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一勝 吳文革
摘要 無為縣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本文介紹無為縣糧食生產發展現狀,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及未來的發展方向,以期為當地糧食生產穩步健康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糧食;生產現狀;問題;對策;安徽無為
中圖分類號 S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22-0045-02
無為縣地處皖中,轄20個鎮、2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全縣總面積2 022 km2,總人口121.4萬人,其中農村人口75.03萬人,農村勞動力人數53.27萬人。2017年,全縣實現農業總產值108.7億元(可比價),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 708元。主要農產品產量持續穩定增長,糧食總產52.4萬t,連續多年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
1 生產現狀
1.1 播種面積
2017年,全縣糧食播種面積7.82萬hm2左右[1],其中水稻5.51萬hm2,以一季稻為主,面積4.87萬hm2(中秈雜交稻約0.67萬hm2,粳稻或糯稻約4.20萬hm2);小麥1.07萬hm2;玉米0.62萬hm2,以鮮食玉米為主;其他旱雜糧的面積約0.67萬hm2。
1.2 產量
水稻:中秈雜交稻高產地塊可達9 750 kg/hm2,平均8 250 kg/hm2左右;粳(糯)稻高產地塊可達9 000 kg/hm2,平均7 800 kg/hm2。
小麥:高產地塊6 000 kg/hm2,平均4 800 kg/hm2。一般早播小麥產量高,遲播小麥(11月下旬以后播種)產量一般在3 750 kg/hm2左右。
1.3 種植方式
水稻:直播(包括手工撒直播、機械條直播、機械穴直播)[2]約3.93萬hm2,人工栽插約0.33萬hm2,機插約1.2萬hm2。
小麥:以淺旋耕撒播為主,部分免耕直播和稻套麥。
1.4 連作模式
連作模式以稻—冬閑為主,約2萬hm2,其他連作模式有稻—麥、稻—油。
1.5 栽培管理
1.5.1 耕整。常年淺旋耕或免耕[3-4],農田耕層10 cm左右,大田整平不到位,落差較大。
1.5.2 施肥。以化學肥料為主,有機肥少,水稻平均施純N 225~255 kg/hm2、P2O5 90 kg/hm2、K2O 165 kg/hm2;小麥平均施純N 180 kg/hm2、P2O5 75 kg/hm2、K2O 81 kg/hm2 [5-8]。
1.5.3 病蟲害防治。水稻以防治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紋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為重點[9-10],草害以稗草、千金子為重點,常年藥劑防治4~5次;小麥以防治赤霉病為重點,草害以菵草、看麥娘為重點,常年藥劑防治2~3次。
1.5.4 水漿管理。由于大田不平整,深水灌溉現象較普遍,少數田塊中期曬田不足。
1.6 經營方式
由過去的一家一戶分散經營逐步向規模化經營轉變。2017年,全縣6.67 hm2以上種糧大戶共2 218戶,種植面積2.89萬hm2。其中,33.33 hm2以上76戶,種植面積0.37萬hm2;66.67 hm2以上10戶,種植面積0.09萬hm2。
2 存在的問題
2.1 高標準農田建設等農業基礎設施薄弱
農田水利設施等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
2.2 稻—麥連作模式面積較大
根據全國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無為縣屬水稻、油菜優勢產區,不是小麥優勢產區,小麥生產受遲播、干熱風、赤霉病等影響較大,品質差,效益低。稻—麥連作季節矛盾突出,稻、麥2季均難做到適時播種。稻、麥屬同科植物,吸收的養分基本一致,連作對耕地地力保護不利。同時,秸稈還田利用難度大。
2.3 水稻直播面積過大
無為縣水稻直播面積約3.93萬hm2,占水稻面積的71.4%。由于直播存在稻田草害嚴重且難防除、易倒伏、穗型小、野生稻逐年加重、穗粒數少、病害較重等問題,生產風險大。
2.4 品種多、亂、雜現象嚴重
全縣水稻品種約80個,小麥品種20個以上。品種多、亂、雜造成種性良莠不齊,不利于生產和產業化發展,稻米品質不一致,不能做到優質優價。
2.5 栽培管理不到位
一是肥料施用上,存在化肥施用不合理、有機肥施用不到位、憑經驗施肥現象,化肥利用率不高。二是農藥使用上,存在加大劑量施用及用藥多、用水少及打保險藥、不適期開展防治等現象,科學防治不到位。三是水漿管理上,主要是水多的問題,分蘗期深水層,烤田時排不干水。
3 對策
3.1 夯實農業生產能力基礎
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和高標準農田建設[11],提高抗旱防洪除澇能力,增強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3.2 調優生產種植結構
