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良清 彭麗
摘 要: 新媒體時代,社會對傳媒人才的需求從單一型轉向復合型,決定了媒介屬性較強的廣播電視藝術學專業必須加強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本文結合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廣播電視藝術學研究生的培養現狀,從學科性質、規章制度、雙導師制和國內外校企合作模式等方面深入探索研究生工作站模式下廣播電視藝術學研究生的培養路徑及實踐。
關鍵詞: 研究生工作站 廣播電視藝術學 培養路徑
2010年9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議通過《碩士、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總體方案》。依據方案,到2015年,我國碩士研究生教育實現從以培養“學術型”人才為主向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戰略性轉變。從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國家越來越重視培養應用型、實踐型、創新型人才的教育趨勢,設立研究生工作站是有效的途徑,特別是新媒體時代,市場對廣播電視學研究生實踐能力的要求不斷提升。媒介屬性較強的廣播電視藝術學專業必須順應社會發展做出改革,在打下扎實理論功底的同時加強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本文結合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廣播電視藝術學研究生的培養現狀,探索研究生工作站對于培養創新型、復合型媒體人的重要作用及創新策略。
一、新媒體時代設立研究生工作站的必要性
新媒體的出現帶來了新舊媒體之間的碰撞與融合。“媒介融合”的概念始于20世紀80年代美國馬薩諸塞州理工大學教授伊契爾·索勒·浦爾(Ithiel De Sola Pool)1983年提出的“傳播形態聚會”概念,被認為與“媒介融合”概念幾乎同義。普爾指出:“一種物理形態的網絡能夠承載所有類型的媒介服務,而一種媒介服務也可以發布于任何物理形態的網絡。”[1]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媒介融合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都得到了豐富和擴展。喻國明教授指出:“數字化之后,高新技術產業的產業邊界出現模糊化,過去不同形態的媒介信息的壁壘已被打破,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所依賴的技術越來越趨同,以信息技術為中介,以衛星、電纜、計算機技術等為傳輸手段,數字技術改變了獲得數據、視像和語音三種基本信息的時間、空間及成本,各種信息在同一個平臺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間的互換性與互聯性得到了加強,媒介一體化的趨勢日趨明顯,這種現象稱之為‘媒介融合?!盵2]所以,媒介融合實現了資源共享、資源優化配置和媒介利益最大化,它可以表現在內容融合、產業融合、資本融合、媒介形態融合、傳播方式融合等方面。因此,從媒介發展看,媒介融合時代,學校要培養既能進行媒介文化分析與媒介理論研究,又能應對新媒體融合技術發展需要的復合型人才,這就需要設立工作站強化學生的實踐技能,適應媒介社會的發展。相關部門出臺一系列政策強調研究生工作站的重要性。以江蘇為例,2008年《省政府辦公廳關于轉發教育廳江蘇省企業研究生工作站管理辦法(試行)通知》(〔2008〕118號)鼓勵建設“企業研究生工作站”[3],2013年《省教育廳省科技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江蘇省企業研究生工作站建設與管理的意見》(〔2013〕2號)提出建設“人文社科研究生工作站”[4]。也就是說,研究生工作站的建設范圍已經明確擴大到人文社科領域,這對于廣播電視藝術學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發展來說,是一個重要契機。
從高校研究生培養實踐看,高校傳統教育模式和課程設置主要側重于史論的學習,特別是廣播電視藝術學研究生的課程設置存在實踐課程和新媒體課程不足等問題。換句話說,研究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都與社會相應行業和崗位對接,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廣播電視藝術學研究生培養為例,研究生課程包括必修課(影視理論、中國電視專題研究、傳播學理論與方法、電視節目策劃與制作)和選修課(電視節目形態學研究、媒介文化、媒介倫理、新媒體專題研究、影視表演藝術研究等),課程設置明顯偏重理論教學,缺乏實踐性和創新性課程的學習。因此,為了更好地培養與社會接軌與行業對接的高層次人才,高校與各企事業單位、媒體機構合作共建研究生工作站成為目前重要的人才培養對策。
