺院現藏經2000余冊,其中古籍文獻《廣中略三種般若經》一部10卷;木西合鄉牧民久高私人收藏古籍文獻《廣中略三種般若經》一部16卷。這些文獻涉及的內容包括天文歷算、節候氣象、卜蓍卦辭、祈福祈禱等內容。
一、甘南州古籍保護的歷史遺產
歷代文獻自產生以來,損毀現象即隨之出現。古籍遭受損毀,歸根到底,就兩種因素,即人為的損毀和自然的侵蝕。縱觀中國歷史上古籍圖書的種種“厄運”,大多數屬于人為災害;同時,水濕、火燒、蟲蛀、鼠咬、霉爛等因素對古籍圖書造成損害。
據歷史資料記載,歷代公私藏書家為收藏古籍,曾建立嚴格的保護制度,如宋代典籍《南宋館閣錄》等書中,就記載了宋代館閣藏書的防火制度、庫房管理制度和古籍閱覽制度;清代學者葉昌熾的《藏書紀事詩》、版本學家葉德輝的《藏書十約》中,均記載了對藏書環境、書庫設置、藏書設備制作等方面的要求。正是由于歷代藏書家在古籍保護方面付出的不懈努力,我國古籍才得以代代相傳的保護。為了防止古籍文獻受潮,我州各地的寺院仿效古人保護圖書的措施,在舉行大法會的時候,要將藏書放在曬經臺翻曬一遍。防蟲方面,用藏中藥材配制的驅蟲丸置于櫥內和書架自然揮發。另外,建立嚴格的管理制度。為了防止藏書丟失,寺管會規定閑雜人員不得進入藏經閣,僧侶只準許在樓內閱覽藏書,不得帶出。綜上所述,正因甘南各地寺院嚴防措施和嚴格的管理制度才使各類古文化典籍藏書和文獻保存至今。
二、當前甘南州圖書館古籍保護現狀
1.庫房防火防潮裝置
為了更好的控制突發性災害如火災所帶來的不可估量的破壞,不少保存古籍善本的庫房已經安裝了十分靈敏的防火、防煙報警裝置,一旦出現火情就會立即制動,消滅火源。同時在現代化的保存場所已經配備了恒溫、恒濕的空調對場所的溫度和濕度進行控制,保證古籍不會受到損害。
2.防蟲、防塵、防光措施
20世紀90年代以前,圖書館的防蟲措施多為在庫房內投放樟腦粉、樟腦塊等防蟲藥。但實踐證明,這種方法雖有一定作用,但由于是投放于開敞的書架中,效果并不理想,而且采用化學藥品殺蟲,對圖書也可能產生傷害。
3.庫房防盜監控設備
近年來,古籍書庫被盜現象在國內外均有發生,一些圖書館的善本庫房安裝防盜門,設立專人保管,及每年清點庫房藏書,仍為必不可少的措施。
4.繼承發揚傳統的關鍵修復技術
圖書館的現代化設施可以改善關鍵保存條件,但解決不了破損古籍的再生。破損古籍的修復,仍為圖書館古籍保護的重要內容。多年來,經過修復人員的手工勞動,已有大量嚴重破損的古籍善本獲得搶救,恢復了原貌,達到為古籍延年續命的作用。
三、古籍保護工作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1.加緊培養高水準的古籍修復人員。面對全國古籍普查,古籍修復量大、人力不足的矛盾,甘南州古籍保護中心于2007年5月派遣兩名同志參加了國家圖書館舉辦的第一期全國古籍普查培訓班;2008年2月參加在國家圖書館舉辦的第二期全國古籍修復技術培訓班;2008年5月,派遣一名技術人員參加了中國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舉辦的古籍鑒定與保護高級研修班。經過多層次的學習培訓,全州已初步擁有了一支掌握古籍修復的各項基本技能的古籍整理和修復的人才隊伍,手工修復方法仍為當前搶救破損古籍的主要方式。
2.解決古籍修復中原材料不足的問題。我國古書,多采用天然植物如竹子、樹皮等原料加工而成。修復古書的紙張,歷來有竹子制造的毛太紙、毛邊紙、連史紙等,用樹皮制造的溜口紙、綿紙、宣紙、皮紙等,還有用麻、稻草、樹皮等合制成的混料紙。由于此類手工造紙僅供古籍修復使用,銷量不大,南方許多造紙廠很少生產,因而造成修復用紙的短缺,影響了古書修復的質量。
3.制定嚴格的規章制度。嚴禁在閱覽時進食,以防食物污損古籍;嚴禁桌子上放茶杯或其他飲料,以防茶杯推倒,水流滿桌,滲入古籍中,造成損壞。 綜上所述,古籍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財富,是我國不同時代發展的結晶,我們應該對其進行充分的保護,不斷完善古籍的修復技術。妥善保護古籍文獻是圖書館古籍管理工作者的責任,相信通過眾多古籍管理工作者的努力探索和交流,古籍保護工作會越做越好。
參考文獻
[1]李景仁,周崇潤.中國國家圖書館文獻保護工作概述[J].圖書館,2005(2).
[2]張志清.國家圖書館古籍保護的歷史現狀和任務[J].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2004(1)(2).
作者簡介:王鳳娥,(1977.10-),女,藏族,甘南州圖書館館員,現從事:圖書采編和古籍保護研究工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