壓縮稻—麥連作面積,擴大稻—油連作面積。適當調減、壓縮低產低效區小麥種植面積,擴大油菜、綠肥種植面積,調優生產種植結構,促進種養結合。
3.3 大力發展水稻機插秧,減少直播面積
依托全縣現有的75座育秧工廠,加大育秧工廠建設力度,推進農機、農藝融合,為穩定糧食產能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3.4 積極調優品種結構
加大新品種試驗示范力度,積極推廣應用優質、綠色、高效的優良品種,合理安排茬口和品種布局,減少生產風險,促進農業生產穩定增收。
3.5 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
大力推廣水稻機插秧、機耕、機收,以及小麥和油菜機播、機栽、機收等農業機械化和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全面推進水稻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
3.6 提升栽培管理水平
在重大病蟲害防控上,積極推廣應用生物農藥和高效低毒環保農藥,提升農產品品質,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提高防治效果和到位率。
在施肥管理上,大力實施化肥施用量零增長行動,提高配方肥覆蓋率和到田率,推進有機肥替代化肥,實施秸稈還田,持續提升土壤肥力。
在水漿管理上,采取淺水—濕潤—曬田相結合的灌溉方法。移栽返青活棵期,薄水至濕潤立苗。有效分蘗期淺水勤灌,促根促蘗。當莖蘗苗達到預期穗數的75%~80%時即可擱田。拔節至成熟期采用淺水濕潤間隙灌溉,保持干干濕濕。
4 發展方向
貫徹落實國家和省糧食生產各項扶持政策,依托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劃定,抓好糧食生產。
4.1 規模化經營
依托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推進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4.2 社會化服務
大力發展多元社會化服務組織,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重點開展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肥料統配統施、代耕代種代儲等全程社會化服務[12],提升科學種田整體水平,實現管理規范、服務高效。
4.3 綠色化生產
加快培育“三品一標”品牌建設,推進有機肥替代化肥、畜禽糞污處理、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措施,適度發展稻漁、稻鴨綜合種養模式,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和農業效益。
5 參考文獻
[1] 2017年無為縣統計年報[Z].2017.
[2] 張厚勇,史奇,程勇.無為縣水稻機插秧技術推廣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0(19):91-94.
[3] 吳文革,張健美.雜交中秈水稻機插“平衡栽培”技術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09(5):32-37.
[4] 張健美,吳文革,何超波,等.安徽省水稻機插秧技術推廣的難點與對策[J].安徽農學通報,2007,13(2):58-59.
[5] 周永進,吳文革,嚴文學,等.安徽沿江地區“秈改粳”機插栽培高產技術初探[J].中國稻米,2015,21(1):48-51.
[6] 季一勝,楊飛,吳曉鵬,等.沿江稻—麥兩熟模式下水稻機械化超高產栽培關鍵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7(18):17-18.
[7] 楊飛,吳文革,趙前進,等.平衡栽培技術在沿江粳稻機插上的應用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3,41(28):11580-11581.
[8] 花良兵,方咸林.無為縣測土配方施肥項目技術成果初探[J].安徽農學通報,2010(3):99-102.
[9] 夏文明.無為縣水稻3大病害的綜合防治技術與措施[J].安徽農學通報,2013,19(9):96.
[10] 劉永昕,楊飛,夏海生.兩優1128水稻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3(13):48.
[11]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EB/OL].(2018-02-04[2018-06-2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2/04/c_ 1122366449.htm.
[12] 安徽省2018年種植業工作要點[EB/OL].(2018-03-13)[2018-06-20].http://www.eshian.com/laws/38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