可見廣播電視藝術學研究生工作站的建立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首先,媒介環境的改變帶來教學內容的創新與發展,媒介融合趨勢要求培養具有較高媒介素養的人才。其次,社會對媒介人才的需求從單一型向復合型改變,需要培養能夠掌握新媒體技術和較強實踐操作能力的新興媒體人。再次,國家教育政策的變化把對實踐型人才的培養提到了較高的層次,沒有認識到研究生工作站設立的必要性就不能很好地充分發揮研究生工作站的作用,從而導致研究生工作站成為流于趕時髦的一種模式,難以形成長效機制。
二、研究生工作站對于廣播電視藝術學研究生教育與培養的作用
研究生工作站是校企合作的重要模式,“是由企業申請設立、出資建設并引入高校研究生導師指導下的研究生團隊開展技術研發的機構,是規模企業與高校產學研合作的重要平臺,也是我省高校研究生培養的重要創新實踐基地”[3]。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廣播電視藝術學研究生培養近五年來正是依托研究生工作站的共建工程,在人才培養、學科建設、資源整合和招生就業等方面獲得了較好的發展。
第一,“校—站”優勢互補,完善人才培養方案,更好地提高研究生的綜合素質。就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廣播電視藝術學研究生的人才培養目標而言,主要致力于培養能夠系統掌握廣播電視藝術理論知識,了解廣播電視藝術學研究的各種方法,了解廣播電視、新媒體的基本歷史、現狀與發展趨勢,并對本學科前沿課題進行一定的探索,具有堅實的專業基礎,具備獨立從事研究、創作能力的人才。但培養方案中并沒有對實踐能力培養給予足夠的重視。在省相關政策的支持下,我們逐漸展開研究生工作站的建設工作,為學生進入各媒介行業提供便利的渠道。學校利用媒體或企業的資源,分配研究生到相應崗位進行工作實踐,彌補以往研究生培養重理論輕實踐的不足,使廣播電視藝術學研究生的培養更好地滿足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自從成立研究生工作站,把學生在工作站的實習要求寫入研究生培養方案后,研究生的綜合實力得到鍛煉和提升,較好地彌補研究生理論能力和實踐能力之間的裂縫,更科學合理的培養方案也獲得廣泛的認可。
第二,在“?!尽笨臻g交替中,學生實現身份的轉換與認同,提前了解行業精神、企業文化,充分做好入職的心理準備和資格準備。長期的校園生活使學生習慣了常規化的、有條不紊的生活,面對職場大多不甚了解。但在研究生工作站,學生既能接觸到行業的實務,又尚未需要承擔相應崗位的壓力,從而給研究生一個實習的緩沖帶,讓他們邊學邊提升,減少以后的工作失誤,為“學生—職員”之間的身份切換提供了演練場。同時,研究生工作站不是校園里的模擬場景,也不是校園中的創意創業活動中心,而是真實的職場,研究生面對的是真實工作環境中的領導、同事,可以零距離地感受行業文化、企業精神和人際關系。真正體會職場不僅要有良好的工作能力,還要有較好的人際交往與溝通協調能力,才能更好地開展工作。此外,不同行業在正式入職前,要求員工考取行業資格證書,如醫師資格證、教師資格證、會計證、記者證等。在實習期間,通過對行業的了解,根據自身的興趣和特長有不少學生已經考取相應的資格證書,為正式步入職場做好了資格準備。研究生工作站為學生提供了站在職場門口觀摩與學習的實戰場,為以后工作更容易上手做好全方位的準備。
第三,“校—站”模式連接了學校與社會,為學生就業提供了便捷渠道,為行業招收合格的員工提供了觀察期,形成了校企、校媒互惠互利互通的橋梁。在以往就業情況調研中,常常看到一方面學生抱怨畢業即失業,另一方面企業抱怨找不到合適的畢業生等問題。如何縫合畢業和就業之間的裂縫,研究生工作站的校企合作模式構建了良好的交流平臺。研究生在畢業前進入研究生工作站,開始了真正的職場訓練,在工作站導師的帶領下,一步一個腳印地參與到工作中,學到校園里未曾實踐過的技能。如我們學校的研究生在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紀錄片頻道導演的教導下,從編劇、拍攝到后期制作等全程參與,拍攝出可以在電視臺播放的紀錄片,最終作品得到了市場的認可。在工作站,研究生體驗到了行業的工作內容、流程和工作強度,深入地了解各行業的工作要求,進而結合自身興趣愛好為將來的就業做出更好的選擇。與此同時,行業導師在指導研究生實習過程中,對每個學生的知識素養、實踐能力、興趣愛好和性格個性等可以深入了解,從中發現和尋找到能夠勝任該領域工作的研究生,提升新進人員與崗位之間的匹配度。從這幾年研究生工作站的實施情況看,實習經歷確實給學生未來就業選擇提供了更明確的指導,有些學生堅定了從事媒體工作的決心,有些學生堅決地轉行了,有些學生則開始了創業道路。當然,研究生工作站的推行也為用人單位找到自己滿意的實習生,并提前協商好就業意向提供了便捷通道,實現了雙贏。
三、廣播電視藝術學研究生工作站的創新策略
在媒介融合時代,廣播電視藝術學研究生的培養計劃和目標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就目前我們學校廣播電視藝術學研究生人才培養的實際情況看,研究生工作站的確有助于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但仍需進一步促進研究生工作站與廣播電視藝術學研究生培養的共建機制,才能更好地培養具有國際化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第一,依據學科性質增加研究生工作站的數量,提升研究生實習效率和研究生培養質量。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為例,目前廣播電視藝術學專業分別與江蘇廣播電視總臺、南京新華報業傳媒集團、江蘇廣播網、南京紫風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金陵瞭望》雜志社)、江蘇愛濤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等共建研究生工作站,為研究生實踐技能訓練提供良好平臺。但由于工作站數量仍不夠多,每年能夠接納的學生有限,無法滿足全部學生的實習需求,導致有些學生只能分配到其他部門打雜,打擊學生的積極性,行業人員評價不高等系列后果。然而,作為藝術學門類下二級學科的廣播電視藝術學,根據學科的性質,應該擴大工作站與行業聯系的范圍,為學生找尋文化創意、文化管理、文化宣傳等實習崗位,開闊學生的眼界,拓寬學生的就業渠道。例如,廣播電視藝術學專業學生畢業后從事人力資源工作,似乎與專業無關,但事實上,用人單位正是看中了學生的藝術素養和媒介經歷對于人力資源培訓的重要性。
因此,我們可以和一些企事業單位的宣傳、外聯部門、新媒體公司等共建研究生工作站,形成一定規模以滿足研究生的實踐需求。選擇的合作單位必須具有良好的從業資質,較好的專業相關度和較強的行業實力;工作站設立初期不應求大求全,而是要保證學生培養質量,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實習成效。就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廣播電視藝術學研究生的培養而言,要依托我們學校航空、航天、民航系統的“三航”特色,培養能夠適應各種媒介工作要求和任務的復合型人才,同時又精通某些應用軟件,如H5、AE、PR、3Dmax、無人機航拍技術等,從而增強就業競爭力。
第二,制定研究生工作站規章制度,細化實習任務和實習成果的評估要求。研究生工作站的設立與管理事實上唇齒相依,缺乏管理的工作站會形同虛設,甚至可能給學校和行業的彼此認知帶來誤讀。有些學校研究生工作站的管理一般是誰聯系誰負責,或者校內導師只負責把學生分配給行業導師,之后就不再管理實習工作;有些行業導師在接受了實習生后,卻沒有安排實質性的工作,這種情況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而學生為了拿到實習成績又不得不堅持下去,導致實習成為空談,既浪費了時間又消磨了熱情。只有系統的管理制度才可以約束雙方導師,規范實習過程,明確實習任務,這是研究生工作站順利開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從學生角度說,我們應該加強研究生實習工作的管理和要求,制定工作量。如每位研究生要進行不少于三個月的實習鍛煉,每位學生平均每半個月要交一份實習心得,實習結束要交一份實習總結,包括實習期間的作品展示,實習期滿并完成任務的可計算3個學分。從教師的角度來說,校站導師都要跟蹤研究生的實習動態,為他們溝通、解答學習、生活、工作等問題,讓學生更安心地投入實習中,實現校—站無縫對接。從學院管理來說,學院應建立研究生成果資料庫,積累經驗,并開發學生實習交流公眾平臺,有針對性地為學生推送相關的實習咨詢(包括時政、心理、文化、經濟等),讓學生更好地適應實習環境。
同時,工作站還可以采取彈性管理制度,一方面,只要每個研究生已經按照培養方案完成一次不少于三個月的實習任務后,就不要求、也不限制研究生實習次數和時間。因為每個研究生的興趣愛好和研究方向有所不同,有些研究生主動要求到不同的工作站體驗不同的工作崗位和工作內容,在學生提出申請的情況下,導師應該盡力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事實證明,實踐能力強的學生基本上在實習期間已經被用人單位提前錄用。另一方面,要對研究生工作站進行定期考核,難以滿足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目標的必須進行淘汰。
第三,深化雙導師制度,加強校企導師之間的聯系,權責分明。研究生工作站更好更快地發展,離不開導師的關注和投入,但大部分校內導師不太關心工作站的建設,認為這主要由行業導師管理和指導,缺乏參與積極性,從而導致研究生的實習管理及其他工作推行不暢?;蛘咝葘熜枰芯可鷧⑴c項目工作,不太愿意研究生離開學校,中斷項目的進程;或者擔心實習占用學生寫論文做畢業設計時間,而不太支持學生花大量時間實習,從而導致研究生在學校和實習單位之間疲于奔命,不利于實習工作順利開展。為了保障研究生在工作站的工作時間、工作周期和工作效率,研究生在確定行業導師后,兩位導師要盡快溝通好研究生在實習期間的基本工作和學習任務,有一個因人而設的實習計劃。兩位導師要盡量配合好,給予學生最大的實習保障。因此,應該把研究生工作站的指導工作納入導師常規工作中,成為績效的一部分,從而保障教師參與工作站建設的積極性,并主動加強與行業導師的溝通和交流,為學生實習工作提供更多的指導與支持,從而提升研究生實習質量。
教師還需要在不斷學習中與行業接軌,學校每年應選派教師到相關行業進修3個-6個月,促進學校導師主動了解行業動態;同時邀請行業導師到學校開設講座,傳授媒體工作經驗和行業最新發展趨勢。通過校企合作努力培養“雙師型”教師,就是“既具有作為教師的職業素質和能力,又具有技師(或其他高級專業人員)的職業素質和能力的專業教師”[5],從而提升廣播電視藝術學專業導師的綜合素質。當然,學校和行業要重視導師績效的計算與獎勵,鼓勵導師積極指導研究生工作站的各項工作,并對成績優秀的研究生導師給予直接的獎勵。
第四,借鑒國內外成熟的校企合作模式,使研究生工作站具有更強的實踐性和可操作性?!笆澜绾献鹘逃鹪从?00多年前的工程教育領域。1906年,美國中部的辛辛那提大學(University of Cincinnati)首創合作教育制度。隨著國外對合作教育理論研究的深入和成熟,在實踐上逐步形成不同特色的合作教育模式,其中以美國學徒式模式、‘硅谷模式,英國‘三明治模式、教學公司模式,德國‘雙元制模式為代表”[6]。這些模式重視校媒和校企之間的融合,以及行業導師在學校教師隊伍中的重要性。雖然這些國外模式主要針對理工科,但其中的經驗可以為文科研究生培養提供思路。特別是傳媒藝術類專業較之于其他文科專業而言,對從業人員的實踐能力要求更高,需要加強實踐認知才能適應社會發展。但專業導師多為學院派出身,缺乏從業經驗豐富的行業導師,因此,廣播電視藝術學研究生的培養可以借鑒美國合作教育模式。所謂“合作教育”,“是把課堂學習與通過相關領域中生產性的工作經驗學習結合起來的一種結構性教育策略,學生工作的領域是與其學業或職業目標相關的,合作教育通過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提供漸進的經驗。合作教育是學生、教育機構和雇主間的一種伙伴關系,參與各方有自己特定的責任”[7]。這種模式強調教育與實踐的結合,讓教育面向社會,社會參與辦學的雙向參與,以彌補校內導師隊伍從業經驗偏少的短板。
就國內而言,也有不少成功的模式。如浙江傳媒學院的連橫、內陪、外引的方法可以給很多高校提供借鑒?!斑B橫即與媒體聯系,聘請資深媒體人作為兼職教師;內陪即選派廣播電視編導專業老師去業界掛職鍛煉,在專業崗位上進行實戰訓練,向一線的編輯、記者學習;外引則是引進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8]。此外,直接引進媒體行業技術,也是合作的有效模式,特別對于廣播電視藝術學研究生而言,實驗設備和實驗室建設是重要的實踐手段。因為“實驗室在培養創新、應用型人才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學生有好的創作選題或靈感時,需要借助實驗室這個平臺把它變成藝術作品”[8]。西北政法大學的模式值得借鑒,他們“陸續引進高端電視節目制作系統,提供攝像、錄音、非線性編輯系統等,建成了集數字音頻錄制與編輯、廣播節目制作的多功能實驗室。高性能先進設備的引進及高端實驗室的建立,為學生的實踐活動提供強有力的物質保障”[8]??梢姵晒Φ男F蠛献髂J揭浞挚紤]和調動學校與企業、教師與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認同性,才能真正實現教學——科研——實踐——創新的工作站運行模式,強化廣播電視藝術學研究生的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鄧建國.媒介融合:受眾注意力分化的解決之道[J].新聞記者,2010(9).
[2]喻國明.傳媒經濟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252.
[3]省政府辦公廳關于轉發教育廳江蘇省企業研究生工作站管理辦法(試行)通知[EB/OL].http://www.js.gov.cn/jszfxxgk/sylm/szfgb/2008_1/22/szfbgtwj/200812/t20081205448346. html,2017.08.13.
[4]省教育廳省科技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江蘇省企業研究生工作站建設與管理的意見[EB/OL].http://www.js.gov.cn/jsgov/tj/jyt/201304/t20130408379860.html.2017-08-13.
[5]楊金玲.國內外“雙師型教師”培養機制與模式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8(04).
[6]李冉.國內外本科層面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比較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13:3.
[7]蘇俊玲.美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實踐的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8:30.
[8]王翎,羅朋.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本科實踐教學的創新[J].青年記者,2012(02).
基金項目:江蘇省研究生培養創新工程項目“基于校媒合作的廣播電視藝術學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